賀明華



【摘? ? 要】通過某教學案例分析和問卷調查發現:在混合式新聞采寫課程建設中,其目標應符合辦學定位和專業培養目標,體現創新性、高階性與挑戰度;教學內容應圍繞課程目標,按知識、技能、素質“三維一體”模型精選教學資源;教師應積極參加教學技能學習,熟悉教學平臺操作,練就融合教學真本領。本文認為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異步混合式教學+線下實踐”教學設計、改變型混合教學是新聞采寫課程混合式教學的更好選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新聞采寫知識、技能、素養及綜合能力,有效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關鍵詞】新聞采寫;混合式教學;金課建設
【基金項目】安徽省一般教研項目“以金課為導向的新聞寫作課程建設與教學過程評價研究”(2019jyxm0286)、安徽省質量工程項目“新聞采訪與寫作線上線下混合式和社會實踐課程”(2020xsxxkc273)“廣播電視學專業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創新項目”(2020zyrc100)研究成果。
混合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將線上學習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一種教學與輔導模式。新聞采寫課程是新聞傳播類專業本科生必修的基礎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一流”課程建設和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新聞采寫課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成為新聞傳播院校“金課”打造和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
本文以線上線下混合式新聞采寫課程教學項目為案例,結合學生問卷調查和教師教學手記,從課程建設、教學實施和教學效果等三個方面分析其得失,旨在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新聞采寫“金課”建設提供參考。
一、文獻綜述
目前,新聞采寫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研究主要側重于課程教學設計。相關成果主要有:基于OBE以成果輸出為導向的反向設計;[1]基于118條學習者日志對新聞采寫混合式課程設計進行的實證研究;[2]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新聞采訪學的教學設計;[3]混合式教學法在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教學方法、教學設計、學習評價方式中的應用。[4]從已有研究來看,新聞采寫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研究落后于教學實踐,亟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得失,探究新聞采寫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規律。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應用案例法和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
案例是某大學傳媒學院線上線下混合式新聞采寫課程質量工程項目。教學時段是從2021年2月底至6月底;教學對象是該校2020級新聞學專業本科大一1個36人的教學班。在地方性普通大學新聞傳播教育區位中,案例具有較高的代表性。
問卷調查時間是課程結束后的2021年7月1日。調查對象一共36人,其中男生4人,占總人數11.1%;女生32人,占總人數88.9%。調查方式是應用慕課堂問卷調查小程序發放在線問卷,一共收回有效問卷36份。問卷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級量表進行問題設計,旨在評估課程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等“金課”建設指標,了解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效果、學生態度與看法。
三、研究發現
為全面反映新聞采寫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過程,本文從課程建設、教學實施和教學效果等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課程建設
課程建設一般包括課程目標、教學內容、課程資源、教學團隊、教學平臺與環境等建設內容。
1.課程目標應符合辦學定位和專業培養目標,體現創新性、高階性與挑戰度
該案例所在學校為一所地方普通師范類大學,“應用型”是其辦學定位之一;其傳媒學院辦學有近20年歷史,培養應用型新聞傳播人才是新聞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根據學校辦學定位和專業定位,教學團隊將新聞采寫課程目標擬定為: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本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采訪、提問、觀察、寫作技能,能夠用簡潔、客觀、樸實的方式來記錄事實和表達觀點,為從事新聞傳播和公共傳播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生應具備文字、視頻、圖片等全媒體內容生產能力,擁有報紙、雜志、網站、微博、博客、微信等多平臺傳播的技能,養成新聞采寫的融合思維;建立對新聞行業生態特征、新聞生產機制和特點、新聞倫理基本規范等問題的基本認知,注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求真務實專業精神、反思性思維的養成。
該課程目標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課程目標覆蓋新聞采寫知識、素質、技能三個維度,與傳統新聞采寫課程目標相比,其特別突出新聞采寫融合思維和反思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體現了課程思政教育的新理念;二是該課程目標沒有局限于傳統新聞采寫課程內容,不僅要求掌握紙媒新聞采寫知識和技能,還要求掌握新媒體采寫知識和技能,拓展了新聞采寫課程的內涵和外延,提高了課程的高階性和挑戰度。
根據問卷調查,在課程內容的前沿性和時代性上:5人認為一般,占比13.8%;20人認為較高,占比55.6%;11人認為很高,占比30.6%。如果時代性前沿性為5分,則課程總體前沿性和時代性系數在4.167左右(見圖1)。在課程難度上:3人認為難度不高,占比8.3%;25人認為難度一般,占比69.5%;8人認為較難,占比22.2%;如果難度為5分,則課程總體難度系數在3.138左右(見圖2)。
從圖1和圖2可見,課程時代性和前沿性得到了學生較高認可;課程難度一般,有一定挑戰度。總體上,該課程目標較好體現了“金課”建設的創新性、高階性與挑戰度等標準。
2.教學內容應圍繞課程目標,按知識、技能、素質“三維一體”模型精選教學資源
為了實現課程目標,教學團隊緊扣課程目標中的知識、技能、素質等三個維度,設計了新聞采寫課程教學內容“三維一體”模型。(見圖3)
在知識方面,主要包括新聞采寫理論基礎、新聞采寫基本知識和融合新聞采寫知識;在技能方面,主要包括基本采寫技能、新媒體采寫技能和融合采寫技能;在素質方面,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求真務實專業精神和反思性思維等。知識、技能和素質構成了一個獨立而又相互融合的“三維一體”內容體系。
根據課程目標和課程教學內容,教學團隊采用SPOC方式,以中國大學慕課《新聞采寫》(中山大學)、《融合新聞:通往未來新聞之路》(暨南大學)為主要線上資源。教學團隊還根據課程教學內容錄制了17個教學微視頻,拓展學生視野,提升內容深度。同時注意及時補充最新研究成果,緊跟最新熱點,更新教學內容。
3.教學團隊參加教學技術培訓,熟悉教學平臺操作,練就融合教學真本領
教學團隊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重要力量。該課程教學團隊由三人組成,教授、副教授、講師各1名,教師職稱、年齡和知識結構合理,具有多年的新聞采寫等實務課程教學經驗。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能秉持以學生為中心,重視新聞報道作品的產出導向,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反饋不斷調整和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中國大學慕課平臺技術成熟,操作方便快捷,運行穩定;數據統計方便,線上教學能即時性地進行監控、反饋、統計,為教學效果測試、考核提供了多種功能。為保證師生、生生交互方便,教學團隊還建立QQ學習群、微信群、釘釘群,交流溝通和直播方便且形式多樣。
在教學團隊建設中,特別要重視教師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技能培訓和理論學習,汲取優秀教師混合式教學經驗,熟練操作教學平臺,利用教學平臺功能助力教學,練就融合教學的真本領。
(二)教學實施
1.“異步混合式教學+線下實踐”設計更適合于新聞采寫課程教學
根據面對面教學和線上教學是否同時進行的標準,可將混合式教學分成同步混合式教學和異步混合式教學。[5]教學團隊在課程前期采用的是異步混合式教學,也就是在學生課外線上學習的基礎上,教師開展線下課堂教學,用以擴展學生的學習。在教學中發現,由于學生課外線上學習與課堂教學存在時間差,學生對線上學習內容存在斷裂或遺忘問題,于是后期在尊重學生意見的基礎上,調整為同步混合式教學,也就是課堂授課與在線學習同時進行,學生一邊觀看教學視頻一邊由教師釋疑解惑。這樣一方面提高了學習和教學的現場性,同時也減輕了課前學習的壓力,學生也樂意參與互動與討論,當然也鼓勵學生課前線上學習。
課堂教學安排為3個課時/周。第1課時學習線上內容,用慕課堂小程序檢測學習效果并答疑解惑;同時讓學生提出1-2個問題,采用翻轉課堂形式,師生共同探討交流,既發揮了教師主導作用,又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第2課時拓展教學內容,開拓學生視野,補充最新成果;第3課時為實訓,如模擬報道、經典報道分析、學生作品講解、報道策劃、外出實地采訪,以強化實踐訓練和知識能力的融合,訓練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根據問卷調查,學生線上學習、完成課程作業和課后實踐活動的平均用時:6人估計1小時,占比16.7%;7人估計2小時,占比19.4%;16人估計3小時,占比44.4%;6人估計4小時,占比16.7%;1人達到5小時,占比2.8%(見圖4)。統計發現,學生課后平均學習時長為2.694小時左右。
總體上看,線上學習與線下教學時間安排較為合理;教學內容交叉互補,知識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符合新聞采寫課程操作性、實踐性強的課程特點。
2.改變型混合教學是新聞采寫課程混合式教學最佳選擇
格雷姆(Graham C.R.)根據混合教學的最初目的,將混合式教學分成發生型混合、促進型混合、改變型混合三種。發生型混合指的是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相互獨立,只是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選擇;促進型混合是利用在線學習補充傳統教學,但是本質上仍然以面對面教學為主導;改變型混合是面對面學習和在線學習充分融合和相互影響。[6]
從教學數據來看,學生線上視頻學習時長人均約8小時,人均學習20次,發布課堂活動38次,累積課堂活動參與總人次1278,拓展學習人均17次,發帖與回帖人均5次,學生能夠完成每次小組任務,雖然完成質量參差不齊。教師發帖次數、答疑、引導監督指導學生學習次數、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次數還有待提高。與線上學習相比,線下活動表現更好。學生完成課堂測試成績均在80分以上,參與線下實踐活動人均5次,小組成員參與課外實踐活動分工明確,能夠完成活動任務,積極性很高。目前,現有新聞采寫線上教學資源還是比較淺顯通俗,課程質量也參差不齊,很難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而線下學習有其沉浸式、體驗式學習優勢,也適合新聞采寫課程側重技能訓練的特點。因此,以面對面教學為主導的促進型混合教學比較適合新聞采寫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但是,促進型混合教學容易導致教學參與度和互動性不足的問題。根據問卷調查:3人認為參與度低,占比8.3%;13人認為較低,占比36.1%;16人認為一般,占比44.4%;2人認為參與度高,還有2人認為互動性很高,各占5.6%(見圖5)。由圖5可見,學生課堂討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總體上一般,呈現兩級分化現象,少數學生參與度高,少數學生參與度較低。
因此,相比較而言,促進型混合教學比較適合新聞采寫課程混合式教學,但是有其局限。為達到面對面學習和在線學習充分融合和相互影響的最高境界,改變型混合教學是更好的選擇。
(三)教學效果
為了評估課程項目教學效果,本研究主要從知識學習、技能、素質和綜合能力提升幅度等三個方面進行問卷調查。
1.新聞采寫知識教學效果
根據問卷調查,學生對新聞采寫知識教學效果的評價:1人認為較有提高,占比2.7%;11人認為一般,占比30.6%;13人認為較高提升,占比36.1%;11人認為提高很大,占比30.6%;平均系數在3.944左右(見圖6)。
2.新聞采寫技能教學效果
根據調查問卷統計,學生對新聞采寫技能教學效果的評價:12人認為有提高,占比33.4%;16人認為較有提高,占比44.4%;8人認為很有提高,占比22.2%;平均系數為3.889左右(見圖7)。
3.新聞采寫素養教學效果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新聞采寫素養教學效果的評價:9人認為有提高,占比25.0%,16人認為較有提高(44.4%),11人認為很有提高(30.6%);平均系數為3.889左右(見圖8)。
4.綜合能力提升教學效果
根據調查問卷,新聞采寫知識、能力、素質相結合的綜合能力教學效果評價:10人認為一般,占比27.8%;16人認為較有提升,占比44.4%;10人認為很有提高,占比27.8%;平均系數為4(見圖9)。
從以上四個評價指標來看,課程在新聞采寫知識、技能、素養、綜合能力等方面教學效果得到了學生的充分肯定。根據期末問卷調查,學生對課程的總體滿意度為:9人較滿意,20人滿意,7人非常滿意;如果滿意度為5分,則課程總體滿意度系數為3.944左右。
四、研究結論和討論
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新聞采寫教學,課程目標應符合辦學定位和專業培養目標,體現創新性、高階性與挑戰度;教學內容應圍繞課程目標,按知識、技能、素質“三維一體”精選教學資源;教學團隊應參加教學技能培訓、熟悉教學平臺操作、練就融合教學真本領;“異步混合式教學+線下實踐”課程設計、改變型混合教學是新聞采寫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更好的選擇。線上線下混合式新聞采寫課程教學能夠有效提升新聞采寫知識、技能、素養及綜合能力,有效提高新聞采寫課程教學效果和質量。正如學生說:“一開始不適應,后來就適應了,總體挺好的。”“我覺得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很不錯,希望進一步保持發展這種學習模式。”
為不斷完善新聞采寫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本文建議:
一是教師和學生都應該重視線下教學,也就是“線上為輔導,線下為主導”。而當下比較流行的MOOC課程轉型的混合式教學——大多采用的是“線上主導型、講授式”的模式,[7]這種模式并不十分適合新聞采寫課程教學。有學生建議應“充分利用好線下的教學時間,重視線下老師的教學和指導”。
二是課程教學應該突出實踐。基于新聞采寫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不論是線上學習還是線下教學,“做中學”必須得到加強。多位學生建議“多一些戶外采訪,帶領大家實際操作,當然實際操作起來真得蠻困難”“可以增加更多實踐課程,提高新聞采寫實踐操作能力”、“應該進行更多的實踐活動”。
三是重視互動性教學設計。教學應重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與內容的交互、環境資源間的交互,提高互動頻率和互動深度。教師應善于在同步學習前,設計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作為觸發事件;在同步學習中“聆聽學生的表達,并與學生進行對話交流”;同步學習之后,以活動為中心設計學生的“課后作業” 。[8]
本研究不足在于項目實施時間不長,參與學習的學生數樣本量不大,有待后期進一步驗證評估教學效果。
注釋:
[1]黃崢.OBE理念下新聞實務類課程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踐探索——以《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為例[J].新聞傳播,2021(11):58-60.
[2]陳珂.高校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課程設計——基于118條學習者日志的實證研究[J].青年記者,2021(06):118-119.
[3]余婧華.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新聞采訪學課程設計[J].新聞傳播,2021(10):66-67.
[4]崔瑜.混合式教學法在高校教學改革中的應用——以“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教學為例[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03):117-119.
[5]李秀晗,朱啟華.直播技術在高校混合式教學中的新應用:基于香港大學同步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行動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9(02):80-86.
[6]Graham C.R.Blended Learning Systems: Definition,Current Trends,and Future Directions[M].In Bonk C.J. & Graham C.R.(Eds.).The 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Global Perspectives, Local Designs. Sam Francisco,California: Pfeiffer, 2006:3-21.
[7]馮曉英,王瑞雪,吳怡君.國內外混合式教學研究現狀述評——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分析框架[J].遠程教育雜志,2018(03):13-24.
[8]Vaughan N. Designing for an Inquiry based Approach to Blended and Online Learning [J]. RevistaEletr?nica. de.Educac?o,2015(03):30-47.
(作者:安慶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