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國,王少鵬
(四川工業科技學院,四川 德陽618500)
傳統思政育人工作往往被附加于思政類課程教學或輔導員思政教育引領工作中,而在疫情影響下,學生經歷了長達數月的線上授課、線上線下混合授課等多元課程模式,當恢復線下授課,師生面對面交流互動時,一些青年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態度出現問題。傳統課堂以知識講授為主導的模式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和興趣退化。因此,傳統的思政教育形式受到了挑戰。
網絡打破了時間限制、地域限制,世界的信息互通逐步增強,人與人的交流隨時進行。學生系統性的思想價值觀尚未形成,易被新鮮事物吸引和影響。信息的繁榮也帶來了參差不齊的龐雜內容,使得文化環境更為復雜,在網絡世界和巨大信息容量的長期影響下,學生的生活、學習等認知行為產生巨大差距,其思想也愈發復雜。
四川工業科技學院秉持“以擔當社會責任的教育,培養擔當社會責任的人才”的育人理念,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扣思政育人的主題,聚焦經管專業發展和社會需求實際,堅持以思想引領為中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學生成才為發力點,形成以適應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經管專業人才需求為出發點,“知行合一、工學結合”的經管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辦學思路。該校圍繞經管專業建設和育人育才模式創新發力,理論學習-課程實訓-社會認知-理論強化-崗位實習的遞進式育人體系逐步形成,專業建設和育人質量逐年提升。
“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新時期貫穿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是教育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所在。”[1]學院始終秉持“以黨建帶團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育人成效初顯。黨建引領、黨團協同育人的工作模式基本呈現,實現“三全育人”具體工作目標,全面統籌各領域、各環節和各方面的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注重挖掘育人元素,以黨建引領,開展教師黨員參與課堂外思政教育和素質教育,通過黨員示范引領,協同開展班級學生思政教育,敲出育人工作重音,落實育人目標,達到學院專業教學有溫度、思想引領有力度、育人形式有廣度,從而使學院思政教育工作滿足學生成長訴求和社會發展需求,不斷提升學院思想教育工作科學化水平,實現全員參與、全程融入、全方位培育的育人體系,構建精細化的“最后一公里”育人微觀生態環境,實現育人育才目標[2]。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印發以來,學院積極籌備,統籌開展課程思政建設體系探索,以“課程思政”為主線,推進“專業思政”建設的實驗,運用經管專業課程的人文社科特色資源,梳理和挖掘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將道德品質教育和學科專業課的共通點和關聯點進行融通。學院結合經管類專業學科特色,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引導學生樹立“經邦濟世,強國富民”的崇高思想目標[3];探尋不同學科間的邏輯共通點,將思政元素融入各專業的教學過程,強化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觀念的引領,有效挖掘經管學科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將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養計劃,深入課堂教學與實踐環節,通過專業建設、課堂教學、網絡運用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強化二者的價值互通作用,彰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養教育、職業操守養成教育和專業知識教育同向同行,通過課程建設強化專業建設和專業思政育人體系建設,形成學院內部的全員育人局面。
以育“時代新人”為導向,學院積極建立“大思政”格局,定期開展教學研討,將課程思政建設的要求和方法,教學理念和能力,育人團隊培育,學生教育成長等有計劃地開展集體研討、培訓;由專任教師、行業專家、輔導員等組建多學科背景的育人團隊,凝聚黨政關注、教師關懷、企業關心的思政育人合力。同時,學院通過教研教改專題培訓、課程建設研討等措施,提升“育德意識”,培養“育人能力”,形成教師隊伍在教學中主動研究的自覺意識,建立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溝通共識,逐步形成良好的全員思政育人生態體系。
學院以校園文化建設為依托、校園文化活動為抓手,拓展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形式,培育健康向上的學生參與活動,充分凸顯以學生組織為載體的實踐育人、文化育人實效,使學生在各類實踐中成長成才。學院結合專業設置實際,定期組織開展專業技能文化活動,營造學知識、重技能的育人氛圍;以藝術、體育等文體活動拓展校園文藝氛圍,培育健康向上的藝術素養,豐富文化與實踐育人形式;以技能指導為契機開展思想引領,構建多維的學生實踐教育平臺,豐富學生課余時間的實踐教育形式。同時,學院充分發揮校企合作優勢,探索“1+X”職業認證,拓寬實踐育人渠道,開展校企共同育人的創新模式,充分運用校內京東實訓中心優勢,將課程實踐育人工作放到企業中開展,有序推動學生課程教學實踐工作,鍛煉學生融會貫通的知識學習能力。結合學校創新創業、第二課堂等學分認定工作實際,完善適用于學院學情的學分認定工作細則,發揮第二課堂育人的潛力,有效服務“一專多能”的人才培養大格局。
新媒體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網絡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發展已經成為新媒體時代的必然,對高校新媒體時代的育人要求也更加顯著。在此背景下,高校的思政教育模式要尋求更多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模式創新和內容創新,利用新媒體技術,構建緯度更廣的媒體育人平臺。積極拓展網絡教育平臺逐漸成為新時期高校構建育人育才體系的重要著力點[4]。在網絡媒體交流中,高校要以學生自主參與為中心,以多樣化的學生互動交流模式,配合教師對學生關注度高的社會熱點、新聞評價等內容,對學生開展思想價值引導,使其形成正確的情感價值觀、人生觀,從而保障課堂以外學生思想的正確性,從而保證學生的學習成長狀態。
高校應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協同性要求,發揮黨、團組織在思政協同育人過程中的政治優勢性。高校應注重統籌課程思政、文化思政、網絡思政的統籌管理機制,協同構建提升素質拓展課與專業課、實驗實訓課一體化的課程育人效能;形成黨建引領的導向作用,在“大思政”教育體系的構建中,發揮高校共青團的重要力量,通過思想信念引領、校園文化浸潤、榜樣示范帶頭、志愿服務實踐、媒體資源融合等路徑,實現共青團服務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挖掘課程內在所蘊含的思政育人元素,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目標體系、制定課程所需達到的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需求,強化育人導向,全課程、全階段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合。高校應強化“專業思政”“課程思政”相關的教育研究,全面提升教師的師德素養,強化全體教師講思政、講育人的深層意識,明確每個學科的育人要素和育人目標,著重打造課程育人共同體,立足現有專業優勢資源,練好學科“組合拳”,形成資源有效整合的良好育人局面。
同時,高校應堅持將思政教育覆蓋到所有專業和課程,將其融入學院教育教學的環境創建和培育體系要素中,形成育人整體格局,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教育的有效統一;以專業教育全課程、教育教學全要素、教學管理全過程為主要抓手,以學生成長為靶心,圍繞靶心形成教育理念需求的顛覆。
高校應依托學校現有的第二課堂管理制度和平臺,深度挖掘第二課堂的實踐育人、文化育人潛能,建立以輔導員、專任教師、學生干部骨干互為補充的實踐育人、文化育人工作模式,形成多角度互動、多維聯動推進的育人工作思路,在學生組織的建設和管理中充分發揮黨、團組織優勢,選配優秀的輔導員和專任教師承擔相應的第二課堂指導,貫徹好學生干部培養、學生團學活動組織與指導等工作,在社會實踐指導、學生活動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等工作中將思政育人的重大任務貫穿到課堂以外的全階段[5]。高校應依托現有的學校管理和支撐體系,形成課內、課外雙向循環、互為影響的育人策略,最終實現“培養時代新人”的育人目標,滿足學生發展的終極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