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慧,龍夢晴
(湖南農業大學 教育學院,湖南 長沙410128)
教育強則國家強,人才興則民族興。好的教育離不開教師的教育和輔導員的幫助,并且,作為學生思想道德上的楷模,高校輔導員不僅是學生文化知識上的引導者,同時也是其生活中的形象楷模,輔導員應用一顆仁愛之心去關注、關心每一個學生,及時了解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困惑,為其解決心理難題,進而將正確的思想觀念傳遞給學生,實現在潤物無聲中助力學生成長的教育目標。
立德樹人是我國傳統的教育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思想。立德樹人是高校輔導員必須貫徹的一項要求,高校輔導員必須明確如何立德樹人,才能真正地在教育改革中將立德樹人落地生根。高校輔導員要以身作則,注重觀察學生的心理活動,應在關鍵時刻提醒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不能因為外界因素而忽略學習。輔導員的工作雖然辛苦,但是不能對學生有厭煩情緒,要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家人一樣對待,讓學生體驗到濃厚的師生情。
“立德”是“樹人”的前置條件,德行應是能力的支撐。因此“立德樹人”不光出于人才綜合培養的需要而進行,更是新時代對高校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當前高校培育人才的主題需要立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考量,日常工作重心要以服務學生為主要內容,并對學生寄予足夠的期望與信任,如此才能切實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思想內涵、政治素養、文化水平,促使學生成為綜合發展的優秀人才[1]。
隨著新一代的“00 后”快速成長,當前的在校大學生特質也逐漸發生了改變。信息時代下成長起來的一代,擁有著較強的知識接收能力、信息查詢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并且對于未知事物往往有著無比強烈的探索欲望。
同時由于物質條件的充裕,學生往往對精神上的目標追求更為看重。所以“00 后”高職學生更像是一個矛盾集合體,其性格中不乏熱情善良的一面,但是內心卻也通常掩飾著不為人知的孤寂感,因此導致了其思想上迷茫、行為上多變。在學生遇到困難時,輔導員可以私下找學生溝通,與學生溝通時應尊重學生的個性,進而了解學生的困難,并指引和幫助學生克服困難。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兩面性,互聯網信息技術亦是如此。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愈發豐富,各大網絡平臺的快速崛起,使當今社會中的各類資訊信息能夠以交叉式、分裂式傳播方式快速輻射出去,這既為教師整合思政教學資源開拓了全新的信息渠道,同時也帶來了挑戰。比如現階段在網絡上,一些別有用心之人常常會將發生在身邊一些真實事件故意避重就輕、掐頭去尾,以此煽動人們達成自己的目的。因此,高校輔導員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同時還要加強正確的輿論引導,利用網絡信息傳播規律去反制網絡信息消極影響[2],幫助學生合理運用網絡并順利展開德育工作。
高校輔導員教師在校期間要負責幫助學生處理各項大小事務,包括學生的助學基金、就業指導、學生考試以及宿舍管理等,其工作內容涵蓋相當廣,并且涉及的流程手續也極為復雜,故此高校輔導員教師很難分出精力關注學生的德育教育問題,只能夠借助課堂教學的間隙針對學生一段時間以來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簡單分析,而學生在此過程中往往并沒有產生足夠深刻的認識,導致效果不佳,這背離了立德樹人的教育初衷。
第一,高校輔導員教師日常面對著沉重的工作壓力,然而其自身的晉升空間卻相對狹小,特別是由于沒有足夠的經歷而導致自身的一些科研預想無法實施,從而使教師對自身的未來發展產生了焦慮情緒,一部分教師甚至在各種壓力的驅使下而被迫選擇離職。第二,據了解,當前一些企業或政府機構的行政崗位每年都會從高校輔導員教師隊伍中吸收大量優秀人才,由此反而導致高校自身師資力量的匱乏。第三,個別輔導員參與到高校教育工作中,僅僅希望能夠借此平臺謀求更高的發展,其工作的重心并沒有完全投入教育事業當中,故此對學生的教育工作并不理想[3]。
高校輔導員教師應貫徹“以人為本”理念,充分了解當代學生的心理特征,秉持“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為學生開展個性化的教學活動。首先,高校應重塑規范的育人體系,踐行“三全育人”思想,將不同學科、崗位、專業的教師整合起來,成立專項課題研究小組,專門針對學生的思想問題展開分析,為高校輔導員教師在接下來一段時間內的工作內容提供有效建議;其次,高校輔導員教師長久以來的主要問題便是工作壓力大,而且學生也面臨著即將踏入社會的焦慮感,針對此種現象,高校不能一味地強調通過德育工作來實現學生思想素質的提升,同時也需要“對癥下藥”,輔以一定的心理教育手段配合德育工作的開展,如此才能夠實現輔導員與學生心理壓力的共同釋放,使對方對德育內容有更加深刻的感悟[4]。
德育內容如果僅僅只停留在口頭說教的形式,不僅無法對學生產生實際作用,反而還會使學生逐漸產生抵觸情緒,并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因此高校輔導員的教育手段也需要與時俱進,結合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開展德育,如此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從而實現德育效率的提升。
作為在信息時代下成長起來的一代,網絡對于“00 后”學生有著天然親和力。因此高校輔導員可以借助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為學生搭建一座可以互動交流思政學習空間,通過融入學生群體中的方式與學生展開更為順暢的交流。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參與學生的社團活動,通過組織學生到校外參與社會活動來對學生進行德育。例如,教師可以與學校溝通,帶領不同社團的學生利用其自身才能去參加社工活動,如歌舞協會的學生可以到敬老院為老人們表演歌舞,數學協會的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到社區去幫助工作人員完成一些統計工作等,通過此種方式,不僅可以在實踐過程中幫助學生達成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標,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提前適應社會,為其今后的發展奠定專業基礎[5]。
第一,高校輔導員在職能效用上與班主任存在著重疊部分,然而二者的工作性質卻完全不同,校方可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細化二者的職責分工,以此減輕輔導員的工作負擔。第二,針對學生的逃課、曠課現象,校方需要加強懲罰力度,同時促使科任教師與校工共同發揮出自身的職能效用,不能夠完全依賴于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談話來轉變學生思想,如此不僅沒有起到實際教育作用,同時也在無形中增加了輔導員的工作壓力。第三,高校可適當在學生群體中選拔思想先進、素質優秀的學生成員,來協助輔導員教師處理一些瑣碎事務,如此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也使得輔導員教師能夠利用空余時間來整理自己的教育心得,并將其更好地投入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之中,高校的輔導員隊伍更加專業化與職業化[6]。
第一,輔導員日常的工作重心都在處理學生的思想問題上,很少能與同校的科任教師和專業科研團隊展開交流,故此其在學術領域中的一些想法往往得不到實踐機會。校方可以發揮校園網的功能,為高校的輔導員群體設立一條專門的溝通渠道,一方面用于交流日常的工作經驗與學術想法,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其提供一個專業的科研平臺,用以提高輔導員自身的專業水平。第二,高??蔀檩o導員教師建立專門的職稱評定體系,并保證為其爭取相應的申報名額,以此為輔導員教師提供職位晉升的空間,改善輔導員教師在學校中的尷尬現狀。除此之外,校方還需要每年定期組織輔導員教師外出培訓,以此提高輔導員的專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