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敏
(貴州大學體育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課程思政理念,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在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的同時,還要使思政課程與其他各門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而“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根本任務和職責。因此,課程教學是“立德”和“樹人”的統一,尤其注重德育為先,課程思政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有力抓手。
體操作為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的必修科目和主干課程,其教學中蘊藏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元素。雖然課程思政理念開始受到普遍重視,但就當前大多數高校而言,在體操教學中對大學生產生影響的、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評價標準等普遍缺乏。高校體操教師應充分挖掘整理思政資源與要素,并有目的、有計劃地施以教學,可以將課程思政理念下體操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完美結合,實現體操教學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
課程目標對教學實施具有導向作用,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的細化和分解。通過查閱相關體操教材及高校體操必修課教學大綱等文件發現,當前高校體操教學過程中,無論是課程目標還是教學目標,大部分是關于知識與技能的教學要求,很少且極為概括地提出相關于德育教學的要求,如較多地提出了解體操的概念、內容、特點和分類,掌握體操技術動作教學的特點或方法等,僅籠統地提出結合體操運動的特點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梢哉f,注重知識與技能的教學,而普遍淡化思想政治與品德教育的課程與教學目標,已然成為目前高校體操教學目標設置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通過訪談部分高校體操教師獲知,高校體操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一般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于體操知識的傳授和大學生專業技能的提升,很少研究和設計高校體操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板塊和內容,更不會去專門整理和挖掘高校體操教學中的思政教育資源與元素。高校體操教師大多數更關心教學任務是否完成,以至于他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課教師的任務。究其原因,是大多數高校體操教師缺乏結合高校體操教學內容開展和落實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
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教材中包含體操概述、體操術語、基礎類體操、徒手體操和輕器械體操創編、體操保護與幫助、體操技術動作教學、技術類體操項目、實用類體操、體操身體素質訓練、體操比賽的組織與欣賞10個板塊的相關內容。雖然教材涵蓋的教學內容十分全面,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很多體操教師幾乎將全部精力用于技術類體操和基礎類體操項目的教學上;絕大多數體操教師利用短短幾個課時將體操概述、體操術語、徒手體操及輕器械體操的創編、體操保護與幫助、高校體操教學技術動作教學等內容作為理論課教學內容,僅泛泛而談、講解不夠深入。另外,絕大多數體操教師很少涉及實用類體操以及體操比賽的組織與欣賞等相關內容的教學。
近年來,隨著高校體育專業體操教學開始以傳授體操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為先導,絕大多數高校體操教學中學分和課時量被壓縮,高校體操教師逐漸將體操教學內容精簡并固化為基礎類體操和技術類體操兩大類,其他體操教學內容被很大程度地弱化。
傳統的高校體操教學模式以體操教師為主導,教師課堂教授,學生通過聽講或練習獲得體操知識與技能。教師主導下的高校體操教學對大學生體操知識與技能的習得作用毋庸置疑,但在大學生思政教育方面則收效甚微。因此,傳統的高校體操教學模式在現代教學技術普及和倡導發展大學生“核心素養”背景下顯然較為落后。另外,高校體操教師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一般采用掛圖、教材、多媒體等教學手段,運用演示法、講解法、示范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進行相關教學,顯然這些教學方法和手段雖中規中矩但置于當今信息化社會則缺乏創新。
教學評價主要用于檢查和促進教學,是促進教學和學生發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當前高校體操教學的教學評價方式多集中表現為以教師評價學生為主,大多缺少學生自評和互評;在高校體操教學評價過程中通常以終結性評價為主,缺乏預備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在評價方法上,高校體操教學的評價主要以教師主觀對學生的體操理論知識和技能學習狀況施以量化評價為主,大多缺乏知識和技能習得以外的思想政治表現、德育等方面的考核與評價。同時,普遍缺乏客觀的施以教師施教、學生習得等諸多方面的綜合評價量表。增加或者完善教學評價方式和方法必須依靠時間和精力的付出,但由于高校體操教師的思想認識與重視程度不同,導致了高校體操教學評價方式與方法單一的普遍現象。再者,高校體操教學評價標準不完善,重教學、輕育人的情況也是問題出現的原因,這也成為當前課程思政理念下體操教學的問題。
不論是體操教學還是其他課程的教學,首要任務都是傳授學生知識、提升學生技能,但從“培養什么樣的人”的高度站位來看,課程尤其是主干課程的開設,其目標是立足培養具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新人,但育德是重中之重。從高校體操課程教學來看,無論是主管領導還是體操教師都應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發,將課程思政目標作為課程教學的價值引領,增強和突出體操作為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主干課程的地位,從而達到體操教學育人、育德的目的。
古語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高校體操教師,擔負的責任已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擔負著大學生“父母”的角色,不僅在傳授知識和技能上應盡心盡力,還要在行為示范和思政教育上讓自己的“孩子”有所建樹。
高校體操教師在教學中要轉變教育理念,首先,從“為人師、為人父”的角度去感知和理解教育的目的及教學的意義;其次,從體操形成和演變的歷史發展脈絡中去挖掘和審視教學的價值;再次,在回顧和感悟自己成為體操教師的歷程基礎上,總結高校體操教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與元素。總而言之,高校體操教師只有轉變與更新教育理念,才會帶來新的教育成果與成效的顯現。
課程教學內容是教師對學生實施思政教育的載體,教學內容的優化與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程思政的實效性。高校體操教學內容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資源與元素,如學習高校體操概述,可以使大學生在了解體操發展史及我國體操發展狀況的基礎上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學習高校體操評分規則,可以增強大學生的規則意識;練習技術類體操和身體素質訓練,可以磨煉大學生的意志,培養其頑強拼搏的毅力和團隊配合意識;學習保護與幫助,可以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感及互幫互助的精神;欣賞體操比賽視頻,可以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情懷;等等。所以,在高校體操教學中,教學內容的設計與安排要緊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線,通過優化高校體操教學內容的設計,既傳授知識與技能,又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沒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課程教學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高校體操教學改革,首先應從高校體操教師的教學評價理念入手,使高校體操教師認識到,大學生的思政素養是一切教學習得評價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高校體操教師的思政素養是其專業知識和技能教授水平的壓艙石,應重視高校體操教師思政素養教授和其對大學生的影響。同時,在教學評價方式上,應積極引入大學生對高校體操教師的綜合評價。在高校體操評價方法上,應強化預備性、形成性和終結性評價的綜合實施。通過師生互評的比較與量化,以思政素養評價為引領,全面客觀地評定大學生在知識、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提升。
課程教學是“立德”與“樹人”的統一,尤其注重德育為先。課程思政理念下高校體操教師應充分挖掘、整理思政資源與要素,并有目的、有計劃地施以教學,做到高校體操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實現體操教學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這也是提高體操教學育人實效性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