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錦澤 余立
(武漢體育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9)
《全民健身計劃》正在推行,廣大群眾已經投入到游泳健身的活動中,促進了健身政策的全面落實,實現了身體素質的不斷提高。在此背景下,將游泳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就顯得至關重要,近些年來,高校教育工作者為此做出了諸多的努力,付出了大量的精力,目的就是能夠通過高校這一平臺對游泳運動進行推廣和普及,而傳統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手段很難讓高校學生想學、愛學,并學好游泳技術。鑒于此,筆者從多個角度進行了高校游泳課教學改革方面的具體研究,希望能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實踐工作有序推進提供一些幫助,對學生學習并掌握游泳技術和養成堅持游泳的習慣起到促進的作用。
游泳是人在水的浮力作用下,憑借浮力通過肢體有規律的運動,使身體在水中運動的技能。游泳分為競技類游泳運動和實用類游泳運動。競技類游泳運動屬于奧林匹克運動的第二大項目,包括蝶泳、仰泳、蛙泳、自由泳等多個姿勢,對速度的要求非常高,運動的強度非常大。實用類游泳運動則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可掌握的最基本的休閑運動和生存技能,能夠放松身心、舒緩壓力,長期堅持游泳能夠強化體質、健身塑型,創造和諧的身心狀態。高校專門開設游泳課程,主要是讓學生主動地參與訓練,從而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力,釋放壓力,促使學生健康成長[1]。游泳運動在我國一直很受歡迎,游泳運動的社會交際特點也使得游泳培訓教學不僅能夠鍛煉人體神經的靈敏度,強化血液循環功能,增加肺活量,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讓教師與學生和諧互動,一步步建立深厚的情誼,也為后續其他的教學活動計劃的高效、高質量實施奠定良好基礎。大學體育是學生走向社會之前接受體育教育的最后一站,學生能否樹立正確的健身觀念、掌握熟練的健身技能、知曉一定的健身知識、養成良好的健身習慣,在很大程度上與大學體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緊密相關。游泳項目在面向生活的課程理念中理應有所作為[2]。游泳作為高校教育的重點,在教學上需要改革的方面與要點有很多,同時也存在許多問題,這要求從更多不同的角度去進行具體的分析,從而揭開新時代高校素質教育的嶄新篇章。
因受到應試教育傳統觀念的影響,一部分高校教師對游泳課程的認識理解不能做到全面有效。他們對學生進行游泳技術的傳授及游泳動作的指導,卻未讓學生充分自主研究、獨立練習,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蛙泳、自由泳、蝶泳等姿勢的游泳課程教學早已成為主流,學生單純地認為只要會游泳,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規定的動作就可以了,殊不知這樣的想法會導致他們在遇險時缺乏生存、自救的能力?,F如今,游泳課的教學思想過于滯后,這極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游泳課的教學活動,常常受到氣候條件、地區差異等客觀因素的影響,無法順利、完整地進行下去,部分學校甚至并未建設附屬游泳館,導致安排課時較少;還有些學校對于游泳課的重視程度與宣傳推廣力度不夠,使得學生缺乏興趣,對游泳課程不再重視。很多高校的學生,一個學期只有少部分時間能夠參與游泳課程,在理論知識了解充分的情況下,而實踐體驗卻不充足,使得這樣的教學毫無意義,無形中消減了學生參與游泳學習的熱情,打擊了他們的學習信心。這些原因都讓教學效果的優化提高變得十分困難,教學質量得不到切實保證。
很多教師進行游泳課教學時,都是從技術動作的指導入手來規范學生、教導學生的[3]。例如,要求學生在陸地上模仿練習,一邊手臂滑行,一邊腿部發力。學生熟悉了技術動作要領之后,卻根本無法下水實踐,因整體水感、水性較差,恐懼情緒明顯。對于這一難點,教師仍未提出較好的解決辦法,使高校游泳課教學計劃難以保持高效、高質量的實施效果。另外,因為場地和教師人員的數量有限,學生人數普遍較多,教師在集隊示范指導后,只能要求學生分組進行練習,因此缺少單獨細節指導,無法因材施教,在這種情況下,愛游泳的學生或者有一定游泳基礎的學生很難尋得突破自我的機會,而不愛游泳的學生則更加抵觸下水練習,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師生關系也愈發緊張。
分組教學理念自推出后就一直盛行,高校游泳課教學改革應該在這一方面給予重視。教師可把學生按照能力特點科學地分成幾個小組,構建有效的互動互助模式,展開針對性的教學指導。之后,選擇適合學生并能被學生充分接受的授課方式,進行團體訓練,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例如,鼓勵學生把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由其他隊友想方設法來一起幫助他,在這樣的過程中相互促進、相互影響,最終實現共同進步。再如,教師布置訓練任務后,提出幾點明確的要求,要求游泳水平較高的學生主動帶領游泳水平較低的學生進行訓練,確保每個小組的成員都可以做到能力上的互補。鼓勵學生分享游泳理論、游泳技術、游泳動作上的不同看法,借由這樣的形式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培養學生完善自我、挑戰自我的良好習慣。在組織分組練習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有了互動,教師與學生之間也要保持交流,確保課堂煥發新的活力,有利于整體教學的不斷推進。
新課標提倡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朝著正確方向大膽創新后,做有理想、有追求的人[4]。新時代高校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依賴于教師摒棄應試教育的傳統觀念,實施有效策略的同時,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充分滿足他們的個性需求,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學生在課程中主動配合、主動參與,也是提高游泳課教學質量的關鍵之一。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游泳運動的樂趣,無論是對于教學結構的調整,還是對于師生關系的構建來說都大有助益。教師給予了學生一定自由的發展空間,使他們有機會在自學中思考、在思考中進步、在進步中成長,這遠遠比一味地灌輸指導所達到的效果更加顯著。引用自學新知法時,最關鍵的就是要做到有的放矢,設計新的環節,解決矛盾問題。例如,在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后,制訂完善的教學方案,包括實踐能力的高低、個體行為的表現、興趣愛好和性格特點等。緊接著,要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詢問學生“游泳能夠強身健體,你對游泳了解多少?”“你看過游泳比賽嗎?精彩嗎?”“你最喜歡的姿勢是什么?”等,以交談的方式消除學生抵觸的情緒。最后,進行拓展性教學,使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視頻,通過動態畫面吸引學生全部的注意力,豐富教學內容,完善知識體系。教師還可向學生介紹一些有名的游泳運動員,如寧澤濤、傅園慧、徐嘉余等,把他們在奧運會上為國爭光的精彩畫面呈現出來,借此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培養他們正確的情感價值觀。游泳課教學改革成效顯著,將培養出更多運動人才,極大地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使游泳文化得以傳承與發揚。
在高校游泳課程中,更換授課的方式是非常關鍵的。高校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布置自學難度適中的訓練任務,綜合考慮學生的身體狀況、情緒狀態、學習情況等,進行教學層次的明確劃分之后,讓學生不斷探索未知領域,在游泳成績上有所突破[5]。比如,在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安排一定的小游戲或者游泳接力競賽來調動學生的挑戰心理,促進游泳教學整體效果的快速提升,從而逐漸形成高效化、高質量的教學模式。再如,專門為學生設立“自由游泳課”,固定為每周2節或3節,組織學生在游泳館內進行自由訓練,加強自身相關技能的掌握水平,通過這樣的形式徹底打破傳統教學的固化局面。除以上兩點外,參與高校游泳課的學生都是擁有較高文化水平的大學生,教師可以使用特殊的授課方式,如可以要求他們分組進行教學模擬、教案編寫,通過翻轉課堂的方式,達到學以致用、以教精學的作用,一方面進一步鞏固了游泳課程的學習所得,另一方面又間接提高了學生的說課、講課的教學能力,綜合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水平。
高校社團在創新教育方面可以發揮獨特的優勢,它可以改變課堂教學形式上的主客體關系。這種對活動的計劃、組織、宣傳、實施、總結等環環相扣的運作模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6]。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各高校已經充分意識到社團對于學院管理和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并給予社團發展足夠的支持,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和配備專業的指導教師,在校團委的支持和指導下建立了高校學生社團,以此實現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學習及培養其創新能力[7]。組建游泳社團,便可通過社團宣傳與組織活動,加大游泳運動在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有利于激發他們對游泳運動的興趣,更積極地投入到游泳運動中。同時,可定期對游泳社團內的優秀學生骨干進行系統培訓,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具備一定水平后,可安排他們參與游泳課程教學的輔助工作,緩解教師人員數量有限的問題。
校園體育競賽是高校體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游泳競賽是校園體育競賽每年的常規節目[8]。然而,如今大多數高校都只注重田徑運動會,將校園游泳競賽完全剔除,原因多是參與游泳競賽的學生人數不多,沒有足夠的參賽選手,而實際上恰恰是因為長久未舉辦與游泳相關的校園賽事,才使得學生對游泳的興趣不高,導致掌握游泳技能的學生越來越少。應當多舉辦校園游泳競賽,教賽融合,通過賽事的舉辦給學生一個學以致用、展示自我的平臺,同時讓更多學生感受到游泳運動的魅力,形成校園游泳教學的良性循環。
該文通過列舉新時代高校游泳課教學改革的方案,為廣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改革的新思路,但關于高校游泳課教學改革的問題還有很多,在新時代仍需繼續研究,不斷探索。游泳運動能夠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能夠使他們達到身心和諧的狀態,但需要長期堅持,才能收效顯著。發展游泳運動,鼓勵當代大學生主動地參與游泳課程的學習,培養他們的游泳興趣,可以使大學生真正實現全面發展,成為高素質、高素養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