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斌
(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510515)
國務院提出,創新創業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推動供給側改革的有力措施。各高校以此為契機,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推進人才培養改革,積極參加各類創新創業競賽,希望促進畢業生更高質量就業創業。
目前,高職院校普遍就業率較高,但就業質量不盡如人意。據2019年《就業藍皮書》統計,高職學生就業率達到92%,但有1/3 以上的學生不滿意自己的職業,這既受到社會價值導向和文化氛圍的影響,也有社會就業環境和體系的因素。近年來,個人能力對就業質量的影響從認知能力擴展到非認知能力,并且非認知能力的影響成為主要研究領域[1]。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不再單純指某一項技能、能力,而是多種能力的集合。就業能力在內容上,包括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實踐能力、應聘能力和適應能力等[2]。高校應幫助學生找準自身定位,確定就業目標,著重培養其專業能力與實踐能力[3]。目前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方面存在問題如下:高校重視專業技能,忽視就業能力的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未能滿足產業、行業發展需求;高校培養的大學生與區域的需求出現錯位等問題。職業院校在課程設置上更加注重專業化、技術化,強化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忽視了人文教育課程的建設與發展的重要性[4]。
隨著國家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國內高校掀起創新創業教育浪潮,也為創新創業競賽營造了良好氛圍。雙創大賽對于產業升級轉型,參賽學生的能力鍛煉,項目的成果轉化,以及思想引領均起到深遠的影響。雙創大賽是國家實現國家驅動創新戰略的有效途徑,也是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手段,更是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創業的保障。
近年來就業競爭激烈,應屆畢業生必須要有更高的綜合素質以及就業能力才能找到滿意的工作,這也對高校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就業能力的內涵較為寬泛,不僅包括各種理論和實踐能力,還包括學生運用相關知識,形成自我潛能最大化的一種工作狀態、工作態度的能力。學生以及企業認識較統一的基本就業能力包括人文素養、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基本專業技能、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如果具有敏銳的市場嗅覺、領導能力、組織能力、吃苦耐勞的品質等,將更加受企業歡迎。
就業能力的提高需要從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以及核心素質培養著手,需要培養的內容覆蓋面廣,涉及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實踐課程等。目前高校普遍開設職業規劃以及就業指導課程,但對于覆蓋范圍如此廣的就業能力培養已力不從心,難以達到滿足供給側的人才需求的預期效果,更難以實現國家創新驅動的戰略。而各雙創大賽需要學生的綜合素養、團隊能力、實干精神、動手實踐、溝通等多方面能力,學生在參加雙創大賽時需要指導老師適當引導,達到擴大知識面,提高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的目的。
在創新創業競賽中,高校重視的是比賽成績,教師重視的是獲獎等級,均忽視了通過比賽鍛煉、培養、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往往表現出參賽項目數量多但質量低,與產業、行業需求相去甚遠。從分析近年來獲獎項目就可以發現,評委較看重技術的創新性、項目天花板、項目的市場前景、創業團隊的背景等因素,并沒有把通過雙創大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就業能力作為考察的重要指標。
在新時代,經濟增長動力已轉向創新驅動,用人單位不但對大學生的專業理論和實踐能力有要求,對畢業生的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知識轉化能力等綜合能力也必然會提出新要求。但目前高校仍然將注意力聚焦在如何進行教學改革,重視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方式,而忽視了就業能力培養,難以提高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對于雙創競賽,通過比賽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仍然是指導老師以及學校的共識,離通過賽事推動科技創新達到產教融合、產創融合的目的仍然有一定距離。
對于創新創業大賽,部分高校沒有相關的激勵、扶持政策,導致師生參賽動力不足,項目落地更是困難重重。創新創業對于教師以及學生而言都是一個考驗綜合素質的巨大挑戰,學校沒有相應的政策將使項目更多地停留在比賽階段,缺乏持續性,無法落地;參加比賽的學生更無法通過比賽項目適應社會,提高就業能力。
創新創業大賽是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創新人才培養的抓手,也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國內學者普遍認為雙創競賽對于社會導向功能、眼球聚集功能、競爭功能的發揮具有積極作用[5]。高校不能單純將雙創大賽看作是比賽,而應該將其視為一個基于工學結合、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培養學生知識、技能和綜合素質的綜合平臺。高職院校要高度重視比賽過程中的能力提升,指導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建設眾創空間、創新工場、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等場地,鼓勵真做實干,校企提供項目孵化落地的各方面條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達到通過創新創業大賽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目的。
目前高校在設置課程時重點關注的是專業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較少考慮就業能力的提高。高校應結合學校、行業、地區特色,關注市場動態和用人單位需求,優化課程設置,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企業的人才質量要求越來越高,這就意味著高職院校需要培養綜合型創新型人才。打破各專業、各學科之間的壁壘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優勢,以優勢學科群為基礎,以雙創競賽為紐帶,與企業共同開發創新創業課程,調整課程設置,提倡跨學科、跨專業開展創新創業競賽、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就業能力。
就業能力提升是多方協同育人的成果,加強校企合作,資源共享聚集,形成校企融合,互惠共贏,才能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優勢,推動人才培養改革。高職院校應從雙創大賽的定位著手,融入校企“雙導師”,轉變參賽學生的傳統比賽思維,培養學生面向社會、面向企業的就業能力,培養學生立足企業、行業、產業動態的格局視野;以項目落地為目的,才能幫助學生走出書本,真正掌握技能,適應企業的要求,提高就業能力。
建立長效機制推進創新創業競賽、教育。相關機構可建立成果轉化合作平臺,實現企業、高校、學生的產品創新、科技創新、育人創新。創新創業成果的有效轉化將形成標桿效應,對于學校創新創業氛圍起到促進作用。雙創競賽推動科技創新是國家力推創新創業大賽的目的與意義,只有在成果轉化中,才能讓學生感受到社會的需求,真正提高就業能力。
2018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從分類指導、健全評價機制等方面鼓勵和支持科研人員積極投身科技創業。高校應明確創新創業分管部門及其職責,完善的政策保障是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基本條件。同時,也需要完善激勵政策、管理政策、科研轉化政策、項目入駐孵化政策、學分獎勵政策等多個方面的政策用于促進創新創業,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最終實現國家驅動創新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