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術 范書群
(西藏昌都市第五高級中學 西藏 昌都 854000)
由于地理環(huán)境、交通、信息及師資等諸多因素制約,西藏教學模式也相對滯后。特別是西藏一些薄弱學校,學生學習基礎非常薄弱,教師仍采用“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這種“填鴨式”教學模式導致的結果是學生沒興趣學,教師身心疲憊,課堂效率低下。西藏高中教學完全是以漢語進行的,漢語水平欠缺的學生學習起來自然會感到很吃力。通過對西藏一些高中學校實地調研,筆者發(fā)現(xiàn),西藏薄弱學校的高中學生大多數(shù)在初中沒有上過地理課,所以他們上高中后地理學科幾乎從零學起。而地理這門學科進入高中后變得更為抽象,例如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行星地球部分,學生理解起來就非常困難;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人文地理部分涉及的綜合題分析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相比于自然地理知識,人文地理知識更靈活,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要求更高。而西藏薄弱學校高中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恰恰十分欠缺。基于此,為了更好地提升西藏薄弱學校高中地理課堂效率和質量,筆者認為“以題導學、用學促教”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文章著重從“以題促教”方面進行分析和梳理。
筆者此處提到的課前預習并非一般意義的預習,而是由教師事先安排好必須完成任務的預習。教師課前會給每個學生布置任務并下發(fā)留有空白的紙質版作業(yè),而這些作業(yè)多是教材上能找到答案或是稍加思考就能完成的。教師每節(jié)課前五分鐘就檢查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并作簡要點評。這樣,通過任務驅動,就會“逼著”學生課前主動去看書,熟悉教材下一節(jié)課將要學習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shù)而不茫然。
課前讓學生通過預習大致清楚了下節(jié)課的內容,教師在課前還要精心篩選準備好有針對性且學生感興趣的題目。課堂反饋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知講授完畢一定要讓學生及時加以運用,這樣才能起到檢驗和鞏固知識的目的。學生愿否主動去練習,首先得讓學生對題目有興趣。筆者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更偏愛做一些涉及自己家鄉(xiāng)、貼近自身生活方面的題目。西藏薄弱學校高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淡薄,只有想方設法先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起來,教學才會有效。
教學不能好高騖遠,而應因材施教。西藏學生學習基礎和接受能力相比于一些優(yōu)秀學生要欠缺很多,不能以優(yōu)秀學生的標準要求西藏薄弱學校高中學生。正如上所述,學生有了興趣教學才有效。其實,學生只是有學習興趣還遠遠不夠,還得有信心才行。關于信心的樹立,筆者認為除了語言上多鼓勵和肯定學生,選擇一些適合他們難度的題目也非常重要,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因此,不管是課堂練習還是平時本校組織的自測考試,一定要把握好題目難度,平時學什么就考什么,做到學有所考學生才會更加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題導學、用學促教”教學模式,著重強調學生的“練”!學生要完成教師布置的相應題目,需要什么知識就主動去學習,從而熟悉教材。學生熟知教材內容后,再結合課堂上教師的講解,一定程度促成了教師教學任務的完成。當然,教師要從讀題目、勾劃題目中一些關鍵字詞等重要信息開始,引導學生逐字逐句分析題目,要在學生腦海形成答題模式,做到讓學生見到那類題目就知道在考查什么知識,該如何作答等。題目評講不宜過多,重在透徹。
很多教師注重作業(yè)布置但往往容易忽視習題評講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比較優(yōu)秀的學生采用題海戰(zhàn)術無可厚非,但對于西藏薄弱學校高中學生采用此方法行不通,他們本身基礎差,做題速度慢,而高中學科多。因此,要特別注重對他們做過的習題進行評講。較抽象的知識,可用一些形象直觀的動畫或視頻邊給學生演示邊進行評講,這樣學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多了。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可見優(yōu)質高效的課堂必然需要精彩的教學模式。而“以題導學、用學促教”主要是針對西藏薄弱學校高中學生提出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不一定適用所有學校的學生,但對于西藏薄弱學校的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和借鑒意義。作為教師,應當轉變教學思想,提高自身專業(yè)能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2],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大膽嘗試出一些好的教學模式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以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