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燦輝
(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岐嶺中心小學 福建 龍巖 364100)
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朗讀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手段。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小學語文教學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朗讀教學,讓學生可以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所以,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充分認識到朗讀教學的重要性,分析當前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合理、有效的解決策略,以此來提高朗讀教學質量,使得朗讀教學的目的可以順利達成。
1.1 學生對于朗讀的興趣不足。“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小學階段的朗讀教學中,學生朗讀興趣的缺失是當前朗讀教學的一大阻礙。因為小學生還沒有強烈的自我約束意識,如果沒有興趣的帶動,他們很難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讀活動中。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不配合,教師也就很難有效地開展朗讀教學活動,進而影響課堂朗讀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1.2 朗讀教學沒有得到科學落實。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很多教師雖然已經認識到了朗讀教學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朗讀沒有直接參與學生的質量檢測考試,所以在落實過程中,為了不壓縮其它內容的教學時間,教師就只能縮減朗讀教學的時間,在有限的時間內很多朗讀教學手段都難以得到施展,而且教師也會因為時間限制不敢貿然創新教學形式[1]。如此一來,小學階段的朗讀教學就只能流于表面,無法落實到實際中,從而使得朗讀教學的質量受到影響。另外,還有些教師在落實朗讀教學的過程中,缺乏科學性,課前既沒有設置明確的教學目標,課堂教學后也沒有與之相對應的評價機制,使得學生在朗讀教學中所能獲取到的知識有限,這樣長期的進行下去,學生面對朗讀教學的態度也會變的越來越敷衍。
1.3 教師的教學素養有待提高。在小學階段的朗讀教學中,教師在其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教師的朗讀教學素養還有待于提高,有的教師對朗讀教學缺乏正確的認識,有的教師在教學時普通話水平較低,有的教師在朗讀教學方法上缺乏創新等,這些都是當前影響朗讀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需要每一位教師都能引起重視并予以改進。
2.1 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前面說過,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對于自我約束能力較弱的小學生來說,興趣的激發可以讓他們更加專注地參與到朗讀教學中,所以教師應該重視學生朗讀興趣的培養。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來調動學生參與朗讀的積極性[2]。例如,在四年級上冊第三課《秋晚的江上》朗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場景“夕陽西下,陽光映照著江水泛出紅色,晚歸的小鳥從江面低飛而過。”再搭配上合適的輕音樂,為學生營造出一種悠閑愉悅的環境氛圍,然后讓學生在這種情境氛圍下進行朗讀。情與景相依,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朗讀教學的積極性,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把握《秋晚的江上》這首現代詩在朗讀時的情感基調,使得學生的朗讀更加富有情感,從而提高朗讀教學的質量。
2.2 落實朗讀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落實朗讀教學,只讓學生進行簡單的課文朗讀,根本無法達到朗讀教學的目的,因為朗讀的關鍵在于課文的情感表達[3]。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將朗讀與指導相結合,引導學生感情充沛的進行課文朗讀,加深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例如,在《守株待兔》的朗讀教學中,教師在學生朗讀前根據課文內容為學生提出問題“誰在等兔子,為什么要守著一棵樹樁等兔子,最后等到了嗎?”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進行朗讀,學生在朗讀完全文后,對于這一系列問題的答案也就有所了解。這個時候當學生再行朗讀課文時,教師就可以對這則寓言故事背后的寓意進行指導分析,從而告訴學生“一分耕耘,一份收獲,做什么事都不要存在僥幸心理”。
2.3 開展朗讀訓練,增強學生朗讀能力。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有限,而可以用來進行朗讀教學的時間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教師可以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朗讀訓練,開展朗讀訓練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可以舉辦分角色朗讀會,開展朗讀競賽等,以此來發揮學生的朗讀熱情。例如,在四年級上冊第九課《古詩三首》教學完成后,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朗讀競賽,朗讀的內容學生可以從《繁星》中進行選擇,最后評選出前三名,教師可以給予語言和物質上的獎勵,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視域下朗讀教學已經成為語文這門學科的重點教學內容之一,它與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同樣重要,而作為教師一定要正確認識當前朗讀教學的現狀,并從中找到阻礙朗讀教學質量提升的問題,積極地采取各種有效策略對其進行改進,以此來實現小學語文朗讀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