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杰
(浙江省寧波市四眼碶小學 浙江 寧波 315000)
分層教學理念以尊重學生的數學差異為前提,在素質教育理與核心素養理念的深入推進下,考慮到了學生數學學習的差異和實際需求。對于正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生來說,由于學習環境、家庭環境與個人差異的不同,他們自身的學習能力與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同樣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數學教學的初始階段實施分層教學理念,尊重了小學生的學習規律,滿足了不同學習層級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是促進其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1]。基于此,我將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微課借助信息技術的發展得來,并以其時間短、重難點突出等特點被普遍應用在現階段的教育教學中,不僅優化了教育教學的形態,同時也為學生們創設一個別開生面的課堂,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與積極性。在這一背景下,教師若想實現分層教學的最大價值,也要與時俱進,引入微課教學,在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的過程中,優化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發散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同時,構建“生本課堂”,真正讓素質教育落地。
例如,在“圓”的教學中,本章節的主要內容在于讓學生掌握圓的基本知識、學會計算圓的周長與面積等。這時,我在利用微課教學時,先將教學內容進行了分層設計,如下:基礎內容(圓的認識:認識圓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的基本特征、學會用圓規畫圓);中等水平(圓的周長:理解圓周率的意義、周長的計算公式,并且能夠運用公式計算圓的周長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難點內容(圓的面積:理解圓的面積的意義,掌握圓面積的計算公式與其推導過程),我將上述內容制作成了難度不同的微課視頻,讓學生們結合自己的學習水平自主選擇合適的學習板塊。在內容分層中,我也鼓勵學生在自身學習能力范圍內深化并掌握知識,在分層教學與微課視頻的結合中,引導學生在自身學習能力之余嘗試挑戰難度不同層級的數學知識,促使其數學能力的提升,優化學生的數學素養。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從實際出發,深入研究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優劣勢,做到對癥下藥,才能真正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有所收獲。基于“木桶效應”原理,無一例外,在小學數學學習中,絕大部分學生都有自己數學學習的“短板”,面對這一情況,在分層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我們可以借助小組合作的學習優勢,幫助他們逐個擊破自己的學習短板,讓學生的數學“木桶”盛滿水[2]。
例如,我在研究學生們的試卷時,發現有些男生答題速度較快,準確率也很高,但是由于字跡潦草,書寫不規范,總是丟失卷面分。面對這一情況,我將這些學生歸為一組,在卷面整潔與規范書寫中對其進行專門指導,并讓他們互相監督,共同進步。另外,我發現還有一些學生數學公式與原理的記憶都滾瓜爛熟,但是往往由于計算的馬虎、不認真,常常失分。對此,為訓練該部分學生的計算能力,我讓這部分學生組成小組,并讓他們在大量的數學運算中,提升自己的計算準確率和速度,避免再因此而丟分。這種“短板學生”的小組學習方式是對分層教學理念的嘗試和創新,幫助了學生發現自己數學學習的短板,并在針對性練習中調整數學學習方法,逐步使其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評價作為課堂教學的最后環節,往往很容易被教師與學生忽略掉。對于學生開展分層評價不僅有助于學生查漏補缺、激發其學習動力,還能通過對學生的綜合考量在,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在分層教理念的指導下,評價學生不能只看成績,更要關注過程。
例如,同樣是85分的數學成績,于優等生而言,這樣的成績并不高,這時,我的評價重點在于幫助他們找到原因,鼓勵他們并提出更高的要求;于普通學生而言,顯然屬于高分,因此,在評價時,我著重以表揚和鼓勵為主,目的在于激發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心,使其朝著更高的目標努力,讓他們在學習動機的指導下,逐步提升自身的數學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分層教學理念在尊重學生學習差異的前提下,滿足了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迎合了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要求,是因材施教理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具體展現。作為教師,我們在知識傳遞之余,要兼顧到學生的個人發展,長期的數學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與反思,逐步探索出一條適合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新型分層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