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戈 湖南應用技術學院 體育與健康教學研究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想辦好,必須堅持立德樹人,將培養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教學育人全過程之中。由我國教育部出臺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將課程思政理念科學融入高校課程之中。籃球教學作為高校體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強身健體的功能與作用,而且體育精神中還蘊藏有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因此,將課程思政融入高校籃球教學實踐過程中,是新時代高校教育貫徹與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 路徑。
課程思政是指以構建全課程、全程、全員育人格局的方式將思政課與各類課程有機融合,形成強有力的協同效應,從而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現代化綜合教育理念。課程思政并非是對思政課程的生搬硬套,也不是對各專業課程的完全思政化,而是結合課程實際與要求,科學挖掘各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資源,合理發揮課程教學中的思政引領功能,引導學生思想政治觀念朝著正確方向發展[1]。課程思政的本質就是憑借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緊密融合,將真善美、正能量、正三觀根植于學生的心中與行為中,促使學生養成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習慣。
一是高校籃球理論知識中的思政元素。籃球課程理論體系中的籃球起源和發展、競賽規則、運動特征、裁判法等內容,都蘊含有豐富的思政元素,如頑強拼搏、遵守規則、愛國情懷、集體榮譽、人文素養、社會責任等。二是高校籃球技戰術知識體系中的思政元素。由于籃球技戰術學習需要學生認真觀察、多維理解、模仿練習、改進調整、靈活創新等,而在這個比較復雜的系統學習過程,涵蓋了堅強毅力、責任感、團隊合作、相互信任等思政元素。三是高校籃球實戰比賽中的思政元素。在籃球賽場上學生的技戰術水平、性格特征、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等會得到更好的展現,同時也能有效鍛煉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相互尊重意識、人際交往技能、集體主義精神與團隊合作精神等思政素養。
新形勢下的教育事業發展迅速,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關注度也愈來愈高,持續推進教育改革與創新步伐,旨在推動當代學生的全面進步與發展。為增強我國高等教育的綜合辦學能力與國際競爭力,相繼出臺了“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發展戰略決策,尤其是在推動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要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力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之中。作為高校“三全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思政是思政教育的關鍵補充,即依托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保證“三全育人”教育戰略的貫徹與落實[2]。將課程思政融入高校籃球教學實踐中是大勢所趨,具體要求以高校籃球師資團隊為“主力軍”、籃球課程為“主渠道”、課程建設為“主戰場”,深化思政課程與籃球課程的融合層次,推動高校籃球教學目標的更好達成。
傳統的高校籃球教學思想根深蒂固,主要表現為對籃球運動體能與技戰術的過分追求,課堂教學完全以“指標性體育”為主導,所謂的“情感性目標”教學形同虛設,導致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被忽略,不利于學生的創造意識培養,育人價值也不能得到很好地體現。高校籃球課程教學目標,一方面是促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籃球知識與運動技能,養成運動愛好,不斷強身健體,塑造良好心理素質;另一方面是對學生開展思政教育,培育德才兼備、意志堅韌的復合型人才。因此,深挖高校籃球教學中的體育精神,將其潤物細無聲地糅合于課程教學的全過程之中,真正做到籃球課堂的“動”與思政課程的“靜”之間的深度融合,從而保障高校籃球教學目標的更好更快 實現。
在以往思政課程的教學實踐中,由于形式層面不堅持與時俱進,理論層面流于說教,內容層面與現實社會相脫節等一系列問題,導致思政課程的育人功能不明顯。而高校籃球課程由于顯著的集體性、娛樂性、對抗性與身心兼修等特征,促使該課程備受大學生群體青睞。因此,如果能實現課程思政與高校籃球教學的有機融合,則可以在教授大學生籃球技戰術的過程中,更好地培育其意志品質[3]。作為思政教育的主要載體之一,籃球課程具有諸多學科難以比擬的優勢,不僅籃球教學本身具有較強的吸引力,而且有助于教師在籃球技戰術實踐教學過程中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能夠強化思政育人的趣味性與多元性,從而通過潛移默化作用達成體能訓練、理性啟迪和情感激發等籃球課程思政教育功能的有機統一。
課程思政建設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到位的重中之重。目標猶如“燈塔”,為船只指明航向。因此,高校籃球教學與思政課程之間的融合,離不開課程思政建設目標的總引領。高校籃球課程思政建設目標的確立,需要立足國家與社會發展實際需求,與高校整體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相契合。從宏觀視域來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籃球思政課程建設的總目標,具體又分為思想引領目標,即國家意識、政治認同與社會責任感;情感培育目標,即審美情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情懷、家國情懷;職業精神目標,即科學精神、工匠精神、愛崗敬業、園丁精神等。
其一,高校籃球教師要積極轉變思想,認真踏實學習與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教育方面的重要論述與精神指示,切實將思政教育融匯到籃球課程的教學體系中,著力推動籃球課程思政建設,最大化激發籃球課程的思政育人功能[4]。其二,以高校籃球課程調整與培養目標為載體,深挖高校籃球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科學融合課程思政元素和籃球教學實踐,增強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其三,高校要重視對籃球教師的思政理論知識與教學技能培訓,定期組織籃球教師與思政專業教師開展研討會,創建同類課程教學團隊,建立健全思政資源庫,不斷提升籃球師資隊伍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水平,將培育大學生的意志品質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于籃球教學過程中。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同志提到,“不是將政治綱領背誦給老百姓聽,這樣的背誦是沒有人聽的;要聯系戰爭發展的情況,聯系士兵和百姓的生活”。這一理論放置到教育領域中依然適用,素質教育旨在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強調學生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的發揮,全面貫徹與落實以人文本的現代化教學觀,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5]。因此,高校籃球教學中的課程思政融入,要形成師生之間良好互動,創建以學生為中心的籃球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結合學生的真實需求,精準定位思政育人的最佳角度,將籃球課程思政教學價值落實到位。
圍繞教學目標與任務,積極建立系統化的高校籃球思政課程內容體系。第一,高校籃球課程思政內容的擇取要貼合時代要求。高校肩負人才培養與科學知識發展的雙重使命,高校籃球教學同樣如此,因而剔除陳舊教學內容,不斷吸納與融入最前沿籃球知識、學術成果與應用技術是關鍵點。第二,強化高校籃球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將內涵豐富、連續性強的思政資源融入教學內容體系中,提升籃球課程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獲得感。第三,提高籃球課程思政內容與學生的共鳴感。加大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創新力度,將文明看球、運動損傷、尊重對手與裁判、體育保健等知識融入教學內容中,提升學生的活學活用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內容輸入的共鳴作用,真正發揮籃球課程的思政育人功效。
首先,建立多維度的籃球課程思政成效考評體系,設計科學的、多元的籃球課程思政評價標準。采用思想品德、理論功底、實戰技能、出勤率等多維度的綜合性評價,以及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多視角的全方位評價,從而最大程度保障高校籃球課程思政教學考評的客觀性與全面性。其次,構建三位一體的考評框架。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效果以及動機態度實施三位一體的結構性評價,旨在推動師生相互作用與相互推進的籃球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發展[6]。再次,打造立體化的教師考評體系。對高校籃球教師的評價,要綜合其教學思想、教學技能、思政育人目標達成等多方位表現,開展系統化的考評,引導籃球教師定期反思并有效解決籃球思政課程教學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內容等,不斷改進教學手段,力爭實現高校籃球課程思政教學的突破性發展。
高校籃球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實踐在一些教學中已有實例,教學反響較好,但在實踐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對此,需要高校籃球教學師資隊伍不斷深挖課程思政元素,強化與籃球課程的融合力度,積極轉變籃球教學思維。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切實優化教學設計,采用線上線下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從學生身心特征出發,形成完善的、系統的現代化教學理念,全面增進高校籃球教學質量,最大化發揮課程思政在高校籃球教學中的融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