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澤乾 黃河科技學院
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環境不斷變化過程中,高校教育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將舞蹈引入到體育中形成體育舞蹈,成為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新型元素,可以充分展示美感,將舞蹈、音樂、形體等結合起來,讓高校體育更具活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道德品質等,是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基于此,加強對高校體育舞蹈教學改革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研究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體育舞蹈是從西方民間舞蹈發展而來,還被稱為“國際體育舞蹈”“國標舞”,其不僅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同時在很多體育競技比賽中都有出現。與傳統的體育項目相比,體育舞蹈動作更加柔美、優雅,具有更強的觀賞性;而與單純的舞蹈相比,體育舞蹈的動作具有規范性,動作力量感更強。可以說,體育舞蹈集合了體育和舞蹈兩者的優點,兼顧健康性、藝術性原則,內容豐富,利用創新的體育動作展示舞蹈,表達舞者的情緒。正是由于體育舞蹈自身特點,通過體育舞蹈學習和訓練,能夠切實提升學習者的身體素質,還能夠在藝術氛圍中得到熏陶,有助于自身氣質提升,能夠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
經過多年發展,體育舞蹈已經成為高校體育教學體系中重要項目,但在具體開展中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具體體現在:
第一,體育舞蹈教學模式滯后。體育舞蹈是一項注重實踐性的教學課程,在具體工作開展中,必須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培養學生舞蹈能力,可以將理論和實踐有效結合起來,合理安排整個課程體系。然而,目前高校體育舞蹈教學模式相對落后,很多學校在課程安排方面還存在一定不足,主要以理論課程為主,忽視了實踐課程的重要性,學生獲得實踐的機會較少,不利于提升學生體育舞蹈水平。第二,教師不夠重視體育舞蹈教學改革。教師是體育舞蹈教學的重要組織者、引導著,教師教學水平、教學理念等,都直接影響體育舞蹈教學質量,決定了體育舞蹈教學改革發展。現階段,很多高校體育教師,對體育舞蹈項目重視不足,不能主動進行改革,很多時候沿用過去的教學模式,不能與時俱進,嚴重影響體育舞蹈教學改革的水平。第三,高校體育舞蹈教學設施體系不足。作為一項體育項目,在開展體育舞蹈教學過程中,需要配備一定的教學設施,而教學基礎設置不足,對體育舞蹈教學會造成極大的影響。另外,當前信息化技術不斷發展中,教育信息化發展也作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缺乏信息化教學設施,也會影響體育舞蹈教學改革工作成效。
體育舞蹈集合了舞蹈、體育兩者優勢,對舞者形體美具有較高的要求。大學生在練習體育舞蹈過程中,在姿態方面有著較為嚴格要求,包括需要時刻注意收腹、立腰、抬頭、挺胸、臀部夾緊、肩放平等姿態轉化,由于對練習者身體上的種種要求,在具體練習中可以起到鍛煉身體的作用,有利于提升大學生身體協調能力、柔韌性以及平衡性。同時,在長時間體育舞蹈過程中,學生骨骼、肌肉能夠得到有效放松,能夠將學生體態調整到相對較好的狀態,能切實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據調查,當前很多大學生存在缺乏訓練,有很多學生處于亞健康狀態,積極參與體育舞蹈活動,能夠改善大學生久坐不動的情況,能夠為大學生各項身體機能恢復和維持提供保障。
另外,強化體育舞蹈教學改革,給大學生提供更多參與體育舞蹈的機會,還能夠讓學生心肺功能得到鍛煉。與一般的體育鍛煉不同,體育舞蹈涉及到一些較高技術難度的動作,學生為了完成這些高難度動作,需要通過充分熱身,能夠幫助學生打開毛孔,有利于學生血液循環。經歷了義務教育階段、高中學習階段,很多大學生長時間學習中存在坐姿不正確的問題,容易形成彎腰駝背的問題,借助于體育舞蹈訓練,能夠幫助學生克服這些問題,養成良好的生活及運動習慣。大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若該時期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則會對其今后生長發育造成不利影響。當然,大學生身體素質存在差異,且不同學生舞蹈基礎也不一樣,教師必須制定針對性的體育舞蹈教學目標,在大學生能力范圍中進行體育舞蹈鍛煉。
之所以體育舞蹈在高校中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一方面是由于體育舞蹈能夠增強自身身體素質,能夠幫助學生養成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另一方面,是由于體育舞蹈還具有調節個體情緒的功能,能夠增強大學生對外界刺激的承受能力。在體育舞蹈表演過程中,需要在音樂背景下開展,且體育舞蹈背景音樂可以由學生自由選擇,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可以選擇一些節奏輕快、節奏感強的音樂作為體育舞蹈的背景音樂,學生在體育舞蹈學習中,可以隨著音樂對中樞神經的刺激,舒緩學生的情緒,讓其能夠感受到舞蹈帶來的快樂。很多大學生面臨較大的學業壓力、就業壓力、情感壓力,因此學生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可以通過倫巴等舒緩音樂作為背景,開展體育舞蹈訓練,幫助學生排解壓力,避免不良情緒對學生心理發展造成影響。
在音樂節奏帶動下,在音樂刺激下,能夠對人體大腦神經活動進行有效蹲連,還能夠切實提升大學生的專注度。且音樂節奏不同,刺激大腦中樞神經系統,鍛煉學生的神經協調能力,能夠起到預防神經類疾病的作用,提升大學生的抗壓能力。
體育舞蹈具有多種功能價值,還可以作為學生融入社會的重要媒介,有利于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對于新時代的大學生來說,其往往具有鮮明的個性,且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到大受到家庭百般的呵護,自身獨立性強,但人際交往能力偏低,很多大學生表現為害羞、靦腆、眼高手低等;還有很多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中,往往習慣于以自我為中心,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體育舞蹈表演具有當眾性,在表演過程中必須進行相互交流,進行體育舞蹈表演過程中實際上就是一種人際交往的過程。教師借助于體育舞蹈特性,在集體活動、外出演出、排練等活動過程,克服性格內向、懦弱膽小等性格缺陷,讓大學生能夠善于表現自我,能夠善于與人交往。
同時,舞蹈是通過肢體語言、人體律動表達情感的語言形式,本身具有較為強烈的傳感效果,蘊含了十分濃郁的情感。大學生在開展體育舞蹈學習過程中,能夠增進同伴之間的相互交流,自然能夠擴大大學生的交往水平。體育舞蹈是整體藝術模式,以集體形式出現,需要彼此之間緊密配合,其中任何一名成員不認真或出現失誤,都會對體育舞蹈整體呈現效果造成影響。借助于步調一致的訓練,對提升學生團隊協作、交往能力具有重要幫助。
教師專業水平直接關系到高校體育舞蹈教學改革效果,教師作為學生與體育舞蹈之間的橋梁,對學生體育舞蹈學習的成效有直接影響。在開展體育舞蹈教學改革過程中,應該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教師作為體育舞蹈教學任務的制定者,是體育舞蹈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切實提升體育舞蹈教師專業水平,有利于保證整體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效率。高校在聘請體育舞蹈教師方面,應該適當提高準入門檻,對教師基本素質進行嚴格把關,將專業能力強、教學能力高、經驗豐富的體育舞蹈教師引入到高校中。同時,應該加強教師隊伍培訓,定期開展專業培訓與考核活動,制定有效的規則制度,保證教師能夠盡心盡力的為學生服務。另外,體育舞蹈教師必須與時俱進,能夠根據時代發展需求主動學習,改善自我教學方式,提升自我教學水平。
在體育舞蹈教學方法改革上,應該將單一模式轉變為多元化教學。傳統的體育舞蹈教學模式下,以理論教學為主,通過筆試考試進行考核,這種模式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影響體育舞蹈教學的成效。新時期,必須強化理實結合,能夠側重于體育舞蹈訓練、督查方面,在體育舞蹈理論學習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師生之間還必須進行彼此交流,能夠給學生進行現場模仿與訓練,增強課堂實踐性。
新時期,教師還需要改變教學理念,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在教學中通過引導、鼓勵等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體育舞蹈學習與鍛煉中。考慮到大學生舞蹈基礎、身體素質差異,必須采用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堅持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學原則,保證體育舞蹈教學的效果。
與傳統體育課程項目,體育舞蹈作為一門新興課程,盡管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整體教學還存在一定不足,必須進一步加大教學改革的力度。體育舞蹈能夠豐富大學生的文娛生活,同時能夠幫助大學生鍛煉身體,在建設健康文明校園中也具有積極的作用,能夠為高校發展注入活力。具體來說,學校可以舉辦豐富多彩的體育舞蹈活動,將其當作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學校加大投入,包括教學器材投入、體育舞蹈訓練設施投入、教師投入都能夠吸引更多大學生能夠參與到體育舞蹈項目中。當然,必須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豐富體育舞蹈教學手段,促進師生、生生有效交流,為體育舞蹈教學改革提供助力。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體育舞蹈是一種新興的體育課程,其集合了體育與舞蹈的優勢,在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針對當前體育舞蹈教學開展中存在的不足,必須進一步強化教學改革,不斷提升體育舞蹈師資隊伍水平,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為大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