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勤
在我國教育發展的現階段,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足夠人才支持的同時,也出現了人才供求矛盾的問題,有很多大學生群體在畢業后面臨市場競爭壓力過大,找不到滿意工作崗位的問題,不僅造成大量人才資源浪費,并且也對社會安定造成了不小的隱患[1]。同時,大學生群體就業市場的低迷,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和家長對于高等教育前景的自信心,從而造成了高等教育的落寞,這對于國家人才的選拔產生了不利影響,也對國家建設產生了很大的阻礙。故而,大學生群體的就業和創業問題急需得到妥善處理,以使得國家教育資源能夠發揮出最大效果,并且可以有效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
高等教育人數的擴張,在整體上提高了我國國民的綜合素質,但是就大學生群體來說,無論是能力素質還是思想價值,都和幾十年前相比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原本高等教育的對象是少數精英,而如今高等教育的對象已經逐漸變得大眾化,導致大學生群體整體素養的下降[2]。而這也代表了當代大學生群體自身價值的下降,再加上市場供需關系的影響,直接導致大學生群體在人才市場當中的核心競爭力下降。同時,當下的高等教育體制當中,更加注重于學生理論知識體系的構建,導致學生在動手實踐的基礎環節一直處于弱勢地位,不能夠滿足企業的生產發展需求。除此之外,高等院校和企業的知識不對口也是一大影響因素,學校當中所學的知識有部分是已經落后于時代發展的,有部分是和企業發展不相匹配的,直接導致大學生群體對于企業運行的作用大幅度降低。
面對著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以至于人們認為過去的貧困已經是幾百年前的舊時代了[3]。但實際上,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也不過是幾十年的光景,正是由于發展速度過快,部分人們還沒有從“大學生是稀有人才”的錯誤認知中掙脫出來,部分大學生群體也依舊認為自身是“天之驕子”,不肯放下身段從基層做起,愚昧地追求高工資、高福利。同時,也有部分大學生群體受不了理想和現實之間差距的打擊,扎堆地去考研究生和考公務員,沒有認清自身的定位,導致每年報考人數不斷增高,然而報考成功的只是少數,大多數人都做了陪考,不僅浪費了最好的年華,并且一無所得。除此之外,由于現如今的大學生群體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獨生子女,從小被家里寵到大,缺乏艱苦奮斗精神,在工作當中受不了責備,導致即便成功就業也會很快被辭退或者辭職。
面對大學生群體就業難的困境,各大高等院校也承擔著巨大壓力,并逐漸開始在教學體系中推行就業輔導工作,希望能夠以此來幫助大學生群體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了解行業前景,以此來促進大學生群體就業和創業。但是在高等院校就業輔導工作開展過程當中,還是存在著很大的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負責高等院校就業輔導工作的教師通常都是由本校教師兼任,雖然本校教師雖然在專業知識上有著很深的造詣,但是由于長久以來都在學校當中教書育人和搞研究,和外界有著較大的隔絕,對于職業發展現狀和就業前景都不夠了解,在進行就業輔導的時候通常只能夠講些就業心態等老生常談的話題,而不能夠給予學生專門化的有效指導;第二,高等院校進行就業輔導的時間存在問題,高等院校通常是在學生臨近畢業的時候進行就業輔導,而不是在學生一入學就進行就業輔導,導致學生只能夠在學習過程中調整一下就業心態,而沒有時間進行有針對性的能力提高,使得自身能力更加適應就業需求;第三,是實習制度的不完善,高等院校的實習并沒有和相關企業進行有效對接[4]。
在我國,由于高考制度的存在,大多數學生在高中階段都承擔著超強的學習壓力,部分教師為了激勵學生學習,就對學生說“上了大學就輕松了”,這本只是一個善意的謊言,但是卻種下了一個巨大的惡果,一小部分學生將其當真了,在大學生活中盡情地放縱自身,直接導致學業上的荒廢,使得學生在高等院校當中“空手而歸”,使得學生自身能力在大學階段并沒有得到有限的提升,從而讓學生在畢業之后的就業環節中處于劣勢地位[5]。
大學階段的教育和中小學階段相比,存在很大的不同之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更高,更加依賴于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一方面,是由于大學生群體已經屬于成年人了,應具備足夠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意識;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學階段更加注重學生的自主發展,需要學生根據自身未來的發展規劃,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故而要留給學生足夠的自我學習時間。
對于未來職業的規劃,應當越早越好,開始規劃的時間越早,能夠進行就業準備的時間也就越長,就能夠在將來就業的過程中積累下更強的優勢。同時,大學生群體也不能夠“好高騖遠”,要一步一個腳印,要符合現實實際,才能夠擺脫“就業難”的畢業困局。
首先,高等院校要對于就業輔導工作進行徹底的改革,不僅將就業輔導工作開展時間擴展到學生的大學全過程,讓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夠對職業發展狀態有一個詳細的了解,使得學生可以有足夠的時間根據企業需求提高自身能力,還要在相關企業當中聘請經驗豐富的員工來為學生就行指導,向學生普及行業基礎知識[6];其次,高等院校要加強和相關企業的合作關系,積極促進學校企業一體化的學習過程,以此來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加強學生對于職業的了解,使得學生可以在將來畢業后找到和專業更加對口的工作,使得學生能夠具有更加廣闊的職業發展前景。除此之外,為針對當下大學生群體當中疏忽學業的問題,高等院校應當加強學習監督力度,及時糾正學生錯誤的學習方向,保障學生能夠進行正常的學習生活,以此來促進學生能力的持續提高。
由于大學生群體就業困難問題已經成為大范圍的社會困境,對于國家建設造成了極大的消極影響[7]。所以,國家政府必須發揮宏觀調控的職能,對于大學生群體就業進行有效引導,并制定出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大學生群體的就業和創業。除此之外,國家政府還必須要加大對于大學生群體就業和創業的資金投入,一方面,對于大學生提供就業補助,對于招納大學生的企業也進行一定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對于大學生創業也可以適當地進行資金保障,為學生創業提供資本。
大學生的就業和創業問題,不僅是大學生一個人的事情,更是會牽扯到一個家庭或者多個家庭的神經,已經上升為全社會所重點關注的問題。因此,必須要嚴肅對待、妥善處理。大學生群體雖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是由高等院校的持續擴張,大學生群體的基本素養普遍下降,并且高等院校當中所講授的知識大多偏向于理論運用,在實踐教學方面處于薄弱環節,導致大學生群體普遍動手實踐能力較弱,也使得大學生群體在人才市場當中的核心競爭力減弱。為解決這一難題,高等院校應當加強對于社會實踐的重視,切實避免大學生群體出現“眼高手低”的現象,并做好就業輔導工作;而大學生群體也要樹立正確的就業心態,從基層做起,扎扎實實為國家建設做貢獻;同時,國家政府也要進行適當的政策扶持,幫助大學生群體就業和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