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逄春蕾
就業是民生之本,作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多民族國家,我國的教育規模不斷擴大,高校畢業生人數也是屢創新高,大學生就業已然是政府和社會關注的重要民生問題,創業也成為促進就業的一項重要措施。新疆一直較為重視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少數民族大學生返鄉創業對解決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具有重要意義[1],不僅在當前緩解就業壓力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將專業知識轉化為技能,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逐漸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和新常態發展的推動力[2],為區域發展帶來多方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貢獻。“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倡導在各高校學生中產生了很大響應,參加各類創新創業活動的學生的數量不斷增加、參加的活動類型更加多樣,畢業生創業的意愿和提升創業能力的意愿也產生了變化。
本次少數民族畢業生的創業意愿調查選取了四所新疆高校兩年的少數民族畢業生為調查對象,涉及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等共380人。通過調查問卷和訪談的形式對調查對象的基本狀況、創業意愿與需求、創業參與情況進行調查,并對其創業意愿、創業現狀和創業能力需求進行了統計。
創業意愿是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業行為的主要動機,畢業生的創業意愿分為正在開展創業活動、個人未來會進行創業、個人未來可能會參加創業活動、個人不想創業四類。經過統計,1.69%正在開展創業活動,5.07%不想參加創業活動,93.24%未來有意向參加創業活動,其中24.79%的調查者認為自己會參加創業。總體上看,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當前具有較強的創業意愿,并且對未來的創業充滿期待。
在總體統計的基礎上通過對性別、族別、專業進行分類統計對比,少數民族畢業生的創業意愿具有較大差異。男性畢業生的創業意愿明顯高于女生,正在開展創業活動和未來會進行創業兩項指標分別高于女性畢業生0.17%和14.8%,而認為個人未來可能參加創業活動的統計中女性畢業生高于男性畢業生2.5%;正在開展創業活動中哈薩克族的畢業生占3.23%高于其他少數民族,維吾爾族畢業生在個人未來會進行創業、個人未來可能會參加創業活動的占比均高于其他民族,分別為26.55%、68.73%;從少數民族畢業生專業分布(理工、人文、經管、農學)統計,正在開展創業活動的以經管專業(2.7%)和農學專業(2.29%)占比較多,經管畢業生在個人未來會進行創業的為33.78%,高于農科類(22.9%)、理工類(22.07%)、人文類(20.0%)。
政府的政策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支持力度非常大,少數民族學生對創業的內涵理解與國家提出的自主創業相契合,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大學生普遍認為近年來就業的壓力大為增加,并把創業看作一種新的就業機會,因而大學生的創業積極性比較高,其中對創業非常感興趣的畢業生為39.2%,但近兩年的少數民族畢業生中正在參加創業項目的比重比較低,僅為1.69%。少數民族大學生參加創業或有意向參加創業活動的原因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基于自身對項目的濃厚興趣,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實現自我價值,并促進自身鍛煉成長或豐富人生閱歷;二是通過創業積累財富,提高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三是打破固有就業體制對個人的約束,追求自由的生活。在創業初期,少數民族大學生普遍面臨創業困難,創業初期經濟收益較低,甚至產生了創業責任感,對創業項目的選擇和問題的解決,主要是由團隊成員的經驗和外部人士的建議決定的,他們選擇的創業項目技術不強,項目周期短,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業意愿高,但對創業的理解明顯偏差、創業準備不足,創業過程缺乏計劃和總結,能力有待提高。
影響畢業生擇業和就業的因素有多重,就業需求考慮較多的因素有經濟地位、社會地位、實現個人價值、個人愛好等,并影響了學生的就業去向,39.4%選擇到黨政機關工作、19.4%選擇到企業工作、16.1%偏向繼續深造、15.8%會選擇自主創業、其他(如科研機構、部隊)為9.3%。顯然畢業生的擇業觀仍然保守謹慎,相信就業中的“鐵飯碗”理論,并且大部分少數民族畢業生來自多子女家庭,就業受到畢業生家庭子女數量、經濟水平、長輩職業等家庭環境的影響,家族內的榜樣力量具有強烈的引導作用。
雖然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高校學習中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并且在中小學和大學中進行了漢語的學習訓練并達到一定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的要求,但大部分新疆少數民族畢業生,特別是民族班級的畢業生主要來自教育水平較為落后和教育資源相對缺乏的地區或單一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學生通常是以本民族語言交流為主,漢語水平相對較低,對于專業的知識內涵和生僻字詞的學習等缺乏準確的理解,因而會導致國家創業政策的解讀不全面、不準確,創業能力提升受到制約。
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需要具備創造性和創新性的思維,同時也需要具備常規化和職業化的管理知識與技能,知識技能儲備滿足程度對少數民族學生創業意愿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反之具有較高創業意愿的學生在缺乏創業經驗的創業初期,渴望通過豐富的專業知識、精湛的專業技能獲得創業成功,調查得出少數民族畢業生希望獲得提升創業能力的學習機會,但各高校在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方面投入的并不多,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校期間接觸社會和創業的機會較少,普遍認為個人對于如何創業、創業的必備技能、創業團隊作用的發揮需要加強學習。高校在創業教育中缺乏大學生創業相應的軟硬件和主要的師資,為學生傳授的創業技能和知識有限,難以實現因材施教。
大學生創業意愿除了個體方面因素、家庭方面因素,高校方面因素、社會環境方面因素也有顯著影響,高校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創新型技能人才需要學校統籌安排、各方面協同努力,高校學生自主創業的高校環境以及政府提供的環境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需要“因地制宜”提高學生創業意愿與行動力,學校應該基于少數民族大學生創業的興趣引導其樹立創業意識,激發他們的創業熱情,提高創業的能力。
創業既是就業的一種方式,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少數民族畢業生應樹立遠大理想,強化個人擔當和責任意識,將青年人應有的擔當與責任轉化為創業動機。創業是一段歷程,不能一蹴而就,事關畢業生個人、家庭乃至社會,需要根據團隊的專業特長、家庭情況、知識儲備、資金情況、創業政策知悉情況等,及早對創業目標的可行性進行評估,對選定的創新項目進行規劃,在各個階段及時分析創業團隊存在問題,為后期創業項目的發展提出修正、改進的意見。
大學生是創新創業的主力軍,學校是學生獲取知識和技能最主要的途徑,少數民族畢業生創業理念的形成和創業能力的培養主要來自學校階段的學習,因而高校需要對照人才培養目標在相應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納入創新創業教育相關課程,少數民族學生特別是民考民的學生理論學習能力薄弱,需要打破傳統的“填鴨式”授課方式,將專業知識教育、第二課堂教育、實踐教學教育、職業生涯教育等與創業教育相結合,除了對學生創業理論知識、前沿理論與政策的講授,實現創業教育課程形式的豐富,喚醒學生創業的興趣、促進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吸收、改善創業教育教學的效果。
高校創業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授課教師,具有創造性思維和創業能力的師資能夠培育學生勇于探索和銳意創新意識,因而高校必須加強對創業指導相關師資隊伍的培養和建設。選派對創業教育課程感興趣或者有經驗的教師參加創業教育課程的學習培訓,能夠充實創業教育的內容;選擇有效的教育教學方式,結合創業案例,向學生準確講解創業政策,啟發學生參加創業活動,在案例學習中拓寬視野、獲取學習創業方法和創業技能。高校針對創業師資隊伍人員的缺口,要充分利用校外資源實現取長補短,通過企業、社會合作積極推動創業教育。
在創業教學過程中,需要打破理論化教導,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為少數民族學生創造仿真的社會化環境和創業機會。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現有設施資源和創業平臺資源,通過各類創新創業活動和項目的選拔賽、培訓等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視野,引導學生明確創業活動的過程,在“實戰”中熟悉創業政策、學習創業技巧;另一方面,要加強與專業的機構和實踐基地等一系列創業模擬實踐平臺和實戰平臺的合作,借助政府、企業等不同層次的社會資源促進創業項目的孵化,提高學生創業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
國家大力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就業形勢嚴峻的當下,良好的創業環境開辟了大學生創業新時代。高校創業實踐、技能學習及創業指導能夠強化大學生創新和創業能力的培養,為少數民族畢業生走進社會、成功創業“送上一程”,進而在西部地區開創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