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彥斌
我國已步入老齡化時代,傳統的居家養老不能夠滿足現實的需要,養老服務行業發展滯緩,且養老機構的從業者大多年齡大、學歷低、綜合素質不高,嚴重影響了服務質量,存在嚴重缺乏具備養老服務和管理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的問題。為了培養更多具有專業水平的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就需要高校根據市場需要,開設相關專業,并且科學合理地設置專業課程體系,以市場需求為基準,為社會輸出更多服務養老事業的人才。當前,部分高職院校已經開設了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但仍然存在著課程體系不完善、專業化程度不夠高、人才培養質量與社會需求有一定的差距等問題,因此如何進行課程體系優化,保障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是一個新興專業,是公共服務類別下設的一個子專業。這一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出熟悉國家養老產業政策法規,掌握有關老年人健康護理知識與技能,具有養老機構經營與管理知識儲備的人才,以滿足當前老齡化社會背景下,社會對老年人服務與管理人才的需求。
就當前我國養老服務產業的市場屬性進行分析,我國養老機構主要有營利性養老機構和福利性養老機構兩種類別。就具有營利性特征的養老機構而言,在其經營管理上具有自主性以及營利性等特點,這種營利性養老機構的開設,一方面為老年人提供更具個性化、更優質的養老服務;另一方面也體現營利性的特點,需以實現營利為目的,同時也能夠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就福利性養老機構來講,則更多的是體現一種公益性質[1]。
就老年服務產業的特征以及相關產品的開發來看,需要根據老年人需求的個性化以及多元化,開發出多種服務產品,這些服務產品既包括醫療護理、休閑娛樂方面,也包括金融保險、金融理財等方面,以此來保障與豐富老年人的業余生活。
此外,還可將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按照身體健康狀況以及年齡結構的不同進行劃分,主要可將其分為活力型、照料型以及失能型三大類,相關養老機構也需根據老年人類型的不同,為其制定不同的服務標準,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
根據我國老齡工作委員會所給出的預估數據顯示,預計至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的消費潛力將增長至106萬億左右,而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則會有上千萬缺口[2]。專業人才培養,自然離不開學校專業課程教育。因此,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對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則要相關研究人員加大研究力度,相關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上進行更為系統、深入的研究。
2014年6月,教育部、民政部、發展改革委等九部委聯合出臺《關于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人才培養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的工作目標為“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職業教育為主體,應用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層次相互銜接,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并重的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培訓體系。培養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質量較好的養老服務人才隊伍,以適應和滿足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需求”[3]。《意見》指出,必須加大養老服務人才培養規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相關從業人員職業素養,就要求各高職院校必須根據社會需求調整專業課程設置,以培養出更多專業人才。截止到2020年,全國共有130多所高校開辦了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但開辦該專業的高職院校較少且分布不均衡,各地辦學條件較差且參差不齊的現狀,并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湖北省共有3所高校(咸寧職業技術學院、武漢民政職業學院和襄陽職業技術學院)開辦此專業,其中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在校人數最多,整體發展較為迅速。就專業課程設置來看,各院校的專業課程設置基本相同,主要包括老年學、老年社會學、老年心理學以及醫學等相關課程,同時就專業必修課內容來看,各學校也基本一致,主要包括老年護理、社會工作、養老機構運營等方面。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當前部分院校還開設了護理禮儀、臨終關懷等相關突出人文關懷的課程。下文主要就其課程體系設置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然后就相關問題提出一些改革對策。
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作為一個新興專業,當前雖說已有許多高職院校開設了這一專業,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方面還缺乏統一標準,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方面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具體來講,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因為缺乏統一的人才培養標準,許多院校在專業課程設置、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第二,作為一個新興專業,所培養出的人才今后的服務對象主要是老年人,因此,必須要以老年人的需求進行相關的專業課程設置,但是部分院校在課程設置上,沒有突出這一特色,從而使得培養出來的人才缺乏針對性,難以滿足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第三,由于這一專業是一個極具實用性的專業,因此,需要為學生提供見習、實習的機會,并且在實踐中進行教學,各院校應該與相關養老服務機構進行匹配,定點培養人才,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學習,通過實踐獲取知識、掌握技巧。但是,許多高職院校存在著資金不足等相關問題,沒有做到與相關養老服務機構進行匹配,教師只是單純地對學生進行理論與技能知識的教學,由于缺乏實踐,學生理解與掌握技能的效果欠佳。
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必須要以社會需求為基準,以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進一步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能夠服務于老年養老產業的應用型人才。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調整:一方面,需做到專業規范化,相關教育部門應該盡快制定并落實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并出臺一些教學規范性文件,使各高職院校能夠在這些規范性文件的指導下展開教學,以避免其教學的盲目性。這一培養目標需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專業技能教學為主導,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專業技能扎實的、關愛老人的高素質人才。另一方面,還應為學生普及與老年人相關的法律知識、教授養老機構管理的相關知識,使學生在畢業之后能夠直接進入相關部門從事管理工作。
首先,在課程設置上,必須以老年人養老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以開設老年人生活護理、老年人營養搭配、老年人心理輔導、養老機構經營與管理等相關課程內容,以突出課程內容的實踐性。其次,還應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應以實習與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應采用校企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同時還應選用學生參與度高、趣味性強的教學方法,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后,在課程內容設置中,還應增強德育教學內容,開設“臨終關懷”“老年服務倫理與禮儀”“人際交往與溝通學”等相關課程,以增強學生的道德修養,讓他們能夠真正做到為老年人服務。
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其專業水平、教學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影響到人才培養。因此,以期培養出專業扎實、品質好又具有創新精神的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就需要重視專業教師隊伍的培養,主要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為教師提供學習、深造的機會,安排教師去相關院校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深造。其次,與相關養老機構進行對接,安排教師到養老機構參觀、實踐,通過實地考察驗證自己的理論知識,鞏固自己的專業技能,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再次,高校院校應加大科研經費投入,鼓勵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教師參加科研活動,并給予經費支持,鼓勵他們進行實地調研,與其他教師通力合作,進行相關領域的課題研究。最后,一些養老機構的工作人員實踐經驗豐富,因此,除了提升全職教師能力水平之外,還可以聘請一些校外養老機構的專業人員定期來校授課。此外,在制定教學目標、選定教學內容時,也應邀請專業人員共同參與討論,以構建出更為科學合理的專業課程體系。
就課程體系構建方面,應立足于培養具有尊老敬老品質、良好管理才能、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和對老年人實施整體照護能力;應以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德技并修的養老服務管理人才為目標;整合篩選教學內容,加大文化素養課程比例,將人文課程充分融入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中。
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強調深化校企合作,創新校企協作育人機制,依托老年服務行業技術技能人才需求,構建以崗位培訓為主的先進理念和管理工作經驗。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就做到了結合本校實際的情況,實施保利中輕國際訂單班和非訂單班(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這對其他高職院校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完善具有一定借鑒價值。
高職院校開設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時間較短,當前與之有關的研究較少,存在著人才培養目標不夠明確,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在參考前人研究成果、結合自身教學經驗、通過走訪相關企業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為構建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提出一些參考意見,以期能為專業發展以及人才培養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