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黎婧
當今我國經濟水平與國際地位不斷提升,高等院校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只有抓好高校教育才能夠不斷推動我國綜合國力與整體水平不斷提升。現階段,我國社會需要具備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優秀人才,需要當代大學生以良好的道德品質、堅忍不拔的處事態度以及優良的作風學風去積極面對學業挑戰,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社會。輔導員是高等院校學生成長與生活、學習與進步的領路人,只有輔導員自身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不斷提升理論學習、加強創新創業精神才能夠保障高校人才的培養與輸出。另外,我國重視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及各地方、各省市自行推出的各種教育計劃,都對當今高校的輔導員帶來了新的職業挑戰以及發展機遇,輔導員的職業內涵和方向也有了新的變化[1]。
從我國發布的《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以下簡稱《能力標準》)中的要求來看,輔導員不僅是高等院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隸屬于高等院校的管理隊伍,該職位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同時該職業作為高等院校中聯系學校、學院與學生的橋梁,以及作為開展在校大專及大學生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指導的骨干隊伍,他們需要經過良好、專業的培訓及規范化的培養,不僅需要具備系統的專業知識以及專業能力,還需要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水平.如果以專業能力水平為標準,可以將輔導員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不同的等級[2]。
1.生源地多樣化,文化背景不同
首先,我國高校的招生方式多元化。高校大學生主要是通過高中保送、自主招生考試以及參加全國統一高考進入高等院校的。而高職的學生主要是通過學校獨立組織考試提前錄取、通過中高職銜接定點招生、通過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實施針對藏區“9+3”學生免費教育等幾種渠道進入高職院校;另外,我國考生來源多元。一方面是我國對于下崗失業人員、退役軍人、農民工以及新型職業農民等群體都有支持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政策,另一方面則是我國省市眾多、地廣遼闊,同一個院校中的學生來自全球各地,屬于不同的少數民族和國家且有各自的文化背景。
不同錄取方式所要求的達標方式各不相同,不同群體、國家的錄取方式也各有不同,以及我國對于邊防生、少數民族還有不同的各種優惠政策,因而可能會存在同一院校、同一專業中不同學生文化基礎不一致、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情況[3]。
2.價值觀不一致,缺乏信仰
現在進入大學的人群已經成為“00后”,這個群體成長于網際化、信息化時代,他們更善于獲取自由、方便、隱秘的信息,而進入大學的人群則是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形成的階段,網絡環境魚龍混雜,如果不能正確引導,他們很可能會建立起與我國整體觀念和社會價值觀念不一致的價值觀。
尤其是目前的青少年受到各種娛樂APP的誘惑和吸引,更少關注國家、世界新聞,甚至對于我國最基本的政治理念、發展方向也一無所知,更不用說有關高校學習、畢業就業等問題。
3.個性化強烈,缺乏自信心
剛成年的青少年往往都追求標新立異,渴望得到外界的關注,很容易表現出很自負;但由于本身經濟水平、學習工作能力尚未發展成熟,自律力、意志力尚且薄弱,再加上與高中時期不同的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社團活動,初入高校的手足無措可能會使他們自信心缺乏,長此以往可能會演變為自卑情緒。
在社會人文方面,高校輔導員屬于高等院線的中堅部分,他們是學校管理層與大學生整個群體之間交流溝通的協調者,對于學生而言,輔導員在他們整個大學生涯中,都扮演著進行思想素質正向引導以及對日常生活各項事務服務的角色;在輔導員自身工作方面,當今的大部分高校輔導員仍然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花費在學生基本的日常管理、教育活動開展、畢業及就業問題、日常安全問題等交叉性工作上,再加上大學生的綜合性事務較多,每位輔導員覆蓋的學生數量通常也較多,因而會導致輔導員無法及時、高效地完成自己原本工作,也沒有精力集中于自我提升,這反過來也不利于他們在社會人文方面工作的進步。以上這些方面的問題直接地影響了輔導員團體的總體職業規劃路線,并且導致該團體對自己本身的職業期望值降低,整個社會對他們的工作內容的理解也有所偏差,這最終都會導致他們職業素養水平降低、核心競爭力不夠強,這顯然對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教育和未來職業道德的培養都是不利的。
目前進入高校的學生已經是“95后”甚至是“00后”的青少年群體,由于時代的影響,他們的個性特征非常主觀化,有強烈的自我認知感,在面對外界的管理和約束時會因個體性格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抗拒[4]。而當前,我國大部分輔導員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仍然以傳統式面談、直接大量灌輸為主,這種單調的教育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會使學生“左耳進右耳出”,并且很有可能會激化他們抗拒和逆反的情緒化行為,比如可能會出現故意對制度的不踐行甚至破壞、故意進行逆反行為等,而且這種缺乏感染力的教育方式也無法使學生產生情感和各層面考慮的通識感。雖然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來源學生的主觀情緒,但輔導員仍然應當對開展的教育工作進行客觀、良性的審視和總結,否則會導致后續的工作會有更大的盲目性,導致單向化傳播現象更為嚴重。
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的思想教育中占據著重要作用,該職業是一項需要持續開展的創造性的“漁”人活動,因而在他們的職業生涯發展中不斷地創新、提升教育能力并且保持一個較高的職業素養是必然選擇,這與“工匠精神”中的職業精神和人文素養中的優秀思想是一致的。只有用心關注該職業的細節,并在工作過程中發現內在規律,將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教師的職業操守相結合,并且大膽創新、打破常規、勇于嘗試,更深層次地理解服務和引導之間的聯系和作用,才能夠滿足他們個人成長的需要。
現代社會的發展步驟相對于之前而言更加有目的性、更加“急功近利”,受到整個社會環境的影響,高校輔導員也難免會有內心浮躁、以利益為重、奉獻精神喪失等現象,對本職工作的認同度與肯定度下降、對工作的積極性下降最終會影響到他們職業生涯的進步和發展,并且同時影響到他們本職工作的質量。順應時代發展,將“工匠精神”融入到高校輔導員的工作中去,幫助他們樹立立德樹人的理念并且更加清晰地明確自身職責所在,充分發揮個人社會價值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具有良好品質和能力的新青年,并更好地傳播和弘揚我國優秀的思想文化,引導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5]。
1.創造良好的整體社會文化氛圍
良好的環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個人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狀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和總結的“工匠精神”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政府及媒體都對該精神有強大的宣傳,但對于高校輔導員的精神發展而言,高校仍然應當采取更加積極主動的方式引入該精神,比如利用文化建設活動渲染整體氛圍、定時參觀展覽、不定時舉辦相關的講座或演講比賽等活動在高校輔導員群體中滲透和宣揚各種正面的精神,這都有助于輔導員們避免心浮氣躁的工作心情,建立嚴謹工作、認真負責的精神。
2.構建完善的校園培育機制體制
教育本就是一個團體性的活動,高校輔導員一方面承擔著教育大學生、關注學生日常生活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受到前輩和專業人士的熏陶使自己更快地科學地成長。比如高校對于新入職的輔導員,可以指定老員工進行多對一或一對一的幫助,使他們更快地熟悉學校文化和工作環境及內容,在實踐中發展、總結可以幫助新輔導員更快地成長,更快地融入到新環境中。
3.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
校內應當將評優機制、提拔機制充分透明化,減少暗箱操作風險,尤其是將評優與工作成果相掛鉤,從學校、教職工、學生等不同角度進行多方位綜合評價。另外,提供校外掛職鍛煉、校內輪崗等機會幫助輔導員多方面綜合發展,進一步拓寬工作可能性[6]。
高校輔導員是高校進行學生管理的主體人,他們對學生進行思想和生活上的指導,對他們的思想教育、職業發展及人生規劃都有著深遠重大的影響。在我國重視高等教育,擴大高等院校招生規模的教育發展背景下,我國的專職輔導員數量也逐步增加,目前已經達到13萬人的數量。他們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質量、高質量人才培養都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而針對現存問題和現實需要,對輔導員進行科學化的職業規劃,在專業性、職業化、職業技能以及綜合素質方面對他們做出更加精準的規范和要求,進而真正地落實我國新提出的現代化教育理念,有助于培養更多的專業性或職業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