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蕾
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探索和創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和機制則是我們需要做的工作之一。2017年12月5日,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基本任務: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要彰顯出來。因此,高校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在人生的關鍵發展階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積極的心理素質。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都組織相關的專業隊伍組建了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門和機構,負責統籌管理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心理咨詢輔助工作[1]。大部分高校都是由學校黨委學生工作部和學生處等黨政機關的形式來負責,其功能日漸獨立分化、專業化。
高校的心理輔導機構或者組織基本都是由專職教師隊伍和兼職的專業骨干輔導員來擔任。其中,專職教師隊伍絕大多數具有心理相關專業的教育背景,兼職骨干力量來源具備資格的輔導員、心理學科任課教師等[2]。專職教師具體負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實踐的相關工作;兼職咨詢師則需要具備心理學相關專業知識或者獲得國家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并具有一定的相關心理教育教學經驗。
各高校都相應地增加了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資金和技術的投入,按照工作的數量和特點及實際的需要,有計劃、分批量地進行專業設備、數據分析軟件和團隊學習等的基礎設備的建立,在物質和技術上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有效地、順利地進行開展。
不少高校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第二課堂、心理測評、心理咨詢、團體心理輔導等各類心理活動,同時也在探索“互聯網+”的模式,越來越重視“線上+線上”的教學模式的探索。比如,有的學校開展“會心小組”—一個網頁、一個交流平臺、一個咨詢室等[3]。
可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學生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越來越得到提升,經驗積累厚實,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具體化、系統化和多元化。我們應該在學生工作的探索中積極創新,并發展更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路徑。因此,各高校應該本著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結合自身的特點,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各個環節建設,以達到教育教學的要求。
美國心理學家尤里·布朗芬布倫納提出的個體發展模型是基于生態系統理論的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強調發展中的個體受到一系列環境系統的影響,并與其相互作用、生態環境從內到外可以劃分為四個系統:微觀系統—個體活動和交往的直接環境,如家庭、學校、以及個人與其交互作用;中層系統—各個微觀系統間的聯系;外部系統—個體未直接參與但是卻能影響其發展的系統;宏觀系統—存在于以上三個系統中的文化、亞文化和社會環境。因此,我們可以從個人、學校、家庭、社會四個層面綜合分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多方面進行積極心理干預。
在網絡高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的模式已經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在高校的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也日益增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倡導的多元化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要堅持線上平臺搭建與線下實體教育結合同步進行[4]。資源的整合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資源,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和教學環境。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領域,我們更需要將線上、線下的教學資源進行合理的整合,并充分利用好各種教學模式[5]。以線下教育為主要陣地,線上教育平臺為輔,利用多方面的資源進行教學的創新和實踐。
首先,從個人層面講:一方面,自我調節與外界是相互聯系的,并可以相互促進和影響。各種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突發的時候,高校要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自身身心調節和外部溝通的有效途徑進行自我學習。把自身的認知模式的新變化落實到行為模式中,進而以合理情緒進行自我調控。同時,通過加強個人的不合理情緒和認知,結合外界的聯系,多和朋友、同學、教師等聯系,分享個人的認知情感,將內部和外部的調節方式相結合,緩解個人的負面情緒;另一方面,身體鍛煉與個人情緒接納相結合。認識接納自己的情緒,是學會管理情緒的基礎。當負面情緒出現時,我們要嘗試感受它的存在,承認它的必然性,并通過負面情緒產生的原因,做出理性的判斷。同時,我們可以通過適當的體育鍛煉,例如:健美操、原地跑步、跳繩等。通過個體的身心鍛煉,增加心臟和大腦的機能,使人產生興奮感,提高我們的抗壓能力。
其次,從學校層面講:通過建立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庫,進行跟蹤和善后處理機制。第一,可以及時跟蹤和記錄心理問題突出的學生。第二,防止學生心理問題出現惡化,可以第一時間給予學生心理干預和治療、建立善后處理機制、形成長效預防模式。通過心理健康的積極引導,使學生擺脫負面影響,改善心理狀態,恢復正常的學習生活,特別是在重大事件發生后,高校學生就更加需要后續心理健康輔導的介入,我們要深入學生群體,加大預防和干預措施。目前,各個高校都建立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心理教育和咨詢機制。心理健康教育也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新模式,依托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開設線上心理知識講座、“同心圓”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心理教育活動,可以讓學生保持積極的心態、增強他們的心理應激應變的能力,增強自我的心理調節功能。心理相關專業的教師要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評估和引導,幫助學生戰勝負面情緒,學會管理自我的情緒,變主動為被動。同時,建立各部門多維度聯動機制。高校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該是各個部門相互介入的整體教育工作。因此,要建立以分院為單位的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摸底排查工作,并定期跟蹤和觀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及時掌握具體情況進行第一時間的上報工作。同時,要建立宿舍、班級、分院、學校的“四舍聯動”機制,構建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防御網絡。學校負責統一領導、監督和管理工作,分院負責各班的管理教育工作,宿舍設立心理委員、班級心理委員、分院心理委員等增強基層的心理上報渠道,從而擴大心理危機干預的覆蓋面和輻射力。另外,要建立學生與家長之間的良好溝通關系,家校攜手,為高校的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保駕護航。
再次,從家庭層面講:第一,營造健康家庭氛圍,進行自我調適。家庭環境中,父母的角色引導作用至關重要。家長如果可以很好地進行自我調節的負面情緒,可以很好地讓學生應對自己的負面情緒。因此,家長應當成為正面榜樣,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家長需要主動關心孩子,通過親子互動、溝通等方式幫助孩子樹立積極的心態;第二,學會包容理解、鼓勵孩子形成獨立健康的人格。隨著家長與孩子的相處,及時發現家庭親子矛盾,家長應該給予更多的學習成長空間,尊重他們的獨立和獨處的需求,更加包容、理解和信任他們,多一些商量和鼓勵,加強溝通和理解。
最后,從社會層面講:第一,加強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國家衛健委等部門印發了《關于印發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對社會心理服務工作者提出具體要求,對加強社會服務工作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因此,近年來,社會各界對公眾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逐步提升,政府、高校及相關的社會組織提供的心理服務渠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第二,完善心理咨詢三級工作機制。要及時幫助心理亞健康人群擺脫困境,高校等單位應當篩選專業心理咨詢師,完善線上、線下的心理咨詢工作機制,實行三級工作機制。第一級為線上及時干預,干預內容為突然公共衛生事件引起的直接心理應激反應;如果發現來訪者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引發了身體不適反應及以往的心理問題,則應進入二級干預;在此類來訪者中如果發現需要長期跟進的則進入三級干預;第三,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媒體宣傳。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了高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因此,我們應當做好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防工作。可以通過官方主流媒體、微博、公眾號等多渠道加強信息的發布,及時傳遞正能量信息,做好正面宣傳和典型報道,及時消除學生的悲觀、焦慮等不良情緒。
隨著社會變革的加劇,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引發的心理事件層出不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培養大學生正確健康認知和行為習慣的個體素質教育,也是全面關注大學生社會生活的實踐能力的教育。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高校心理健康干預機制已經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的工作,需要社會、學校和學生三方相互共同努力。創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途徑是教育形勢所需,我們要在工作中積極探索和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