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費曉莉 侯宏強
為了我國的鄉村建設和發展,國家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改革方向。而作為戰略落實中真正的實踐者與內在因素,“人”發揮著最活躍、最持久、最根本的作用[1]。由此看來,為了真正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從人民的角度,以培養鄉村居民的責任感、情懷為己任,提高鄉村居民的現代生產生活知識與技能。作為服務鄉村居民生產生活的重要教育途徑,鄉村社區教育肩負鄉村振興的使命。隨著社會的發展,對我國的教育事業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來看,鄉村社區教學團隊的主要動力和教育核心就是“工匠精神”。因此需要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加入“工匠精神”,即在傳遞他們正確的教育觀念的同時,還可以持續地學習和科學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教育的發展。
20世紀末,我國提出“社區教育”理念,但社區教育其實可上溯到元代的社學。由于科技和經濟的發展,“打工”經濟支撐的現代鄉村必然會不適應,因此社區教育的經濟基礎也有了改變。為充分發揮社區教育在現代社會中的促進作用,以及應對經濟社會的整體變化,國家極其重視發展社區教育,以期能為鄉村精神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添磚加瓦。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鄉村社區教育在局部地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整體看來,師資短缺從整體上制約著鄉村社區教育的發展。基于鄉村社區教育對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鄉村教師隊伍對于鄉村社區教育的重要性這兩點問題,探討如何建設鄉村社區教育師資隊伍已成緊迫任務。
工匠的開端是蒸汽機的發明。自進入工業時代以來,工廠開始實行大規模生產,手工藝者也因此得到重視,“工匠精神”也由此不斷完善、加深。“工匠精神”是通過長期實踐養成的一種價值觀。不是每一位工匠都能成為行業的優秀者,但是行業的優秀者必然有“工匠精神”。工匠不斷地提高、完善自己的作品,將細致而認真的態度融入作品中以展現自己的風格。在現代社會,“工匠精神”沒有固定的定義,一般可以理解為工匠們對待作品的一種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完美的態度。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工匠精神”[2]。他認為,當下中國只有堅持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才能將“中國制造”轉化為“中國創造”,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為了給祖國培養優秀人才,職業學校的教師首先自身應該具備“工匠精神”。
2010年,為規范鄉鎮(街道)成校管理,保障學校的自主權力,提高學校的運行效率,筆者所在的江蘇省太倉市實行鄉鎮(街道)成校法人、校園、人事、財務、事業五方面的獨立運作。但學校在教師編制、學校建設經費保證、校園建設面積等方面受到一定制約,有限資源傾斜于“重要項目”,支持邊緣位置的社區教育的資源有限。
作為線上“學習超市”,太倉鄉村教育平臺匯集了多種學習資源,可滿足學生們的學習需求。其初衷是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其獨立學習的能力,并通過為社會所有成員提供全方位和個性化的終身學習服務,建設全社會參與的終身學習系統。但是,因農村地區人們接收信息條件受到限制,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會受到客觀條件的影響,遠程教育、移動學習普及率低,因此社區教育領域的數字化程度不高,特別是在鄉村社區教育中未能普及。
鄉村社區教育重點培養鄉村居民的道德法治觀念和專業技術能力,具有契合度高、針對性強的特點[3]。目前,雖然教育部提倡“遠程教學、才藝展示、參觀游學”等教學形式,但是太倉開放大學教育仍多采用傳統課堂模式。豐富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的單一性相矛盾,影響了鄉村社區教育質量[4]。
從縱向來看,太倉開放大學對失業農民以及在職員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并與當地大學和德國知名公司建立聯系,開展“雙元制”培訓計劃,形成“職業技能+專科+本科”的“社企雙元”人才體系。但橫向與職業教育、基礎教育相比,鄉村社區教育仍然屬于鄉村教育的“短板”。
強化鄉村社區教育研究,弄清認識和概念,從而形成理論。將鄉村社區教育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并且制定可操作性強、科學合理的評估標準,將其納入基層干部年度綜合考核。此外,在教育實踐中學習經驗,將借鑒其他地區的寶貴經驗,同時根據本地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打造出符合本土教育發展的政策。
為加快“雙元制”標準的本地化,根據本地所需的行業人才特點,制定社區教育“雙元制”培養計劃。計劃將開展共享課程、培訓標準、互聯網+新形態教材等“雙元制”本土化資源,構筑服務地方、促進發展的“校企雙元”培訓資源,形成與德國國際標準接軌、與企業資源融入、與職業技能契合的新型本土化社區教育資源體系。
教師短缺是社區教育的普遍問題。即使在社區教育先進的上海,村級社區學校也缺乏兼職教師和志愿者。實際上,鄉村社區教育中的教師短缺問題更為嚴重。為了解決師資短缺問題,社區教育單位建設“工匠型”社區教育師資隊伍。“工匠型”是指在建立教學團隊的過程中,削弱了學歷、職稱、身份標準,組建實用型的師資隊伍。例如,四川威遠縣的一個村子聘請有無花果種植經驗的村民擔任講師;重慶市巴南區的一個村莊聘請有成功種植經驗的農民擔任雪梨種植技術培訓講師等。盡管“工匠型”社區教育師資隊伍在教學過程中可能遇到專業知識不夠強而影響教學等情況,但至少這種方法可以使某些類型的社區教育活動順利開展。
與普通學校教育相比,社區教育的目的是促進社區發展、解決村民實際問題。由于社區面臨多樣且復雜的發展問題,并且現有資源難以滿足其需求,因此鄉村社區必須根據實際需要,拓展“工匠型”教師隊伍的新途徑。它的主要特征是不從以前建立的專家數據庫中選拔教師,而是雇用鄉村社區教育實際需要的教師。另外,一些鄉村社區開展活動次數較少,無需提前組建好教學團隊。因此,鄉村社區教育從“懂行、能教、會研究、善生產、強服務”出發,全面促進社會企業相融合,通過“雙重教師工作站”,加強教師的企業實踐能力,培養一批具有“產學結合”的“工匠型”社區教育師資隊伍。
為了實現《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要求,加強人才培訓的考核質量,鄉村社區教育師資隊伍需要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5]。這個過程沒有先后關系,而是建設的重心問題。教師人數是社區教育的“溫飽”需求,而教師素質即“小康”需求。結合鄉村社區教育實際及未來預計,教師素質要從三個方面提高:一是社區教育教師資格認定。研究表明,建立社區教育教師資格標準可以有效提高社區教育教師素質;二是資格認證的方法,這需要建立健全社區教育教師資格認證標準體系,考慮理論素養、實踐經驗等;三是考慮教師參加認證的目的,為了鼓勵專業人員參加,又需要考慮以下問題:認證通過可以獲得哪些精神和物質獎勵,以及社區教育老師是否是一個可以謀生的工作崗位。要想真正實現鄉村社區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提高,建設和發展“工匠型”優秀師資隊伍,必須把上述兩個方面的問題解決。此外,還需通過對現有教師和有成為教師意愿的人員進行培訓,以提升“工匠型”師資質量。
培養優秀的“工匠型”鄉村社區教育師資隊伍是需要一直探討的問題。我們必須從強化政策引導作用、保障鄉村社區教育資源和經費、以實用為導向建設社區教育教師隊伍、以實際需求為基礎建設社區教育教師隊伍、通過資格認證與培訓提升教師隊伍質量等方面入手。通過對鄉村社區教育的研究,我們也可以更好地理清現實,順應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從而尋求更高效的發展之路,促進鄉村社區教育和村民整體素質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