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軍
(陜西省安康市漢陰縣城關一小 陜西 漢陰 725100)
計算是數學的基礎,是數學的核心,它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始終,一切數學活動都依賴于計算。而計算能力作為數學學習的一種最基本的能力,更是知識技能獲得、數學思維訓練、情感品質培養的前提,某種意義上,數學計算能力的優劣,直接影響著數學教學和學習質量的高低。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視學生的計算能力,對于發展學生數感、運算能力、推理能力等核心素養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尤為重要。在《數學新課程標準(2001版)》中明確指出各學段學生必須掌握必要的運算技能,掌握口算、筆算的方法和估算技能,再次強調了計算在整個數學教學中的重要位置。計算對于數學如此重要,然而在現實中卻存在著學生計算能力差、輕算理重計算、忽視口算和估算等諸多現象,這樣勢必影響到學生后續進一步學習,更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和思維的培養。那么如何在數學課中扎實地開展好計算教學呢?下面筆者結合課堂觀察與教學實踐談以下幾點思考:
《數學新課程標準(2011版)》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計算的前提。作為數與代數領域的知識,計算是每冊數學書教學的重點,是每個學生都應熟練掌握的基礎知識。在計算課上,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內因,從而把學生感覺抽象和枯燥的計算課上得生動有趣。在情境創設上,我們要考慮好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混合運算”時,教師出示主題圖后,提問學生你們都玩過蹺蹺板嗎?你能找到蘊藏其中的數學信息嗎?這里情境的創設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引起學生的思考。學生根據圖中一共有3組蹺蹺板,每組有4個人,蹺蹺板邊上有7個人在玩耍,求蹺蹺板樂園一共有多少人?結合情境學生很自然想到先乘后加的運算順序。情境創設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年齡性格特點,自然能激發學生計算的興趣。
《數學新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計算教學中教師也應讓學生主動構建知識,使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如果我們輕視算理和算法的統一,忽視學生思維的過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將會很不牢固。相反在教學中,我們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并參與合作探究,既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運算方法,又能讓學生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口算除法例1時,教師出示主題圖后,學生根據信息和問題很快列出算式60÷3,接著讓學生嘗試說說怎樣口算?學生很快說出了得數,但是讓他們說出理由時,很多學生說不清楚。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算理,教師就需要安排動手實踐活動,學生經歷擺一擺、畫一畫,再和同學交流,學生通過親身參與,真正理解了口算的算理,并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鞏固算法,學生推理能力得到發展。
《數學新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各學段學生要能熟練掌握口算方法、能正確筆算和會估算。計算作為一種學習能力,只有讓學生堅持訓練,就能“孰能生巧,巧能生精”。在計算課上,我們一方面要避免重復的機械的練習,一方面我們也要做口算能力訓練、簡便方法訓練、難點知識訓練、趣味計算訓練等,通過每天堅持訓練,反復強化,提高學生計算的速度和計算的準確性。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筆算除法”例1時,教師引導學生根據題意列出算式42÷2后,先讓學生口算,再讓學生嘗試列豎式計算,在個別學生匯報后,教師又結合分小棒的過程詳細介紹了豎式的寫法。因為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商是兩位數的除法豎式,個別學生在課堂作業中出現了很多問題,為了規范學生書寫格式,幫助學生掌握豎式計算方法,教師結合錯例,課上課下強化學生的筆算訓練,做到課課練、日日練,以此提高學生計算的能力。
《數學新課程標準(2011版)》中指出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大量事實證明,缺少認真地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導致學生計算出錯的重要原因,因此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對于學生正確計算尤為重要,“好習慣,益終身。”計算課上,我們要嚴格要求學生一絲不茍,養成認真審題、規范書寫、估算驗算、仔細檢查等習慣。例如,在學生做題時,教師要求學生在做之前必須認真讀題,做應用題必須做到圈和畫,圈出已知信息和畫出要解決的問題后,再認真分析數量關系,解答過程必須完整,做完題后要認真檢查,做錯的必須及時修改。在書寫上,要求學生做到作業整潔,書寫規范。通過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習慣,從而不斷提高計算能力。
總之,計算能力的培養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重視計算教學,有利于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這既是新課程理念的要求,也是學校數學教學順利開展的前提,更是提升學校數學教學質量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