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沁兒
摘 要 當今社會需要自我認知清晰,社會適應良好,具有理性思辨力與科學決策力的獨立人格個體。新高考方案對學生的學科選擇問題以及未來職業道路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語文課程“引導學生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的育人功能與生涯指導“喚醒自我,了解社會,作出選擇”的教育目標達成內涵契合。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融合多種課程資源,以真實情境中的真實任務為載體,使學生在收集信息、了解專業、探索自我、作出決策的過程中,進行著言語實踐訓練,最終落實探索生涯規劃與提升語文素養的雙線目標。
關鍵詞 生涯指導;語文綜合性學習;意義;實踐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的要求。隨著《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的頒布,在新高考注重學生選擇的背景下,生涯指導教育與學生學科選擇以及未來職業道路規劃更大程度地聯系在了一起。生涯指導教育是指引學生確立正確人生方向,幫助和引導學生全面、客觀而科學地了解真實自我和外部世界的過程[1]。語文學科是中小學的基礎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的重任首先就落在了語文學科的身上。本文從生涯指導教育滲透語文學科教學的視角出發,從滲透的現實意義、學理基礎等方面提出一點看法,并嘗試以語文綜合性學習為例,挖掘語文教學中可開發的生涯指導教育的思考空間與實施路徑。
一、整合價值:生涯指導與語文綜合性學習
1.生涯指導的內涵
“生涯”在狹義上指代與職業相關的整個歷程,從廣義來說包括個體在自我、學業、生活等方面的生命發展歷程與角色的統合。體現出了四個重要特質,即貫穿一生的終生性;包含角色總和的綜合性;適合個人的期望性以及以工作為中心的工作性[2]。 “指導”一詞最早出現在美國學者弗蘭克·帕森斯《選擇一份職業》一書中,帕森斯不僅出版了這本西方第一本有關學生指導的書籍,還創立了專門從事青少年職業指導工作的波士頓職業局,因此被譽為“現代學生指導之父”[3]。之后,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家陸續開展了生涯指導的工作,通過興建職業指導機構為青少年及求職者提供服務。各國頒布生涯指導的相關法律,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指導的地位,支持指導在學校教育中的開展。部分國家已經出臺了生涯指導相關的評估標準,以此來對學校生涯指導工作的開展進行引導、監管與評估,促進生涯指導的規范實施[4]。
當今時代呈現快速變化、多元發展以及融合跨界等特點,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學習能力、思辨能力、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生涯指導教育倡導適性揚才,引導學生不要僅僅局限在當下具體的學習內容中,而要“喚醒自我”,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以面對學業和成長的諸多壓力。在與環境的交互中,不斷提升自我的認知、理解及社會參與能力,逐漸構建清晰、豐滿且真實的自我形象。能關注周圍世界的變化,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著眼于個體未來的發展,喚醒并激發個體對學業、生活、社會及國家的感知力和道德心性[5]。
2.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特點
“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語文學科重點關注的一個領域,與“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并列。這一概念是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首次提出的。此后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前言中強調通過“綜合性學習”來“加強語文課程內部諸多方面的聯系,加強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協調地發展”[6],并在課程目標與內容、實施建議兩個部分分學段具體提出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學習內容和實施原則、方法、策略。雖然學界并未對“語文綜合性學習”下一個精準的定義,但我們仍可以歸納它的一些本質的特征。
一是立足語文本位。這種“綜合性學習”是以訓練學生言語技能為手段,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為目的的言語實踐活動。盡管“綜合”體現了一定的跨學科特質,但學習的核心還是語文學科的基本內容。如果偏離了語文的特質,那么這種綜合也是泛化了的綜合。
二是強調整合融合?!熬C合性”有兩方面的內涵,一是語文課程內部各個要素的綜合,至少涉及聽說讀寫四項技能中兩項,如讀寫的結合、聽寫的結合、聽說的結合等等;二是語文教育資源與外部資源的綜合,提倡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書本學習與生活實踐、個別學習與小組合作之間的整合。
三是創設真實情境。語文綜合性學習重視過程嘗試而非結果獲取、重視轉化應用而非理論學習、重視切身體驗而非間接經驗,學生發現問題、搜集信息、探究分析、解決問題都是在真實或接近真實的情境中開展的。這種真實的情境(或虛擬的真實情境)引發的具體任務,驅動著學生把所學的言語知識技能運用到生活中以解決實際問題。
3.滲透生涯指導教育的語文綜合性學習
課標是一門學科的課程之本,《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部分明確指出,要引導學生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促進人的全方面發展。[7]由此可見,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與生涯指導的教育目標達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內涵一致性。除了課標維度,生涯指導教育理念與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融合,在學理依據上也具有可實施性。
(1)從學習的理論流派層面來看
生涯指導教育和語文綜合性學習都以建構主義和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建構主義理論流派充分強調學生學習的主觀性、社會性和情境性,認為學習過程并非是教師在傳遞知識,而是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建構自己的新認知。而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學生或多或少擁有言語、數理邏輯、視覺空間、內省、人際、音樂、自然、肢體動覺這樣的八種多元智力,學生的智能差異是每個學生智力強項和智能組合的不同,不同學生是有差異的,應充分尊重他們的個性,激發他們的主體創造性?;谏闹笇Ы逃砟畹恼Z文綜合性學習的最終目標,指向的是解決在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特別是關于學業計劃、職業選擇、人生規劃方面的實際問題。教師通過創設一系列與現實問題情境相似的教學情境,將能滿足學生當前需要和未來發展的真實性任務作為教學內容,達到雙重的教學目的:既提升了學生語言文字建構與運用的語文素養,又使得學生充分認識自我,認識外部社會,為未來的專業或職業選擇打下基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得到了并不是某一項單純的知識,而是思維得到了發展,鍛煉了把在課堂上的問題解決探索過程遷移到現實生活中去的能力,為進入更廣闊的社會生活之中,面臨更多的挑戰,做足準備。
(2)從學習的評價方式層面來看
表現性評價在生涯指導教育和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占據主要地位。評價的分類標準是多樣的,比如按照評價的性質可以分為最佳表現和典型表現,按照評價在課堂中的用途可以分為安置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據解釋評價結果的方法,可以分為常模參照評價和標準參照評價。但最常見的,是根據評價的形式分為客觀題測驗和復雜的表現性評價。林和格朗倫德認為:“對評價學生成就而言,客觀題測驗、復雜表現性評價以及一系列的中介手段都是非常有用的。關鍵是必須依據特定的評價目的,以及評價對教學的影響來選擇合適的方法組合?!丙溈嗣滋m認為,“基于表現的評價”是教師對學生創作、建構反應和展示能力的觀察和判斷,我們可以看出,相較于標準化測試,表現性評價更加人本、動態和靈活,因為它更能對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思維路徑和行為舉措作出即時的、詳盡的觀察和診斷,也便于教師為不同學生提供更具關懷性和針對性的指導。而基于生涯指導教育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恰恰是一種沒有標準范式的高階學習活動,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是通過是否識記了某一段文字,或者是否做對了某一道題來衡量的,甚至可以說,生涯指導是否成功,是需要花一生去檢驗的,這本身就是一個長期的教育命題,無法在某個學期或者某堂課上看出成效。但盡管如此,在認識到不同的個體之間存在著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巨大差異之后,教師可以在設計綜合學習活動時充分考慮這一點,盡量給予學生充足而廣泛的生涯信息獲取渠道,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的興趣和能力進行職業體驗,并根據學生的判斷選擇給予適時的專業評價與建議。
二、現狀分析:生涯指導教育亟需滲透融入學科教學
在國外,生涯指導最先在中等學校實施,因為中學的學生直接面臨畢業升學與就業的選擇,亟需指導。我國的情況也與之類似,對于普通中學生而言,他們面臨的挑戰是雙重性的。不僅要處理好當前的學科學習任務,還要進一步思考畢業后是否繼續求學?如果繼續學習,要上什么學校?或是畢業之后選擇什么樣的職業?特別是高中階段,這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已對未來人生規劃有了一種模糊的認識,他們將在畢業時完成人生首次重大抉擇。但是,青年學生很少會對自己、對職業、對世界有一個認知的明確方法與方向,尤其是當前各省市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在選修課程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文理分科選文還是選理、未來理想職業需要哪些專業學習儲備等等這樣具體而微的問題上,如果沒有教師持續、系統的專業指導,學生很難作出慎重、科學的選擇。
雖然,當下越來越多的中小學認識到生涯指導關乎學生的長足發展,有效的生涯指導教育能夠促使學生充分利用教育資源最大程度發揮自身興趣與優勢,并在長遠的人生規劃下,合理利用社會資源,選擇自己真正想做且能做的職業,有條不紊實現自己的價值。但是,在我國大陸地區,大部分學校即便有生涯發展指導的意識和觀念,也很少配備有專門的教育職能機構與專業的指導人員,生涯指導往往是教務處、德育處等機構提供的附屬服務,依附于學生管理之中,不作為單獨的課程開設,且并未系統化、專門化、專業化地服務于學生。
在這種現實情況下,學科教師作為普通中小學數量較為龐大、與學生接觸最為密切、和學生未來道路選擇發展最息息相關的一類教職工群體,應主動承擔起幫助學生了解自我、認知社會、人生規劃、實現自我的生涯指導教育工作。學科教師在提升本學科教學、科研能力以外,應該了解各個學段學生可能存在的生涯規劃方面的問題,接觸和掌握生涯規劃指導的相關理論、方法和工具,主動在實踐教學中滲透生涯指導教育,探索出一套基于學科教學的生涯指導方案。
三、路徑思考:生涯指導教育融入學科教學的探索實施
最早認為學生指導應該滲透到學生所有的科目中的,是被譽為“第一個學生指導教師”的耶西·戴維斯。1907年,他在密西根大急流城中央中學(Grand Rapids Central High School)為 7-9 年級的學生開設了“職業和道德指導”的作文課,每周一次的寫作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找到一份未來適合于自己的職業。作文的題目不斷引導學生清晰地認識自我并選擇適合于自己的職業:“9年級的學生要分析自己的個性和習慣;11年級的學生要確定一個職業,并找到需要為從事這項職業所做的準備;12年級的學生要討論職業的社會責任。[8]經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學科教師在學科教學之中承擔學生生涯指導的育人目標,具有班主任或學校心理咨詢師等角色不可替代的優勢,比如教育團隊的知識結構更加全面、有針對性,教育頻率更加常態、穩定、持久,教育資源更加多元和豐富,與學生的學習利益關切更為緊密等等。那么如何以學科教學來推進生涯指導,實現學科教學與學生生涯教育的無縫對接,便成為基礎教育階段各學校教育教學值得關注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角度進行思考與實踐。
1.課程開發層面,立足學科本位,圍繞本學科核心素養展開
學科教師開展生涯指導教育,一定是基于本學科的課程性質、理念、目標、結構、內容,而不是其他什么學科,一定要體現學科特性,這樣才能發揮學科教師所長,突出生涯指導的專業性。寬泛意義上的專業選擇、職業規劃等概念性內容,學生或許在一些通識類講座或是班會課里有所涉及,因此學科教師給予學生的生涯指導,一定是要和本學科的知識傳授相互融合的。在解讀某一位作家的名篇時,在推導某一個定理公式時,在梳理某個歷史事件的發展脈絡時,在示范某一個實驗操作時,教師可以站在學科育人的高度,圍繞本學科相關的專業與職業,尋找可拓展延伸的生涯規劃教育資源,搭建從了解學科到了解專業再到職業的橋梁,盡可能為學生創造一些機會,讓其能夠體驗到基于本學科的,更精細化的專業學習以及社會上真實的職業生活。其實通過這樣的渠道,也是在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此刻所學將在他們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用專業興趣和職業信念的培養反推當前學科學習。
2.教材研讀層面,用好教科書,深挖其中蘊含的豐富的生涯教育資源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明確了高中教育是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高等教育和職業發展作準備的,而教科書又是教師落實課程目標,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可參考的最權威的材料,若能把教科書吃透,將涉及到生涯教育的相關元素延展開去,是可以衍生出很多有趣的、有意義的話題的。語文教材中的選文,許多包含著崇高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知識呈現方式,常以社會各個部門、職業分主體進行闡釋;歷史教材借助史料對話中外先賢,彰顯精神和信念;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學科的教材,也有專門的數學家小故事、化學與生活、科學資料卡片等補充欄目,充分展現了各學科的應用價值、與職業前景。在這些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選修課和校本課程的內容要求,適當補充更詳細的學科史、學科研究前沿等內容,使學生對于某學科當下“能學什么”和未來“想干什么”有更清晰的認知,為他們提供一個基于學科的生涯學習平臺。
3.教學實施層面,情境設置要典型化,問題設計要聚焦化
學科課程目標的落實和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始終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重視生涯指導,并不是說課堂教學的重點轉移到系統教授學生生涯規劃的相關知識上去。相反,恰恰是選擇適當內容、適當素材、適當時機、適當方式有意識地滲透生涯知識,通過生涯指導使得學生的學科學習更具主觀能動性,在提升學生的生涯規劃能力中發展學科素養。因此,面對生涯教育這樣一個涉及知識技能、興趣態度、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的系統性、長期性的大工程,教師要化整為零,拆分到每一個教學環節和教學活動之中,每次只解決一個目標,經年累月也會是有不小的進步。同時,生涯教育又是不斷變化發展著的,無論是情境設置還是問題設置,都要強調一個“真”字。因為只有真實,學生才有將課內所學的生涯教育的經驗遷移到未來實際生活之中的可能性,脫離時代,虛假造作,不符合學生發展需要的情境和設問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課堂教學中,學生對于成功解決教師拋出的任務或提問總抱有極大的熱情,如果他們能調動內部積極性,在一次次的嘗試中逐漸明晰自身的潛能特質,勾勒出未來的專業選擇和職業暢想圖景,并在潛移默化之中加強了對當前學科學習的興趣,那么便實現了探索自我,決策生涯的學科育人目標。
〔本文華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研究生科研基金項目《中小學學科教育踐行立德樹人的現狀調研》(項目編號2020ECNUCTE-YJSKY060)階段性成果〕
————————
參考文獻
[1]朱益明.論高中生涯指導教育[J].中國德育,2017(10):23.
[2]黃天中.生涯體驗:生涯發展與規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8.
[3]Mark Pope.A Brief History of Career Counseling in the United States[J].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00( 3) : 195-196.
[4]何秋玥.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指導的實施現狀及對策研究—以浙江省為例[D].杭州師范大學,2019:15-19.
[5]顧雪英,魏春善.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現實意義、價值訴求與體系建構[J].江蘇高教,2019(6):45-46.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
[8][美]喬爾·斯普林著,史靜寰譯.美國學校:教育傳統與變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51.
[作者通聯:華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