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云波 鄭州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建德育人理念的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高校公共體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目前,思想政治課程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主要通過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政治要素融入公共體育,挖掘公共體育中的思想政治要素來實現。高校公共體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體育技能和體育知識,還要探索如何挖掘人文資源、健康文化資源和思想意識。通過項目研究,挖掘公共體育課程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及其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體育教育的全過程,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公共體育課程“價值導向”與“傳授技能”的有機統一。
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以促進高校生全面發展為立足點和出發點,遵循體育學科獨特的育人規律,充分發揮體育特有的育人功能和育人價值,對新時期高等體育創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體育作為德、智、體、美、勞五大教育之一,以體育為核心,集德育、智育、美育于一體。在高校課程思想政治建設的推動下,體育課程將在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觀的指導下,進一步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高校體育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體質,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而且可以讓大學生在綜合體育鍛煉中鍛煉自己的心理素質。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和心理成熟離不開運動能力的不斷提高。在此基礎上,體育課程的思想政治建設將給大學生帶來更具特色的成長體驗。具體來說,大學生開展體育活動從遵守活動規范開始,逐步產生正確的價值追求,形成積極的精神面貌,進而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自覺遵守社會道德規范。課程思想政治建設無疑強化了體育學科的教育價值,培養了大學生不怕困難、頑強拼搏的精神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信念,進一步豐富了體育學科的教育內涵。體育學科不僅提高了大學生的體育技術水平,而且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此外,有紀律、有組織的體育活動也增強了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例如,在團體運動中,自尊心低、自律性差的學生在同齡人和老師的鼓勵、監督和幫助下,持之以恒、奮發圖強,逐步形成了刻苦、頑強、進取、不斷戰勝自我的性格;在高技術要求的項目中,大學生認識到堅持必勝,磨煉堅強意志,不怕困難,勇敢克服困難,使學生敢于挑戰困難,提高心理韌性和心理能力,促進全面發展。
高校體育課程內容非常豐富,尤其是體育活動。它不僅具有較高的綜合性和靈活性,而且具有較強的規律性和紀律性,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團結精神。在課程思想政治建設的推動下,高校體育課程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體質,還可以培養大學生艱苦奮斗的信念,使大學生自覺投身于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大局,有利于進一步落實高校道德建設和育人的根本任務。例如,在各種體育比賽中,大學生通過反復練習基本動作技術,逐步學會運用綜合知識解決技術問題,培養不怕苦、不怕疲勞、堅持到底的體育道德。在這一鍛煉過程中,一方面,大學生將頑強勇敢的體育道德逐步升華為個人的人格意志和道德情感;另一方面,他們也將體育能力的提高與體育道德認知的加強緊密聯系起來,從而實現體育鍛煉中技能的外化和道德的內化。大學生堅持體育鍛煉到底,不僅可以形成樂觀向上的道德認知,而且有助于培養他們堅強的意志和素質,使他們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和優秀的情緒調節能力。
在高校體育課堂中,體育教師不僅要讓學生進行最基本的體育鍛煉,更要注重體育課堂中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和學生個性的發展。學會愛和鼓勵學生。當學生在體育課上遇到困難時,教師應及時給予幫助和鼓勵,陪伴學生勇敢地迎接挑戰。尊重學生,讓他們理解尊重的意義。學生們還學會在學習和生活中尊重他人和對手。體育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積極鼓勵學生實現理想,發展自我,引導學生堅定不移地向理想前進。大學生即將進入社會。體育教師還應重視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比如,可以向學生講述中國優秀運動員的奮斗歷程,讓他們了解職業道德的意義,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職業道德意識,讓學生成為有責任感、有思想的優秀青年。
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應用思政教育元素應該關注到每一節課的教育實效性,確保教學設計科學合理,使學生在掌握體育知識技能的同時逐漸形成良好的綜合素養。簡單來說,就是將獨立的思政課程轉變成為課程思政,使得學生在其中學習文化知識,并逐漸掌握人生的真諦。因此,科學設計體育思政課程形式便顯得十分重要。體育教師應從教學內容著手,進行各種運動項目特點的分析,在此基礎上整合教學素材,選出最合適的教學內容。教師要注重項目特點的體現,例如課外活動、校內外競賽等都有著自己的特色,教師在課程設計中要在保留這些項目特色的基礎上融入相關的思政教育內容,這樣才能有效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接受潛移默化的熏陶,最終形成良好的思政素質。
合理的教學內容要有科學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支撐,才能實現全程育人效果。作為教學方法及手段的隱形思政要與教學內容有機配合,以實現課程思政的成功融入。高校體育課教師要在傳統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上勇于突破,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發展學生的能動性及創新性。體育課教師在教學方法及手段的選擇上不但要全面多樣,更要不著痕跡地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在健美操教學中,準備活動環節,教師可以讓小組長領跳熱身操,發揮優秀學生的模范帶頭作用,并由此激發其他學生想要展示的熱情;在規定動作學習環節,教師可以只教授右邊四個八拍的動作,左邊四個八拍的動作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并進行評比,這就需要學生集體配合、動手動腦,在這個過程中,互幫互助的學風、勇于挑戰的勇氣、不甘落后的態度、良性的競爭都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在教學內容完成后,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以學習的一段舞蹈動作為素材和室友一起完成動作的編排及創新,組織“我們一起來跳舞”之類的活動,要求學生拍成視頻參加評比。這類活動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提高交往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感受到“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體會到“有付出才有回報”的為人處事之道。教學方法與手段在與課程思政結合時,一定要合理自然,不能生搬硬套、牽強附會,要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以達到預期效果。
首先,利用各種契機將體育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在對高校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選取各自體育運動項目中受關注度較高的事件、賽事等學生感興趣的案例,將其巧妙運用,使其成為課程思政教育的載體,增強高校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次,體育教師在體育課程授課中在高效教學的基礎上率先垂范,發揮標桿作用,只有授課教師自己成為有思想、有高度、嚴以律己、以身作則的人,才能夠被學生信服。同時,體育教師也要善于挖掘講授體育運動項目中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結合項目特點及學生的具體表現,用生動活潑的形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樂的主題教育和形式多樣的體教融合活動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體育課程思想政治建設的目標是有效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和身體素質,這對高校體育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高校必須加強體育教師隊伍建設,努力提高體育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提高體育和德育的綜合教育功能。高校應加強體育教師課程思想政治建設能力的培養,使體育教師在創新原有教學觀念的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的課程思想政治建設能力。高校要注重培養體育教師的課程思想政治建設能力,倡導體育教師及時鼓勵和表揚進步的學生,及時發現大學生的心理變化,利用體育活動使大學生充分實現自我價值,增強成就感。其次,高校要大力引導體育教師提高課程的思想政治建設能力,豐富體育活動的內容,讓更多的大學生參與自己喜愛的體育活動,擴大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在體育活動中的滲透范圍,使大學生體驗體育活動中蘊含的不屈不撓的體育精神。最后,為了進一步完善體育的教育功能,高校應努力提高體育教師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能力,促進體育與德育的統一。高校應組織體育教師深入挖掘體育教學項目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例如,在乒乓球教學過程中,教師向學生展示了一定的球技。學生需要仔細觀察,不斷模仿,反復練習。這不僅是運動技能學習的過程,也是鍛煉思維和注意力的過程。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在體育教學中的充分體現。教師應注意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使大學生保持積極的體育參與態度,形成積極的體育精神。
課程思政是“育人”和“育才”的根基,是高校教育的靈魂工程,高校體育教育是國家體育強國建設的延伸。新時代,在體育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過程中,高校工作者要深刻領略課程思政的新內涵、新路徑,根據項目特點和學生情況,精化計劃方案,探索教學方法,總結教學經驗,達到“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效果,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將學生夢、體育強國夢與中國夢緊密相連,實現“體教融合”“立德樹人”的目標,使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建設在新時代穩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