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琳
(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南門中特幼兒園,福建莆田 351100)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教育領域改革逐漸向低齡化發展,對幼兒園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標。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一環,幼兒時期的發展情況對其日后思想意識的形成有關鍵的導向作用。在園內開設體驗式“親自然”課程,能夠有效激發幼兒與自然的共生意識,能夠使幼兒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教育呈現穩步發展趨勢。為了更好地完善教學,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大多數幼兒園開設了體驗式“親自然”課程。該課程能夠有效加深幼兒對大自然的了解,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這在一定程度上與素質教育的理念相符。良好的體驗式教育能夠在幼兒心中埋下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種子,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芽,使幼兒從小養成親近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意識,樹立綠色發展理念。
傳統的幼兒園教育過于強調幼兒的安全問題,將課堂束縛在園內,一些關于大自然的教育也只存在于課件和視頻中,不具備實踐性,無法達到自主開展活動的目的。這種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足以支撐當前的教育發展,需要幼兒園管理者及時轉變教學觀念、開發新課程。針對這個問題,幼兒教育工作者在“親自然”課程中明確提出體驗式教學的概念,將自然引入課堂上,拓寬幼兒認識世界的途徑,整合教學資源,實現有效學習。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讓幼兒通過聽覺、視覺、嗅覺等多種感官來感受自然,真實地接觸并感受環境的變化,讓生態成為天然的教育場地。
幼兒接觸世界的時間較短,對一切新奇的事物有著極強的好奇心,無論溫和無形的風,還是頑強的草芽,抑或挺拔雄壯的古樹,都能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能夠使其保持新鮮感。久而久之,幼兒會養成探索習慣。我國長期以來致力于環保事業的發展,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度更是越來越高。在幼兒教育領域融入相關的生態知識,是教育領域的一大進步,更是對未來人才培養方向的界定,能夠拓寬教育的發展方向,培養更多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體驗式“親自然”課程的開設需要注重幼兒的體驗,因此,園內文化建設十分必要。一般的幼兒園教育以室內活動為主,也有一些幼兒園在園區內開展室外活動,但活動內容大多是滑梯、球類等,過于單一,對處于能力快速發展階段的幼兒缺乏吸引力,長此以往,會讓其產生倦怠心理,甚至造成幼兒出現不愛運動、厭學的狀況,這不利于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1]。體驗式教學剛好彌補了這一缺陷。出于安全考慮,幼兒園管理者可以在園內自然文化建設方面進行完善,拓展戶外活動場所,在園所內圍建造綠化帶,種植花草樹木。
為了響應課堂改革,增強幼兒的體驗,教師可以帶領幼兒一起建設幼兒園。幼兒園管理者可以組織購買小樹苗和草坪,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讓幼兒跟隨教師一起動手完成種植,通過挖土、種苗、埋土、灌溉等多個步驟來完成教學,讓幼兒親身感受自然的魅力。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讓幼兒還可以進行自主種植,根據自己的喜好帶來植物,提升其動手實踐能力,有效提升“親自然”課堂的實踐性。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幼兒傳授種植經驗,讓幼兒每天觀察自己種的花并做到及時澆水。將園內建設與體驗式“親自然”課程相結合,能夠讓課堂更加有意義,充實園內文化,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大自然包羅萬象、無奇不有,對剛剛接觸世界的幼兒而言,自然就是一本內容豐富的書籍,只有不斷探索與經歷,才能在自然中獲取能量,滿足自己的求知欲望。為了增強課堂的體驗感,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合理安排戶外活動,尋找周邊安全且環境優美的自然資源,如田野、生態公園、山間、動植物公園、百花卉展覽等,利用奇特的自然景觀和時令風光來增強課堂趣味性和體驗感,真正做到讓教學與生活相結合。教師把課堂安置在豐富的生態環境中,廣泛搜集大自然中的教學資源,能夠提高課堂教學質量[2]。
為了讓幼兒真正走進生活與自然接觸,幼兒園管理者可以開展春游活動。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能夠帶給幼兒生機勃勃的感覺。教師在尋找教學資源時要秉持客觀態度,充分考慮安全問題,盡可能地尋找類似農家樂、鄉村田野等自然感十足的地方,讓幼兒在田間小路上感受“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之情,激發其對自然的探索心理。除此以外,教師可以讓幼兒參加播種活動,感受自然生命的頑強。
隨著素質教育進程的推進,幼兒教育逐漸強調多樣化教學。在體驗式教學理念的引導下,大部分教師能夠積極開展戶外活動,深度踐行核心素養理念,合理利用客觀資源來完善教學。教師在進行“親自然”課程教學時可以合理融入游戲、科技元素,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樂,利用愉快的課堂氛圍完成對知識的傳授。
如果說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那么,秋天就是收獲的季節,幼兒非常期待秋季的碩果累累。基于體驗式“親自然”課程,教師可以有效安排秋游活動,讓幼兒親自摘取果實,增強體驗感。幼兒園管理者應盡可能選擇種類豐富的水果園,讓教師在實際的采摘過程中對幼兒進行教育與引導。比如,教師可以教育幼兒:每種水果只能采摘一個,不要多拿,以免浪費;采摘后不要留下生活垃圾,以免破壞環境;摘取時注意不要折斷樹枝,確保安全,等等。通過秋游,幼兒能夠深刻感受到自然與自身的聯系。在此過程中,教師融入人文教育,讓幼兒在享受自然恩惠時注意保護自然,通過實踐來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真正實現教育的價值[3]。
我國發達地區每年浪費的食物相當于3000萬~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育工作者可以從教學入手。3~6歲的幼兒往往對食物沒有明確的概念,經常浪費食物。為了從根源上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在“親自然”課堂中融入節約糧食的概念。教師可以在春游時讓幼兒進行自主種植,待到秋季收獲時帶領幼兒采摘果實,讓幼兒切實感受到大自然的饋贈與勞動的不易。體驗式教學重在“體驗”二字,為了增強幼兒的體驗感,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展開“尋寶”活動,并提出相應的要求,如尋找最紅的蘋果、最大的梨等。通過游戲的方式,幼兒能夠更好地觀察自然,感受種植經歷,增強敬畏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明確生態與人相輔相成的關系,明白食物的來之不易,從而樹立正確的發展意識。
“親自然”課程在幼兒園的開設能夠有效拓寬幼兒的學習空間,開闊幼兒視野,引導幼兒將生活與自然相結合,激發他們保護環境的意識。幼兒園管理者要積極探尋新的教學方法與策略,基于體驗活動開發教學資源,培養幼兒的科學精神,并有效提高幼兒的自主實踐能力,讓幼兒在自然環境中感受生命、敬畏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