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萍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東善橋中心小學,江蘇南京 210000)
數學是小學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科目。為了更好地貫徹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要不斷調整教學策略,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開展教學活動的宗旨。“以學定教”是一種有效的教學觀念,其核心是“以生為本”,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制訂合理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案。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教師是課堂的權威,學生只有在教師的帶領下才能有效地開展學習活動[1]。一些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在課后布置大量作業,導致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失去了探究知識的興趣。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必須及時轉變教學觀念,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采用更加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從而使學生積極投入課堂學習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這便是“以學定教”策略的中心思想。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認識線段”一課時,教師采用游戲導入的形式,讓課堂變得生動活潑,收獲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提問:“老師這兒有一條繩子,2個人一起可以做哪些游戲?同桌兩人商量一下,相互說一說。”學生討論后回答:“跳繩、拔河。”接著,教師出示道具繩子,組織學生在室外開展游戲活動。低年級學生具有愛玩的天性,他們積極參與活動,熱情高漲。做完游戲后,教師讓學生把兩種活動中的繩子的樣子畫下來,接著展示學生的作品,讓學生進行對比、觀察。由于學生親身經歷了這兩種活動,深刻體會到跳繩和拔河兩種游戲中繩子的變化。跳繩時,繩子是彎曲的;拔河時,繩子是拉直的。學生了解繩子從曲到直的過程,為進一步認識線段的特征做了很好的鋪墊。
小學生年齡較小,容易被有趣的事物吸引,尤其是一些新鮮事物。為了增加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安排一些趣味性教學活動,從而確保數學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有效落實“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以學定教”要求教師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實現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從而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具體表現,并據此調整教學方案。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10的分與合”一課時,為了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教師在導入環節開展了“猜糖果”的游戲。教師帶來了一個盒子,里面裝有糖果,請一位學生從盒子里摸出幾顆糖果,并數一數有幾顆,再數一數盒子里還有幾顆,接著,繼續讓學生摸一摸、數一數。此時,教師說:“如果我知道你摸出幾顆,不用數就能很快地說出盒子里還有幾顆糖果,你信嗎?”接著,教師再請一位學生上臺操作,學生摸出1顆,教師立刻回答盒子里還有9顆,并驗證結果;學生摸出2顆,教師立刻回答盒子里還有8顆,學生一起驗證果然還剩8顆;學生摸出3顆……此時,學生感到很驚奇,為什么教師可以不用數就能很快地說出盒子里還有幾顆糖果,這里面一定有什么奧秘。帶著這種好奇心,學生會積極地探究其中的數學知識。這樣,學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出來。此時,教師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是“10的分與合”,使學生以良好的狀態學習知識。在學完新授知識后,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鞏固知識,教師引用下面的兒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親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湊成一雙手。”此外,教師還可以加入一些形象、有趣的動作,讓學生一邊唱兒歌一邊做動作,加深對10的分與合的記憶。這樣,教師利用游戲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輕松地掌握了知識。
有些數學知識的邏輯性較強,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因此,教師應從學生角度出發,調整教學策略,拓展學生的思維。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使學生在數學知識的學習與思考過程中擁有更強的思維能力,教師應注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給學生預留適宜的思考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針對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進行詳細的思路梳理,獨立思考其中蘊含的知識。在“以學定教”背景下開展數學教學時,教師應對學生的思考方式和思維狀態展開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適當增加其對各項數學習題的思考時間,并在拓展學生思維的基礎上調整原有教學方案,充分發揮“以學定教”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和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中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一課時,傳統的教學方法是由教師講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相關概念、定理,然后讓學生依據這些概念來對圖形進行判斷,如果圖形符合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相關概念和定理,那么,就可以判定這個圖形為長方形或正方形。這個過程較為煩瑣、枯燥,且容易出錯,導致學生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性結論時,出現混淆或概念不清的情況。此時,教師應注重在講解相關知識的過程中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維空間,并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活動。在討論之前,學生提出了一些猜想:長方形對邊相等,4個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每條邊都相等,4個角都是直角。學生在小組討論活動中,主動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驗證了之前的猜想。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這些概念的記憶,還能讓學生更透徹地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課堂教學中,為了加深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概念的理解,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討論活動,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可以先在教室里找一找,再想想教室外有沒有,并說一說如何判斷它們的形狀。在這種思維拓展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每位學生的性格特點、成長環境都不同,因此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個體差異。為了讓每位學生都能得到正確的引導,幫助其在數學課堂學習過程中更好地吸收和消化相關知識,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接受水平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安排,避免因“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導致部分學生難以有效掌握知識。教師只有充分尊重學生,才能確保其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在教學活動中體現出更高的參與積極性,并明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因此,教師要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推動教學活動的進一步完善。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認識小數”一課時,教師可以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得到關注。對一些接受能力較差、未能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的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其的要求應是能夠在一些數字中準確識別小數與整數,并準確讀出這些小數,知道小數的意義,理解小數和分數的聯系;而對一些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要求他們在認識小數的學習過程中,能夠對兩個相鄰小數的大小進行比較,并準確地比較出這些數字到底哪個是最大的小數,哪個是最小的小數;對那些基礎扎實、還有一定上升空間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他們通過畫圖的方式來說明小數和分數之間的聯系,并能夠講解給同組的同學聽。這樣便能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獲得進步,提升課堂效率。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深入落實,教師必須與時俱進,轉變教學觀念與思想,配合恰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高效地理解重難點知識,并在練習的過程中靈活運用。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到“以學定教”,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