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明
(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實驗學校,江蘇蘇州 215000)
小學階段是學生“三觀”及性格和品質養成的關鍵時期,道德與法治教學能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有力幫助。小學生對單純的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興趣不高,若想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教師必須了解并結合學生的心理認知水平,從生活化角度向學生傳授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
小學生非常依賴外界的正確指引,而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知識、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承擔著帶領小學生正確認識事物性質、感悟道德內涵、形成優質道德品質的重任[1]。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不論家長還是教師,未能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給予重視;第二,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多用傳統的教師口述方式;第三,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過于關注學校制訂的教學目標,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及個性化差異,未能給學生預留充足的思考和探索空間,未能真正體現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意義。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生活教育理念的基本宗旨是“合理的人生,理想的社會”。“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最根本的教育思想,也是其教育思想的主體。陶行知先生主張讓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受到教育。“體驗”一詞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高頻率出現,像一條主線貫穿其中,要求教師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生活化教學法是指將道德與法治知識通過生活中的實際案例講述給學生,將枯燥難懂的知識融入日常生活中,有效激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興趣和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以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家是最溫暖的地方”的教學為例,本單元講述的是家庭與親情。教師將親情類話題與現實生活中的案例相結合,為學生創設不同類型的情境,能夠幫助學生發散思維,探索事件背后的意義[2]。隨著社會和科技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已進入課堂,教師可以利用投影、多媒體等設備向學生播放與親情有關的視頻或音頻:小男孩吃飯時嚷嚷著要看電視,打開電視后,飯菜全部由爺爺奶奶喂到嘴邊才會吃;父母下班回家后看到這個場景立馬將電視關掉,沒有了電視,小男孩放聲大哭,誰都勸不住。看完視頻后,教師要讓學生獨立思考5分鐘,然后提出問題:“為什么父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教師要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待問題,了解吃飯時看電視或過多觀看、使用電子產品的危害。過渡沉溺于電子產品同樣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通過觀看視頻,學生能夠了解父母做出這個決定的內心活動,即使回到家中也能約束自己。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根據小學生當前的認知特點和性格特點打造的課程[3]。生活化教學和道德與法治教學相結合意味著將日常生活理論化,學生在課堂上了解了相關知識,便能在遇到同類事件時舉一反三。這樣的方式能讓學生發自內心地熱愛世界、熱愛生活。
以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的國土 我們的家園”這一部分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先從本章節的題目著手,讓學生以“小家”為切入點,分組討論自己家庭中的特點、日常趣事等。接著,教師將“家”這個概念升級,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國家的‘家’是哪一種?我們的國家曾經是怎樣的?經歷了哪些才成為現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學生在思考與發言中慢慢引出主題——在我國,五十六個民族組成了我們這個大家庭。此外,教師可以介紹中華五十六個民族的發展史,讓學生了解到五十六個民族團結在一起的艱辛歷程,以及五十六個民族的共同努力會對祖國的繁榮和發展做出怎樣的貢獻。教師加大對生活和案例的解讀力度,能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案例內涵,提高學生對生活的熱愛程度,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
將生活化教學法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不僅能夠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和效率,還能深化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4]。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教學內容,不斷優化生活化教學法,盡可能將生活化教學法的作用和價值發揮出來,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5]。
以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我愛我家”中的“干點家務活”這一部分為例,小學階段的主要教育目標是讓學生正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能力需要在學習及日常生活中通過實踐獲得。“干點家務活”這一部分內容要求教師讓學生主動體驗生活、探索生活、學習生活,總結出屬于自己的生活認知框架。在講述這一內容時,教師仍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兩種不同的日常生活。第一種:小女孩放學回家后先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與任務,然后會和媽媽一起做菜,當媽媽的家務小幫手。小女孩在學校非常受歡迎,因為小女孩經常幫助其他同學打掃衛生、擦黑板,這些習慣都是在幫助父母分擔家務活的過程中養成的。第二種:小女孩放學回家后便開始看電視,看著父母在自己面前做飯、打掃衛生,絲毫沒有要幫忙的意思。小女孩吃飯需要父母喂,學習需要父母催促,從不主動關心父母。小女孩上學后還會肆意欺凌同學,幾乎沒有小伙伴愿意和她玩。看完這兩個視頻后,教師讓學生對比這兩種行為,并和同學探討自己更想成為哪一種人。在討論過程中,學生能夠逐漸理解父母工作與生活的艱辛,體會父母在自己身上付出的心血,并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恰當行為,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
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一些教師將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效率與質量的標準。這樣的評價方式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相背離。教師應建立生活化評價機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教學特點采用針對性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目標及評判方式。這樣一來,既提高了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靈活性,還能夠使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建立生活化評價機制,意味著小學教師要將評價重點由成績轉移到學生日常表現,結合學生的課堂學習態度、日常行為、與師生交流狀況等方面來評價學生的最終學習效果。為了提高生活化教學法與小學生的契合度,教師要積極了解學生的思想變化和內在需求,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6]。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新課程改革對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便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因此,道德與法治教育在小學教育中的重要性不斷凸顯。教師將生活化教學法運用到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能夠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