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秩赫,趙泳尊,王立國
(1.東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4;2.吉林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2)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高校體育課程運動項目的不斷完善,網球已經成為高校體育教學的重要項目。但由于網球運動對技術和身體素質的要求較高,使許多大學生望而卻步。因此,如何讓大學生高效掌握網球技術動作并激發其對網球的興趣成為高校網球教學的重要課題。本文結合短式網球的項目特征從我國高校網球教學現狀入手,探討將短式網球引入高校網球教學的可行性。
1.1 短式網球的起源
短式網球(short-tennis)又稱迷你網球(mini-tennis),起源于20 世紀70 年代后期的瑞典,主要應用于少年兒童的網球啟蒙階段,針對少年兒童身心發育特點和負荷能力的規律,遵循網球原理,將場地、球拍按比例縮小和減輕以獲取網球體驗樂趣的一項運動。短式網球也被世界網球強國視為現代網球科學、系統、規范啟蒙的最佳方法。
短式網球于1993 年進入中國,歷經3 年的試點工作,1996 年開始全國推廣,后被原國家體委確定為中國網球的希望工程。
1.2 短式網球的項目特征
短式網球是依據網球運動原理、機制所產生的一項運動,它富有網球的全部屬性,技術動作也與正常的網球一致。不同的是短式網球的場地更小、球拍更輕,所使用的球也是泡沫質地的,具有氣壓低、球速慢、彈跳高度低的特點。因此,短式網球不僅適合青少年兒童的網球啟蒙,也同樣適合零基礎的運動者入門。短式網球用球根據球的直徑、重量以及與標準球的相對氣壓分為紅色球、橙色球、綠色球及標準球;球拍也根據球的不同做出了尺寸與重量上的調整。短式網球所用球與球拍參數見表1。
2.1 高校網球教學班額過大
隨著網球運動的普及,網球已經成為一項炙手可熱的運動項目,但網球運動入門較慢、教學時間較長,在每節課中一名教師經常要面對30 名左右的大學生,教學效率低下,教師無法對每名大學生做出針對性指導,只能采用集體講解和練習的方式。因此,在練習的過程中,不合理的教學安排等問題是大學生形成正確網球技術的阻礙,降低了高校網球教學的效率。
2.2 場地設施無法滿足大學生需要求
網球場地、設施、器材的完整程度是提高高校網球教學水平的重要保障。網球運動對場地設施的要求較高,對初學網球的大學生而言,場地是影響其掌握網球技術的關鍵因素。隨著網球運動的普及,大學生對網球的興趣不斷提高,高校網球場地設施的不足,導致在網球教學中經常出現多名大學生共用一片場地的情況,這樣不僅容易發生危險,且練習收效甚微,阻礙了網球教學的發展。
2.3 大學生運動基礎薄弱
當今大學生課業壓力大、長期久坐、缺乏運動,因此運動基礎較弱,學習運動技能速度慢,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入門網球運動。由于大學生身體素質較差,無法建立合理的技術動作結構,導致在課后練習中無法對球進行良好的控制,經常在身體失去控制、技術動作變形的狀態下擊球。這樣不僅不利于網球運動的學習,還容易出現運動損傷。運動基礎薄弱,造成了大學生入門周期漫長、后期進步困難、成材率不高的局面。
3.1 短式網球的項目特征因素
短式網球具有場地小、球拍短而輕、球質輕等特點,適合成年初學者的啟蒙,能應用于高校網球教學中。場地方面,一片標準的網球場地可以劃分為4 片短式網球場地,能有效解決高校網球教學場地不足的問題,同時也避免了由于場地擁擠造成的安全隱患。器材方面,短式網球的球拍更輕、球的飛行速度更慢、彈跳高度更低,大學生在啟蒙階段練習短式網球更容易形成規范的技術動作。降低參與網球運動的難度,大學生更容易獲得運動體驗,激發學習興趣。因此,從短式網球過渡到標準網球,大學生更容易掌握網球擊球的技術動作、培養良好的擊球習慣,激發大學生對網球運動的熱情,提高高校網球教學質量。
3.2 運動解剖學因素
網球運動對持拍手的屈腕肌群、伸腕肌群的力量和抗負荷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尤其對初學網球的大學生而言,過大、過重的球拍會增加其前臂肌群的壓力。力量的不足會使大學生無法完成正確的擊球動作,逐漸形成不合理的動作結構,產生運動損傷。從運動解剖學角度分析,初學網球的大學生產生傷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所有的屈腕肌群皆通過肘關節附著于肱骨內側,在發球時,手臂的突然扭轉以及過重的球拍極容易造成手肘內側肌群及韌帶的過度拉扯。(2)所有的伸腕肌群皆通過肘關節附著于肱骨外上髁,過重的球拍會導致在大學生學習過程中擊球姿勢不正確、擊球點不恰當、過多的負荷積累在肌肉上致傷等。(3)前臂伸肌起點特點是橈側伸腕短肌的慢性積累性撕拉傷,日久易導致局部肉芽組織形成粘連等組織病變,使從伸肌總腱深處穿過肌筋膜和深筋膜進入皮下的細小神經束被卡住,造成肱骨外上髁部位疼痛,造成肘關節的損傷。綜上所述,造成網球前臂以及肘關節傷病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點:(1)前臂肌群的力量和負荷能力不足以應對球拍和擊球帶來的負荷;(2)過重的球拍導致初學網球的大學生無法完成正確的擊球動作。因此,在網球教學的初期,使用短式網球進行教學不僅能讓大學生高效地完成擊球動作和練習,也能有效地降低運動損傷發生的概率。隨著練習時間的增加,大學生前臂肌群的力量以及負荷能力逐步加強,技術動作逐漸穩定,循序漸進地從短式網球過渡到標準網球。這樣不僅能夠降低大學生運動損傷的概率,還能夠提高高校網球教學的質量。
3.3 運動生物力學因素
從運動生物力學的角度而言,揮拍時肢體的擺動幅度是影響擊球效果以及擊球穩定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初學階段,首先,過重的球拍會導致大學生揮拍動作的擺動幅度過大,造成軀干相對于垂直軸的逆時機動幅度加大,使揮拍肢體對肩關節的負荷增加,降低擊球速度,影響擊球的連續性;其次,過重的球拍還會造成大學生手臂的緊張,使參與工作的肌群無法將力量順暢地傳遞到球拍,導致揮拍速度與擊球準確性降低,進而影響了擊球質量。綜上所述,在初學階段過大過重的球拍會對擊球的連續性與準確性產生較大的影響,不利于正確擊球動作的學習,而利用短式網球向標準網球逐步過渡,能有效避免這個問題,提高高校網球教學的質量。
4.1 就運動解剖學和運動生物力學的角度而言,短式網球更適合初學網球的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以及運動技能發展規律,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高校網球教學中的大部分困難,提高教學質量。
4.2 利用短式網球進行網球的啟蒙,可以降低網球入門的難度,能讓大學生平穩地過渡到標準網球,增強運動體驗,激發學習興趣。
4.3 相較于常規網球教學,采用短式網球過渡的方式能夠讓大學生更早地進入對打階段,有助于良好擊球習慣的養成。
4.4 利用短式網球進行啟蒙教學的另一個優勢在于,短式網球可以減少大班額授課對場地數量的需求,有效緩解高校網球教學中學生多場地少的困境。
4.5 將短式網球應用于高校網球教學中雖然在理論上可行,且比當前高校網球教學方法更符合實際,但是短式網球的課時數或課程標準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