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亞萍
(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鐵東小學 寧夏 永寧 750104)
發散思維屬于一種開放性思維,其指的是學生要推動思維的發展,避免局限于各種因素的約束中,以開放性思維對問題進行思考和解決。小學生正是處于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中對其進行引導,培養發散思維,能夠使其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遇到問題之后能夠主動進行思考和探究,并站立在更高的層面中對問題進行剖析,對于日后發展十分有益。而數學學科是培養發散思維的重要學科,其很多內容具有開放性特征,更能夠激發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科學對課堂活動進行規劃,尋找發散性思維培養的切入點,以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引導,不斷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新時代下國家經濟的新發展,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層不變”、“墨守成規”的人才培養方式已經不契合需要,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避免這種傳統的教與學方法,要站立在新的視角下對學生開展思維訓練,以促進學生創新能力、思維能力的發展。當前我國很多小學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都將集中性思維培養作為了主要內容,在這種思維模式下,學生會習慣性地根據教師的教學方式、教材內容等思考和分析問題,他們的思維方式是與常規思路相符合的,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會運用這種方式。從整體而言,這種集中性思維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對基礎數學知識進行學習,但是在學生智力發展方面卻并沒有太大的優勢,無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會阻礙學生創造性的發展。
在知識經濟時代下,各行業對人才都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創新性人才更受企業的青睞,所以教師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要重視創新意識的培養,對這種傳統性的人才培養方式進行改革。并且小學生正是處于思維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中,他們是否能夠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對于后續發展至關重要,所以也要求數學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促進學生創新力的提升。一方面通過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夠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在遇到問題的過程中,能站立在更為長遠的格局上進行思考和探究,避免局限于眼前,另一方面還能夠促進學生創新力的提升,使學生突破傳統模式,運用更為超前的模式去探索,這對于學生而言是十分有益的。
雖然近年來,我國很多小學數學教師開始對發散思維培養提升了重視度,并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了創新和優化,但小學生發散思維培養依然面臨很多問題。只有對這些問題進行科學解決,切實結合小學生的情況設定發散思維培養方案,才能夠取得理想成果。
2.1 對發散思維的認識存在偏差。培養小學生發散思維的基礎是要對其有全面而正確的認識,只有教師對發散思維有系統認識,明白其側重點和培養的關鍵點,才能夠對教學活動進行科學規劃,組織學生更好地參與學習。但當前我國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對發散思維的認識并不全面,僅僅認為發散思維就是創新性思維,在實際教學中僅關注學生的創新性思維發展,并不關注學生其它方面的思維,一些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多元化思維發展等被忽視,影響了學生創新的積極性,也不利于發散性思維的培養。還有一些教師雖然對發散思維有了相對較為全面的認識,但是在教學活動中難以將發散思維與學生的個性化特征聯系起來,無法尋找合理的途徑對發散思維培養方案進行貫徹落實,也不利于整體教學活動的開展。
2.2 發散思維教學模式單一。發散思維培養屬于一項綜合性較強的工作,需要教師考慮多方面的內容,要根據不同年級小學生的個性化特征,如年齡特征、思想特征等選擇合理的方式,做到對癥下藥、因材施教。小學生還處于貪玩好動的年齡段中,他們對傳統教學方式并不感興趣,而對個性化教學方式、趣味性教學方式更為熱衷,因此需要教師對發散思維培養的模式進行創新。但當前我國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模式創新方面都面臨問題,教師們習慣于采用傳統“我講你聽”的模式教學,課堂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的思想跟隨教師的思想走,難以發揮自主能動性,這導致很多學生發散思維無法得到發展,并且對數學課程學習的積極性也會降低,影響了后續的長遠發展。
2.3 數學實踐活動欠缺。實踐活動是培養小學生發散思維的重要方式,大部分小學生都喜歡參與實踐活動,他們能夠在活動中找到樂趣,深入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且能夠從實踐活動中對知識進行深化理解,促進發散思維的發展。但根據相關分析可發現,由于受到安全因素、設備因素、場地因素等多種原因的影響,導致很多小學生無法在多種多樣的活動中參與學習,影響了發散思維的形成與發展。如很多小學缺乏場地,小學生沒有足夠多的場地開展實踐活動。而且因為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數學教師帶領學生開展戶外實踐活動,需要做好安全措施,且需要多位教師的配合,但我國小學普遍存在教師數量不充足的問題,難以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帶領小學生開展實踐活動。
3.1 正確認識發散思維。小學數學教師要對發散思維進行正確認識,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有關的教學活動。第一,小學學校領導要對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提升重視度,在日常工作中對教師們開展培訓,多講解發散思維有關的內容,使數學教師系統對此進行理解,以辯證的眼光看待發散思維培養。第二,召開發散思維專題研究會,組織各科教師們集中參與會議,大家共同就發散思維發表看法,互換觀點,明確發散思維的培養方式、路徑等,為數學教師更好地開展這方面教學活動提供參考。必要的話,還可以引導教師與其它優秀學校的教師進行交流,如利用互聯網、新技術等進行交流,通過溝通學習更多的發散思維培養策略。第三,鼓勵數學教師開展發散思維培養活動,并定期對培養結果進行考核,做出獎懲,激發教師們的熱情,在學校范圍內形成一股良好的發散思維培養風氣。
3.2 創新發散思維培養的教學模式。第一,借助于一題多解培養發散思維。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一題多解,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對于發散性思維培養具有較大的現實性意義。具體來看,一題多解要求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站立在多個角度,從多層面出發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也可以通過相互之間的探究和分析對問題進行全方位思考,以取得更為理想的解題效果。數學教師要多為學生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并引導學生相互之間對問題進行探究和討論,如以小組為單位,鼓勵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或者以個人為單位,鼓勵學生從多視角分析問題,尋找問題的多樣化解決方法,在循序漸進中鍛煉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創新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的發展。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為學生出如下的問題:“現在小明要完成一份打字任務,如果他每分鐘能夠打字110個,那么他從下午兩點開始打字,到兩點二十五分時,能夠打多少字?到兩點三十五分的時候,他能夠完成4000字的打字任務嗎?”第一個問題是純粹性的計算問題,不存在發散性思維的特性,但可以使學生通過對其的計算更深刻了解其中隱含的知識點,為第二個問題的解答做好基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問題進行思考,并鼓勵學生找出多種解答方式,最終對學生的解答結果進行評價和總結,促進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
第二,通過一題多問提升思維靈活性。一題多問指的是給出一個問題,讓學生依據問題中的已知條件從多角度出發提出不同的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思考和解答。如此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對問題進行理解,而且還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發散思維能力,并促進學生質疑能力的提升。
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呈現如下的情境:現在有三個超市,都出售芒果,但這三個超市的芒果擁有量不同,且出售方式不同,甲超市有芒果五箱,每一箱的重量為6千克,出售價格為150元;乙超市有芒果四箱,每一箱的重量為4千克,出售價格為64元;丙超市有芒果八箱,每一箱的重量為6千克,出售價格為288元。請同學們根據這些情景提出問題,并以小組為單位解決問題。在呈現情景之后,教師就要將時間留給學生,并讓每一個小組的學生對問題進行記錄,探索計算方法,最后教師請每一個小組代表對問題進行總結,并說出計算方法,之后教師對所有問題進行匯總,表揚學生。長期運用如此的教學方法,能夠引導學生的思考與探究,促進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
3.3 通過實踐活動促進思維發散。數學知識是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中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多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出發對知識進行思考和探索,將數學課程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并鼓勵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如果學校面臨場地器材不足等問題,那么數學教師可以多帶領學生開展一些室內的實踐活動,充分運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引導學生動手操作。
例如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有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提出如下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究和實踐:“現在有一條鐵絲,用它能夠圍成長與寬分別是8厘米和6厘米的長方形,那么請同學們試驗以下,能夠用它圍成正方形嗎?”然后為學生準備鐵絲,并讓學生自主動手進行試驗,通過自主試驗得出答案,并分享試驗結果。通過試驗部分學生認為只要將其拉直,并分為四個均等的份,那么就能夠折成正方形;還有一些學生通過已知信息對長方形的周長進行了計算,然后在周長相同的基礎上求出了正方形的邊長。在實踐中,學生依據自己所計算出來的邊長將其折成了正方形。此外也有一些學生將長方形的一條長與寬折成了正方形的兩條邊長,因為其一條長與寬的和就是正方形兩條邊長的和。如此通過動手實踐和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得到了良好培養。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對于學生長遠發展是十分有利的,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教師們要深化對發散思維的認識,還可以多出一題多解性的問題,并引導學生開展一題多問,也能夠在教學活動中多引入實踐性活動,使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提升發散性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