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棠
(重慶市涪陵區職業教育中心 重慶 涪陵 408000)
《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中指出“應提升職業教育專業與課程教學質量[1]”。為了形成本校幼教專業育人特色,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使其具有創新意識與職業能力,教師應優化教學理念,積極引入新型教學模式。而加強對教育戲劇的運用,不僅有助于構建高效、生動課堂,促進學生的自主參與,使課程教學更具全面性、實效性;更將進一步加強師生之間的對話與交流,讓教師充分認識到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關注學生課堂學習感受。
所謂“教育戲劇”便是運用戲劇的方法與有效元素展開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加深理解。并且,其有著有利于學生全員參與,形成生動、真實教學情境。讓學生在體驗、感受中領略知識意蘊,在交流、互動、合作中具有創造性思維與獨特的學習感受[2]。這一教育理念最早起源于歐美,被教師視為促進學生進行綜合學習的重要方法,雖其在我國的起步相對較晚,但一經引入便受到高度關注。
在中職院校中,為了提升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質量,優化課程設置方式,可引入教育戲劇這一創新教學模式,促進師生之間平等交流與對話,調動中職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加深對未來自身所從事職業的理解。并且,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在與孩子的相處中,不僅應較為細心,富有愛心,能夠用愛與信任呵護孩子的成長,應保持一顆童心,對幼兒教育工作有著獨特的理解,始終葆有真摯與熱情。而善用教育戲劇,將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中,也將使其具有實踐意識、創新精神,讓學生在塑造、演繹不同人物或形象中,形成包容、開放的心態,使其具有較高情商,更好地與幼兒互動。
2.1 精心進行教學設計,活躍課堂氛圍。將教育戲劇引入到中職院校的學前教育課堂,需要教師做好一系列的教學準備工作,避免教學設計過于突兀,學生融入課堂需要較長適應期,白白浪費了教學時間。例如:在《蟲兒飛》聲樂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感受歌曲中的情感,提高他們的演唱能力,讓其掌握聲樂理論知識。教師可運用信息化教學工具,邀請幾位學生進行戲劇表演的排練,再現《風云雄霸天下》中孔慈與聶風的故事,調動學生積極地情感體驗。通過戲劇表演,活躍教學氛圍,使學生投入到聲樂學習中去。
2.2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助力個性學習。在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中,引入戲劇教育授課模式,教師還應為每位學生創造展示自我、參與戲劇表演的機會。從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其走近不同人物的內心世界,助力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例如:結合《市場街最后一站》繪本,幫學生準備戲劇表演劇本,選擇更具適宜性的配樂。使學生參與排練,使其編排相應的舞蹈動作、練習臺詞等,在綜合性藝術學習中,提高學生對幼師職業的理解,使其具有一顆童心。進而,讓“市場街”的巴士奔馳在“造夢”之路上。并且,應使中職生注意體現所塑造人物的個性特點,揣摩其內心世界。
2.3 關注學生課堂體驗,加強知識鞏固。在中職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過程中,促進教育戲劇的運用,需更加關注學生的課堂學習感受,使他們掌握新知,逐漸的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同時,觀察學生在戲劇表演中的表現,優化授課策略,有助于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畢竟,因生源相對負責,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通過教育戲劇的角色扮演、沉浸式學習,一方面有助于在角色分配中,促進分層教學;另一方面更將使學生在不同的角色演繹中,體味多樣人才,讓他們在實踐中具有換位思考意識,鞏固知識學習印象。
2.4 引入創新教學引導,培養創編能力。加強教育戲劇在中職學前教育課程中的有效運用,促進學生實踐意識與創新精神的協調發展,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使育人工作更具藝術性與實效性。為此,教師應為學生構建開放課堂,鼓勵學生結合不同主題,進行實踐學習。例如:可以“奇幻冒險”、“感受友情”等為主題,使學生展開創新創作,讓他們化身為演員、編劇、導演、音響師、燈光設計等,融入體驗學習。讓教育戲劇因具有靈活性與可選擇性,吸引全體學生的關注與參與,使他們自主進行劇情的演繹、內容的創編、舞蹈與配樂的編排與選擇。
總之,構建中職學前教育高校課堂,助力學生綜合能力發展,豐富他們的學習感受,使其形成核心素養,并非一蹴而就的[3]。為此,教師既需具有多元化教學意識,引入創新授課方式,還需將學生視為教學工作的主體與核心,擺正教與學的位置關系,調動他們的學習自主性,發揮好自身作為課堂構建者、組織者的作用,使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中心。在教育戲劇中,運用多媒體、道具、服飾等多樣化輔助工具,使學生形成深刻的學習印象,主動獲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