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翠萍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白塘中心小學 福建 莆田 351111)
《數學課程標準》告訴我們,教學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求知欲、興趣,其激發求知欲、興趣的關鍵在于變領導者為引導者、鼓勵學生、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創設簡單的數學情景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感。同時大膽放手,自行探知,主動學習。為此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告訴我們:課堂上的教學不是硬硬邦邦地將知識生搬硬套、填鴨式的灌輸以及題海戰術,而是人與人心靈上的交流互動。和諧的環境是陽光,在陽光溫暖的照耀下花兒們才敢茁壯成長,和諧的環境是水,在雨水淅淅瀝瀝的關愛下才能吸取生命源泉健康成長。和諧的環境學生們才能“野蠻生長”,發揮主觀能動性心靈才能相互碰撞、摩擦火花,才能寓教于樂。例如:在課前的三分鐘,我經常在教室里和學生聊天,夸夸這個小女孩的辮子扎得好看,那個衣服穿得很整潔……在課堂上經常運用鼓勵性的語言:“叮叮當,叮叮當今天的小老師會是誰呢?”;“不試試怎么知道呢”;“你是我們班的學習達人”;“勤于思考的你肯定能解決這個問題”等等。在和諧的氛圍中師生的年齡溝壑填平了,感情上的距離拉近了,心理隔閡消失于無形之間。學生會因為心中暖融融的情意而鼓起希望之帆,自信地大步向前。
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對話強調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而不是對立的。這種平等的對話在教學互動的平臺上取締了“上”與“下”的不平等現象,有效減少了教師主體性、教師主人翁的傾向,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擁有主動學習的空間,通過學生自主探索性的學習活動,開闊思維、群思廣義,相互碰撞思維的火花。如:在教授6+3的計算方法時,安排了三次活動,層層遞進。首先花2-3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各自梳理下思路,然后準備小組交流。由于學生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家庭環境、所接觸的不同,思維方式的不同,機會有不同的觀點進行解題,所以想讓學生梳理、思考好自己的解題方法用以準備小組交流。在小組交流過程中學生們的思想不斷碰撞、融匯,在思想的激蕩中不斷更新自己的解題方法和技巧,享受傾聽、分享、成功的喜悅。最后,由小組組長整理結果進行全班匯報。給學生全新的“對話”空間,變“聽眾”為“主人”,讓學生從原來的思維定式、功能固著、刻板印象中掙脫出來,使每個人都能發揮主觀能動性,感受獨特的存在,體會被人認可的樂趣和成功感,學會接納他人不一樣的思想,開闊視野。
教學是人與人之間信息傳遞的過程,是一種人際交往。合作是促進人與人交往的橋梁,在課堂教學中合作像一條無形的線,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同時隨著關系的拉深更容易進行生生合作、師生合作,有效的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營造和諧氛圍、提高課堂效率、達到教學效果。例如:在有余數除法的教授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理解除法中“余數一定比除數小”這個道理,教師通過ppt播放呈現三角形,引導學生根據ppt的展示,使用學習包來分別用數量是3、4、10的塑料棒來擺出三角形。擺完后以小組的方式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別可以擺幾個三角形?分別還剩下多少根塑料棒,把交流到的記錄下來。接著我通過ppt顯示列式計算:3÷3=1;4÷3=1……1;10÷3=3……1。進而引導學生除法算式的規律—-余數一定比除數小。接著引導學生“除數是4的除法算式中,余數有幾種可能?最大是多少,最小可以是多少”,最后擴展延伸到其他的數字上,如:除數是6的話,余數有幾種可能,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和群體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整個數學學習活動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每個人都是一座寶藏,都在不斷的開發和認識自己,不斷的探索自己,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地增進自我的認識,特別是處在小學這個特殊的年齡階段,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好奇心格外強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變知識的傳授者為課堂教學的參與者、引導者,同時創設環境盡情的讓學生去探索,要充分挖據教材并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充分展示數學知識的原型和來龍去脈。如教學北師大版《認識圖形》時,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各種印章、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等物體,以及印泥、紙張、剪刀、橡皮泥等學習材料,“用什么方法把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從立體圓形上搬出來?你們想試一試嗎?”引導學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做數學”進行“再創造”,學生在積極自主地思考中通過剪、印、摁、壓、畫、圈創造了不少的可行的乃至有獨特創見的方法。
總之,我們應積極構建自主活動的樂園,為學生撐起一片自由的天空,為學生創設和諧的五彩斑斕的教學土壤,享受并熱愛多姿多彩的課堂生活,充分展現孩子們的天性和天賦,健全、發展個性,促進學生健康和諧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