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勁松
(安徽省肥西清平初級中學 安徽 合肥 231233)
在我國建設法治國家的今天,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更是密不可分。與此同時,社會生活對人們的法律與道德意識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生活化教學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生活的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的生活。將道德與法治知識關注活力,使學生的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本文將圍繞生活化教學與初中道德法制課堂的結合應用展開討論,希望能為讀者提供幫助。
所有的教學都是建立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唯有創設一定的情境,使得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產生情感共鳴,才能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也是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措施之一。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尚不成熟,有些浮躁,對道德與法治教育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教師如果只對學生進行書面講解,會使學生不太容易理解,從而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將道德與法治知識生動形象地展示給學生,使教學內容清晰易懂,同時激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小紅和小王扮演路上的行人,小紅將自己剛吃過的香蕉皮扔在地上,小王撿起香蕉皮并扔進垃圾桶里,同時勸解小紅不要隨地扔垃圾?;蛘咴诮逃龑W生之間如何友好交往時,讓學生分組進行演示,創設生活教學情境,小組中的一名成員不小心摔倒,針對這樣的狀況,其他成員會出現怎樣的反應,如何幫助摔倒的成員。教師通過對學生的處理方式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學會如何與同學友好相處,互幫互助,團結友愛。通過這樣的情境式教學,學生會更加直觀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教師也能更加順利地開展接下來的教學。因此,生活化教學方式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包含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內容和生活實例。而這些生活實例也為初中政治教師開展生活化教學提供了素材。所以,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時,首先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挖掘,結合教材中的知識內容與豐富的生活化元素,對生活化教學課堂進行構建。并結合學生們的熟悉的生活現象與案例,激發初中學生實踐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對教學主題內容進行互動交流,讓學生圍繞教學內容對知識點進行理解。而通過生活化教學學生在學習中也能夠收獲對生活的感悟,對初中學生們的知識應用能力也能夠進行鍛煉與提高,實現了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目標,有效提高了生活化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果。
例如:在對《友誼的天空》進行課堂教學時,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每一位初中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探究與分享”中模擬的真實生活案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們通過探究對教學內容進行理解。培養初中學生們的良好社會交往能力,讓學生們能夠在與朋友交往的過程中,學會理解他人、欣賞他人,能夠和朋友們相互成長。同時,教師也要結合生活實例引導學生學習會恰當的交往,在建立友誼的過程中要把握原則和尺度。通過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對生活化課堂進行構建,以提高初中學生們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效率。
課后作業既是對課堂所學知識進行鞏固與反饋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和豐富學生學習技能、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手段。傳統的道德與法治作業形式就是書面紙筆,形式單一,負擔較重,興趣激發點較低,作業效果可想而知,應付現象普遍存在。如果我們設計一些生活化作業,那學生學習情形就是另外一幅完全不同的畫面。興趣提升、主動參與、認知深化、能力提升等,這些都可以通過生活化作業來實現。如在進行“讓家更美好”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引導學生樹立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識,培養學生具備家庭美德的能力,我們可以布置學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如拖地、洗衣服、做菜等。這種作業給學生帶來成就感與滿足感,興趣在潛移默化下不斷生成,使學生各方面素養得到全面與和諧的發展。
總之,初中道德與法治與生活化教學的高度融合,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使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各方面都獲得充分與和諧的發展,同時充分彰顯立德樹人的學科優勢,彰顯道德與法治的課程價值。我們要立足時代特點,從社會發展大局出發,及時更新課程改革理念,通過生活化教學方式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更多的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