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特林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前亭中心學校 福建 漳州 363207)
情境教學法是由老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一種有益于他們學習、思考、探究的學習氛圍,能夠讓學生對老師的教學內容、課本知識產生一種情感共鳴,實現了學生由淺入深的學習。情境教學法與小學語文教學的結合,可以讓學生在十分貼近課文的情境中學習,能夠增強課堂教學的活力和魅力,提高課堂學習的效果,這將能為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和素養的提高奠基。
1.1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小學語文教材中有非常多文質兼美的文章,在對學生審美能力培養中有獨特的優勢。課文的精講是傳統小學語文教學十分突出的特點,使學生缺少了對文章中語言、意境、情感美的體會機會,抑制了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情境化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會將課本中機械化的知識以趣味、豐富、生動、真實的情景進行呈現,能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學習中,激發自身的情緒,讓學生對課文中語言和情感美進行感知和深層次感受,實現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1.2 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只有在興趣的驅使下,才會主動學習,才可以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主客體處于顛倒狀態,在學生的主體性被忽視的背景下,很難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設多元化的情境,可以滿足學生動手動腦探究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能讓學生主動進入情境學習、互動和思維中,順利完成各項學習任務,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能成功激發與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境教學法的運用過程中,老師要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不同的教學情境進行創設,在多元化情境體系的構建中,讓學生獲得良好的認知和情感體驗,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
2.1 創設懸念情境。小學生處于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的階段。如果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時,能夠以懸念的情境導入和引導,可以讓學生做好充分的學習準備,其學習效果必然會比較理想。因此,老師在創設懸念情境時,必須要進行全面的考慮,要將之助力學生學習的作用發揮出來。比如在教學《我不能失信》課文時,老師可以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同學們,你們有做過哪些誠信或者不誠信的事情?最后結果如何?學生們紛紛在表達著自己的事件,并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此過程中學生的大腦開動了起來,思維也活躍了起來,老師接著說:“我們今天就要學習一篇關于誠信的課文?那么究竟發生了什么故事呢?”通過先調動學生生活經驗,再導入疑問的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順利進入對主題內容的學習中。
2.2 創設信息化情境。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已成為教學的重要工具,老師在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時,要注重信息的開放性、現實性和有效性,以便于學生能在情境中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對課文形成獨特的感受,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教學《觀潮》課文時,老師可以在網絡中搜集兩種類型的視頻,一種是海邊漲潮的短視頻,另一種是錢塘江漲潮的短視頻。待課堂中學生觀看后設問:學生們,你們有去海邊游玩的經歷嗎?有沒有見過海水漲潮?具體是什么樣子?一直以來,只要提起觀潮人們就能夠想到錢塘江大潮,而且錢塘江大潮被人們稱之為“天下奇觀”,其宏偉、壯觀令人驚嘆,你們有沒有見過與之相媲美的奇景?為什么錢塘江大潮如此不同?讓學生帶著老師給出的視頻信息以及問題,有目的地閱讀、想象,更好地感受大自然創造的奇異景象。
2.3 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其靈感基本都是來源于生活,所以在學生對課文學習的過程中,生活也應該是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強化課堂教學的效果。但需要注意一點,對生活化情境的創設過程中,并不是每一篇課文都適用,最好要選擇那些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的文章,這樣才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學《窮人》課文時,這篇課文對桑娜和漁夫在自己窮困潦倒的情況下,收養了西蒙的兩個孩子的故事,需要讓學生對桑娜和漁夫善良、樂于助人的美德進行感受。很顯然,僅靠老師的講解,學生只能記憶課文描述的內容和情感,無法帶給學生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啟迪,這樣的教學缺乏實質作用。因此,老師可以在生活中搜集相關的素材,利用多媒體視頻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如小朋友不怕危險,扶老奶奶過馬路!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收破爛老爺爺將自己省吃儉用攢下的錢捐贈給武漢,外賣員不顧感染的危險,為他人送食物,以及醫生不怕犧牲奔赴前線等事件......在這些生活畫面的呈現過程中,能讓學生將這些事件與課文中主人公的行為結合起來,讓學生與作者形成情感共鳴,潛移默化中實現對學生善良、樂于助人品質的培養。
綜上所述,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但教學情境的創設,必須要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并為學生預留充分的思考、探索、總結等時間和機會,讓學生在情境中解決問題,獲得知識、方法和情感,真正將情境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