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克順
(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第二實驗小學 福建 連城 366200)
我國學校教育中使用的教材是眾多優秀的學者和教育家共同付出的心血,教材的內容和編寫順序貼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成長認知能力,通常情況下,教材會將本學期的主要學習任務分成幾大單元,單元內的每節課各自獨立又密切聯系,小學語文教材也是如此。若小學語文教師能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單元的整合力度,勢必能加強學生對每個單元主題的全面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為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助力。因此,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地實施單元整合已經成為當下備受小學語文教師關注的問題。
語文要素是構成語文素養的重要元素,主要包括語文學習方法、語文學習能力、語文基本內容和語文學習習慣幾個方面,是教師進行備課、設計課堂內容、解讀教材和開展考試的重要參考依據。受到年齡和認知特點的限制,小學生往往在知識的整合方面較弱,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加強單元內對文章內容的整合,能幫助學生明確該單元的學習目標,使學習更具針對性,學習效率更高。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時,單元內的文章分別為《孔子拜師》《盤古開天地》《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明顯看出該單元是要通過歷史名人、神話故事、歷史建筑、歷史名畫四個方面為學生講述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為學生展示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學生心中種下傳承傳統文化的種子,培養更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1]。
教育部曾明確指出小學階段的學生應掌握的漢字量為3000,只有積累了足夠的漢字量,才能繼續進行閱讀、寫作等方面的訓練。當前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生字主要包括一類字和二類字,一類字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會讀會寫,不僅出現在課文中,并且會在課文后田字格中單獨體現,二類字則只要求學生會讀,所以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手段。例如教師可在完成單元的教學任務后開展猜字、趣味聽寫等課堂小游戲,既能加強學生對單元內生字的印象,又能發現單元學習中的不足,進而提高生字的學習質量[2]。
在單元整合的過程中,不僅能使每篇課文的聯系更加密切,主題更加明確,還能將單元內容進行適當的眼神,通過單元整合,加強對學生的寫作指導。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時,該單元用《貓》《母雞》《白鵝》三篇文章展示了作家筆下的動物,通過以上文章讓學生感受優秀的作家是如何將對動物的感情描述出來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著重為學生講解文章中出現的描寫和修辭手法,并為學生布置以描寫動物為主題的寫作人物,讓學生以優秀的課文為參考,提高自身的作文寫作水平[3]。
語文園地在當前小學語文的教學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能有效提升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提高語文學習的質量,但是目前大多數教師在進行語文園地教學時,主要將側重點放在日積月累上,對字詞句運用、書寫提示、口語交際、我愛閱讀等關注度不高,使語文園地不能充分地發揮其應用價值。所以,教師可適當轉變教學理念,在單元整合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分別講解語文園地中的不同板塊,例如在口語交際板塊中,教師可結合每個單元的不同主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4]。
群文閱讀是語文教育在改革中產生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雖然發展時間較短,但是在教學應用中取得效果比較顯著。群文閱讀就是說教學不是單獨的針對某一篇文章展開,而是共同研究幾篇文章,通過不同文章中心思想的關聯與差別為學生拓展知識。群文閱讀的訓練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教學手段。單元整合下的群文閱讀方式,不僅極大程度的優化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方式,推進教育的改革,還能有效的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整合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
群文閱讀是以具有相通性的文章閱讀而開展的,雖然現行教材在編排時并未考慮到群文閱讀的功能實現,但單元整合與群文閱讀的目的不謀而合,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點帶面,將單元中某一篇文章作為單元主題的出發點,通過一篇文章的講解,讓學生對同類型文章的修辭手法、寫作方式、表達情感、生字生詞等進行梳理。同時,讓學生在對單元中其他文章的通讀過程中,自行對上述要素進行梳理,通過學生自主的學習和對同意主題下不同文章的對比,使自身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技巧獲得一定的提升。
綜上所述,依托語文要素,實施單元整合不僅使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目的性更強,還能通過加強單元內容的聯系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小學語文教師應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深挖單元整合教學的實施路徑,充分發揮單元整合教學的價值,在發展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培養具有更強語文能力的學生,促進小學語文不斷完善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