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啟超
(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凱實驗學校 山東東營 257091)
統籌理念:統籌教育體現了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在關注個體差異、承認差異、尊重差異、善待差異的基礎上,教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根據學生的發展水平與需要,創造條件讓每個學生都享受高質量的教學。從教學過程角度分析:拓寬學生的活動空間,豐富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強化積極的人際互動;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提高教師的教學品質,降低了教學勞力。從教學結果角度分析:培養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其內在的潛能,激發其主動探究的欲望;促進每一個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讓學生充分享受各種教育資源,得到個性化的教學,促使人人成功。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邵韋德等人認為,體育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教學應體現在“教與學”的統一,把教與學割裂開來談論“有效教學”是不夠準確的,因此應從教師教學行為實施與學生的運動行為改變兩個方面認識——教師實施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組織與管理的有效性,學生在運動技術學習過程中“學會”“學樂”。
2.1.1 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強化學習內部動力
大部分學生都會有“談球色變”的情況,因為在以往的學習中,重復的、枯燥的練習讓學生產生煩厭感甚至失去信心。在統籌教學理念下,以學生為主、了解學生,如何重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重新樹立信心是教師組織教學的前提。
首先,樹立榜樣作用。通過列舉學生周圍真實的例子,如身材嬌小、力量弱的學生通過一個統籌的實心球學習,成績從開始的4.3m進步到后來的5.8m,讓一些偏弱的學生肯定自己。
其次,為學生“把脈”,重新找回自信。在練習中有一部分學生很努力,但是發現自己進步不大,情緒上開始低落。此時,把握機會給予適當的幫助,讓學生看到希望。如在實心球教學中,很多學生在出手速度上比較慢,教師及時給予幫助,讓學生看見速度改變與成績之間的變化,讓其看到成功的希望。
最后,采用獎勵措施。第一節課強調實心球的重要性,關系到體質測試的成績、關系到初三的體育中考、關系到學生的評獎評優等。或采用加分策略,如實心球統籌測試進步0.5m以上可加5分,1m以上可加8分等,讓學生看到實際的“好處”,強化學生的進步需求,建立學生內心渴望成功的體系,增加學生的內部動機,從學生方面預訂成功目標。
2.1.2 規范體育教學內容,遵循合理的教學規律
教學計劃沒有系統性和連續性,使得體育教師對技術教材理解不透,難以把握教材的難重點,教學不能循序漸進,教學效果差,造成學生掌握不好基本技術動作。“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屬于運動技能教學,技能教學需要循序漸進,一般經歷泛化—分化—自動化3個階段。教師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安排,使學生的技術動作最終達到自動化階段。在安排教學計劃時,結合實際教學中學生遇到問題產生的先后,將實驗組的實心球教學分解為:球感、球性的熟悉;背弓動作的體會;出手角度的學習;蹬地換步;出手時機把握;理論技術講解;翻腕、甩臂、撥球;一對一指導復習、鞏固、測試。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在教學計劃中安排講解實心球的理論知識,通過理論知識的講解(超越器械原理、影響遠度的幾個決定要素)及通過視頻觀看正確的“雙手頭頂前擲實心球”技術動作,讓學生從感官上建立正確動作意識。通過教學,發現學生對“背弓”動作掌握比較慢,“背弓”做不到位或者是錯誤建立“背弓”意識導致影響教學的進度。
2.2.1 尊重個體差異、采用彈性分組方式有效達成課堂目標
學校目前不能實現統籌的教學模式,基本上一個班的人數在40~50人左右,多者60余人。為了便于管理,教師往往采用單一的方式將課堂內容傳授給學生,沒有充分考慮到因為身體發育情況不一致,學生身體素質不一致等情況。往往幾節課下來,有些學生就開始放棄。于是在分層教學的理念下,結合體育課的特點,在實心球教學中采用了彈性分組。
(1)教師根據學生的學情進行分組,制定不同的目標。
如實心球6.5m以上的學生為一組,6.0~6.5m之間的一組,5.0~6.0m的為一組,5.0m以下的為一組,由各自組長與組員一起商定小組公約和獎懲條例,組長領取教師布置的教學課時計劃和教學目標及練習方法。
(2)根據教學進度進行分組。
如好差搭配,“扶貧互組”,采用師徒結對方式。在實心球教學的后期,學生動作基本形成,但學生的學習成績參差不齊,能力強的學生可以達到6.5m或7m以上。此時,可采用師徒結對的方式:達到優秀的學生指導沒過關的學生,做到一對一的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也讓當師父的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滿足感。
(3)采用多對一的方式。
學生對實心球的出手時機很難控制,要求學生充分做到超越器械,手與球的分離位置在頭頂后方,而很多學生自己卻無法達到要求,采取在練習中多對一的方式,學生和教師一起解決問題,及時糾正指導。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力量,增加學習的信心,在學習中感受快樂。
2.2.2 強化師生活動,采用合理的教學方式
在現實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普遍有3種方式:灌輸式、放羊式、師生互動式。通過驗證實驗的方式比較師生互動的方式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影響。
(1)教師主動教學——灌輸式。
C班為該教學方式,在實際教學中,以“灌輸”的形式給學生授課。在課堂中,教師通過講解、示范后讓學生不斷的練習,學生更多的是在教師要求下機械的完成,比如,要求學生體會“蹬地、換腿、制動”動作,要求學生模仿教師、體會教師的講解要求,按要求練習20次等,這樣的方式雖然練習的密度高、學生練習次數多,學生的成績有一定的進步,但是學生缺少自主學習的態度,更多是機械式的學習、練習。
(2)學生自主學習——放羊式。
D班采用了放羊式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教師講解示范課程的重難點后,更多地要求學生自己練習,缺少必要的一對一或集體性的指導糾正或指導的次數較少。比如,在講解實心球出手時機時,要求學生體會手與球的分離應該在頭后,出手速度要快。由于學生缺少對自身動作的認識,此時又缺少教師的必要提點,容易將錯誤動作固定,部分學生由于體會不到成功感,對自身的要求降低,在練習中蒙混過關,要求練10次,可能只有5次,或者沒有按要求完成10次。
將統籌的理念滲透到體育課堂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所提高,課堂的效率有所提高,通過實心球教學使學生對體育課有了更深一面的理解。在以實心球教學為研究對象中,研究結論如下。
第一,系統連續的教學計劃符合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有助于學生突破實心球的重難點、掌握動作,便于教師有的放矢,使學生學習更加有方向,有利于成績的進步。
第二,教師進行彈性的分組,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不同的組別制定不同的目標,使有限的課堂得到充分的利用,體現了新課標下學生主體及教師主導的教學形式,有助于學生的成績的進步。
第三,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促進學生實心球成績的進步。
第四,此次研究存在不足之處:研究范圍較小,樣本數量單一,對于數據的處理比較粗糙,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在今后的有效性研究中對變量的分析要精細,有利于比較分析。同時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實心球教學不能操之過急,學生對技術動作的掌握需要一定的時間,且掌握的程度與學生的發育程度有一定的關系。實心球教學中,教師會發現女生6m、6.5m的成績是“瓶頸”,此時教師要處理好這一問題,學生徘徊在5.9m或6.5m的時候,學生的學習情緒也會下降,教師要給予學生及時的指點,如出手前注意翻腕、注意展髖、注意抬頭等,或者適時地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在教師或同學的幫助下突破“瓶頸”會讓學生重新收獲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