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娟
(山東省泰安市泰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鳳凰小學 山東 泰安 271000)
小學語文課程是一門富含豐富情感的基礎學科,其不僅僅涉及到眾多優美、典型的詩詞歌賦,而且涉及到眾多國內外經典名著。具有夯實語文基礎的前提是必須具有一定的語文涵養,倘若想要擁有一定的語文涵養,則必須通過大量閱讀來實現,閱讀能夠幫助學生增強寫作能力,同時寫作能回過頭促進學生提高自己的閱讀數量。
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教學,因為每個學生無論是能力基礎還是生活經歷都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教師應當在閱讀與寫作有效結合的教學中選用針對性的教學方法,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通過相關教學實踐研究發現,模仿是促進學生增強寫作能力的主要途徑,然而語文教材中所編制的課文都是我國著名教育家經過精心篩選收錄的,與小學生的語文仿寫學習特點具有較高的契合度,教師應當準確把握這一點,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貫徹仿寫教學,進而降低小學生整體的寫作難度。例如,教師在教學《荷花》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組織閱讀教學,將文章所體現的意境通過直觀、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以此促進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閱讀中所產生的情感感悟和文章中出現的經典詞語,利用模仿的手段結合作者對荷花進行描寫時所采用的寫作手法來詳細描寫自己喜歡的植物。又如,在講解《桂林山水》一課的時候,教師為學生設計以閱兵儀式為主題的寫作任務,有效引導學生模仿文章中描述桂林山水的綠、靜以及清等方面所采用的修辭手法,來詳細描寫我國閱兵儀式過程中列陣所具備的快、齊、整等特點。如此一來,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帶有一定計劃性、目的性地進行滲透和仿寫,有助于降低小學生進行寫作時的難度,并且能夠收獲顯著的教學效果。[1]
只有通過閱讀過程不斷積累豐富的素材,在寫作期間才會取得顯著進步。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將教材內容作為載體,嚴格遵循新課標提出的教育要求,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閱讀與寫作兩者緊密結合的科學有效教學方法和策略。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中所編制的文章中大多數都滿足了小學生的發展規律和個性特點,倘若教師可以科學合理地應用這些教學內容,則能夠引導學生通過閱讀過程對文章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內涵和所采用的寫作手法產生深入了解。同時,教師在完成教材內容的講解之后,如果可以有效拓展和研究,則能夠全面激發和提高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例如,教師在教學《魯濱遜漂流記》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文章的故事情境展開有效延伸,所以,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精心閱讀該篇文章,并鼓勵學生將文章中優美的語句靈活地引用到自己所創作的作文中,如此一來,才能促進閱讀與寫作等兩方面教學的顯著效果。要想幫助學生對語文閱讀產生學習興趣,養成較強的閱讀能力,則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選取多元化的現代教學手段來拓展教學內容。在學生閱讀期間也必須給予正確引導,結合教學內容構建相應的教學情景,進而在充分調動學生閱讀興趣的基礎上,讓學生深入了解和掌握課文中的主題內容以及所表達的真情實感。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對學生展開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強化語言方面的表達能力,讓學生能夠利用語言文字的方式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和感受。學生情感的有效表達無法脫離生活實際的支持,學生為了能夠在寫作過程中體現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則必須學會善于觀察生活。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具體生活,將學生熟悉的生活化元素科學合理地引進小學階段語文課程的閱讀與寫作課堂教學當中,進而幫助學生增強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達到閱讀與寫作兩者有機結合的教學目的。例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寫日記或者周記的良好習慣,或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生活,將自己作為文章中所描述的人物進行閱讀,然后通過文字的方式呈現出自己的內容感受。例如,教師在講解《懷念母親》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努力想一想自己的母親是什么樣的人,接著回憶一下自己與母親相處時的一點一滴,通過母親留給自己的深刻印象來閱讀本節課文,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來敘說一下自己的母親。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日記的方式詳細記錄自己近一個星期內的生活事跡以及個人情感,在完成一周日記的任務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自己所寫的日記進行閱讀,并通過自己的話語來說一說自己一周的收獲。[2]
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落實讀寫結合教學策略,其主要是將閱讀和寫作兩者進行緊密結合,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寫作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語文核心素養。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積極落實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以此促進學生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