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碧霞
隨著國家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高校畢業生人數在2021年達到了909萬,再創歷史新高。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加強就業創業指導與服務水平,提升畢業生綜合素質,適應地方區域經濟的發展,引導學生踏上適合的職業發展道路是民辦高校的責任[1]。特別對于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應該克服高校辦學同質化問題,找到適合的辦學定位,實施特色化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強化就業指導服務隊伍建設,提高辦學質量和學生綜合能力,使畢業生就業能力得到企業的認可,同時贏得社會聲譽。圍繞“互聯網+”“六穩六保”國家戰略,開創精智就業服務平臺和加強指導服務隊伍的建設也成為民辦高校工作的必然之選。因此,民辦本科高校應該不斷完善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提升就業指導服務隊伍的整體水平和能力。尤其是當下,民辦高校需要加強就業指導服務團隊能力提升建設,深化就業指導服務的力度[2],以拓展畢業生的就業與創業能力,實現畢業生更精準和智慧就業的目標。
經筆者調研發現,大部分的民辦高校就業指導服務隊伍主要由三類人員構成:第一類是從事就業創業指導與服務的專職人員,主要負責日常行政工作,即傳達上級部門關于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政策和文件;完成學校文件起草、編寫、發布等;開展就業率統計、上報工作;辦理畢業生就業派遣手續;不斷規范就業規章制度、辦事流程等工作。積極與用人單位對接聯系,組織開展多形式校園招聘活動及就業講座、沙龍;在各類平臺搜集就業招聘信,經過分析、篩選、整理后發布。開展國家就業項目的宣傳組織工作,開展就業形勢教育、就業政策宣傳等就業教育活動;進行個性化職業咨詢與輔導;開展各類生涯規劃、求職面試等大賽活動。調研各專業人才市場需求變化、畢業生就業意向和用人單位滿意度等;撰寫學校畢業生就業調查報告、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等分析研究報告。第二類是承擔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方面課程的教師,他們由輔導員、從事就業創業工作的人員和部分專業教師組成,屬于兼職代課。第三類是各院(系)專職輔導員及學工主任,他們是畢業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的直接落實與對接者。要持續關注畢業生思想動態的變化,及時對學生進行就業政策宣傳、思想政治教育、就業指導、就業咨詢、心理疏導等宣傳與指導服務工作,同時協助做好畢業生就業統計、派遣、就業信息發布、就業跟蹤調研等工作。
現有的就業指導與服務隊伍專業化程度不高,難以保證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的專業性、穩定性和規范性。就業指導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但民辦高校就業指導服務人員大都是兼職人員,明顯專業化程度不夠,雖建立了機構,但專職人員極少。就業指導服務工作要求需要及時、準確,但就業指導服務人員承擔了大量的繁瑣事務,工作任務重,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提升自己專業化、職業化水平,行政管理職能較為突出,而服務職能有所欠缺,沒有切實發揮就業指導服務對學生合理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的作用。同時,就業指導服務工作涉及就業政策、經濟發展形勢、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產業發展趨勢、職業規劃、心理學、人力資源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識,就業指導服務人員所學專業單一,人業務能力相對薄弱,專業背景與就業指導服務工作還存在著明顯的不匹配性,容易導致指導服務人員專業理論不全面、指導不規范的情況。
現有就業指導與服務隊伍的激勵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就業指導服務隊伍人員多為畢業班輔導員,他們工作紛繁復雜,可以說是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容易出現工作疲憊、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的現象。如就業政策、信息推送不及時,不能夠全面覆蓋畢業生,導致部分畢業生不能及時了解到就業資訊。就業手續辦理流程了解不全面、不透徹,導致學生多跑路,沒有精準化的一對一就業指導等現象。民辦高校就業指導服務考核、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就業激勵機制還需不斷建立健全。
人崗匹配,嚴把招錄。招聘適合的人才是專業化就業指導和服務隊伍建設的基礎,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也是專業化水平提升的保障。因此,民辦高校就業指導服務隊伍建設應該嚴格選拔條件,確定嚴格用人標準。民辦高校“精智就業”指導和服務隊伍更應該關注于學生的成長和職業發展,招聘時更應該側重具備心理學、教育學、人力資源學、經濟學、管理學、計算機科學等專業背景和經歷的人才。
建立“四能”專業化隊伍。要有“四能”。一是能指導,在信息化大數據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能夠結合國內外經濟、政治、產業等發展趨勢從職業發展上給予學生科學合理的教育和指導。二是能咨詢,能夠針對就業過程中的具體問題為學生提供有效咨詢輔導和服務,分析學生的就業意向,精準定位就業目標,積極搭建就業實踐平臺,促使知識向素質技能轉化。三是能研究,通過“精智就業”思想與平臺研究,不斷破解就業中存在的難點、熱點問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互轉換與應用。四是能創新,要以強烈的創新創業意識推動就業工作的創新性發展,同時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
建立系統有效的“精智就業”工作體系。“精智就業”的工作目標是為了實現學生充分就業與高質量就業,因此,構建合理的工作體系,激發全員圍繞促進學生就業工作不斷發力,同時使就業指導工作可量化可操作可推行。為促使民辦高校“精智就業”指導服務工作隊伍能夠良性發展,要對院系負責人、輔導員就業指導服務工作分別制定工作考核指標。對院系負責人要從“一把手”工程抓起,從重視參與情況、工作部署總結、校企合作、就業市場研究建設、就業意向調研、就業質量分析等宏觀角度進行考評。對院系輔導員應從就業政策學習宣傳、組織學生參與招聘會、雙選會等就業活動、就業心理指導、簡歷及面試指導、就業咨詢和實踐指導、就業統計匯總等實際落實方面進行考評。
制定合理的“精智就業”激勵制度。制定合理完善的激勵機制,為就業指導服務隊伍晉升發展提供有效的推動力,使就業指導服務隊伍能積極投入工作,為學生提供更精準的就業指導服務,為民辦高校“精智就業”管理機制的發展創新路徑,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使民辦高校就業指導服務隊伍能夠適應“互聯網+”發展的需求,切實促進民辦高校就業指導服務邁上新的臺階。一是要建立績效考核制度。以促進“精智就業”為目標,制定合理對應的考核辦法,對積極完成工作的就業指導服務人員給予獎勵,對不能完成規定任務的人員給予處罰,促使人員指導服務水平和素質不斷形成良性發展。二是建立就業指導服務人員培養培訓制度,促使就業指導服務人員向專業化和終身教育的方向邁進。保證民辦高校就業指導與社會發展的高效鏈接,從而促進整個高等教育體系的正常運行。三是保障就業指導服務隊伍的職業發展。民辦高校應該制定相關制度,為就業指導服務隊伍的職業身份、地位、發展方向、職稱評聘提供合理的制度保障。
樹立就業育人理念。要深入認識就業工作重要性,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問題,不僅能夠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同時也是學校培養成果的體現。因此,民辦高校應該推動學校就業與招生及教學培養工作的良性循環,將就業工作作為學校教育工作的最后一環,構建就業育人的工作體系與育人環境。民辦高校應將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作為學校重點工作,要結合學校辦學發展定位制定適合的整體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方案。
搭建“精智就業”新平臺,創新指導服務模式。建立與“精智就業”相匹配的投入,積極拓展與“精智就業”相匹配的新平臺、創新指導和服務模式。大力推進職業生涯、就業指導、大學生創業等咨詢室的建設,邀請企業高管、HR加入,同時吸引全校教師與就業指導老師共同創辦;運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矩陣,建設線上就業指導與服務咨詢室和直播間,同時邀請優秀畢業生校友參與管理和回復;與此同時,可開展各類專業前景探討、區域經濟分析、簡歷制作、模擬面試等項目式就業指導服務平臺,教師由傳統的教育指導者轉變為學生探索項目的引導者和輔助者,主動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培養批判思維;讓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就業技能得到鍛煉,如:合作溝通、人際交往能力、組織策劃、問題解決能力和創造力等。項目式就業指導服務平臺的建設強調指導服務共同體的構建,讓師生和生生間形成平等共享的參與關系,實現高效就業指導和綜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