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小莉
作為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高校實施“立德樹人”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思政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院校專業課程教育改革的重點和熱點,對高校思政課程教師來講,深刻認識高校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融合思政教育的重要意義,探究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融合路徑,是其在日常工作中,必須要關注的重要課題[1]。
在新時代背景下,思政教育表現出了許多新的特點,體現了當前時代背景下的國家意識,擁有國家上層的權威性與強制性。進入到“十四五”時期以后,黨中央和國務院多次強調,要通過改革促進國內各大高校強化思想政治工作。在2016年中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明確表示:中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系到高校今后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人才、為誰培養人才這一重要問題。要秉持立德樹人作為中心內容,將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專業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由此實現全程思政教育、全方位思政教育,努力建設中國高校教育事業的新格局[2]。由此可見,思政教育在高校專業人才中的滲透,是國家上層所提出的一個明確要求。
實際上,早在2014年,在我國教育部的部署和指導下,上海市委市政府就首次正式提出了“課程思政”這一理論,并賦予其概念含義,并對“課程思政”改革進行了思考和探索。長達七年的摸索,已初見成效,2017年1月,課程思政改革被正式納入國家教育發展戰略當中,即高校課程思政,首次成為國家意志的體現。2018年,我國教育部印發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質量提升工程開展綱要》《新時代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理論課程教育工作實施綱要》,2019年6月,教育部又頒布了《關于高等院校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和實施工作指導意見》,在上述國家政策文件當中,均提出了全國高校應當全面部署推廣與強化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思政教育工作,積極有效地建設“專業人才培養+思政教育”的基本格局,推進我國高校人才專業培養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
整體來講,從黨中央層面開展頂層設計,高校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人才培養已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各級高校必須要根據國家的要求,在專業人才培養中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并對現有教學模式進行對應的改革[3]。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已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對高等院校來講,也為我國教育行業的發展明確了的新方向,即做好讓廣大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貫徹落實立德樹人工作的基本要求,培養專業素質過硬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高校在專業人才培養中融合思政教育內容,體現了高校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高校專業教育工作者及學校有關領導在新時代背景下開展思政教育工作,也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探尋一條全新的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多次在各類會議和公開場合中明確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深入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探索在高校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的路徑,體現新時代背景下中國高校教育改革的創新,全面推進我黨的治國理政的新思想、新思路、新戰略,對教材、課堂教學模式等內容進行優化改革,彰顯綜合素養課程與專業課程的人才培養導向,讓各專業學生在接受高校教育的過程中,實現專業知識理論技能與思想價值觀的共同進步[4]。依托這些舉措,有效地加強了我國高校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思政教育融入質量,讓大學生在掌握相關專業技能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了解新時代背景下的新方位、新坐標,依靠自身的努力奮斗,成為一名有理想、有能力、有擔當的新時代優秀的奮斗者。因此,思政教育與高校專業教育的融合,實際上也是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工作的客觀要求。
基于前文所提到的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專業人才培養中融合思政教育的重要意義,這不僅是黨中央和國家高層所表現出的國家意志,同時也是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高等院校專業教學中的客觀要求,因此,高等院校在專業人才培養中一定要對思政教育的相關內容進行滲透,所以,基于筆者個人經驗,新時代高校必須在專業教育過程中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5]。
高校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思政教育滲透的基礎是日常教學課程,融合《高等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也在日常教學課程。所以,試想,如果沒有進行有效的課程建設,思政教育就是無根之木,融合《高等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也是一句空話。所以,在高校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有效強化課程建設,是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礎,也是思政教育融入《高等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前提。各高校必須要進行深入貫徹落實。課程改革是高校專業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專業教育管理與質量評估中,需要把價值引領作為重要監測目標,重視從源頭、目標以及過程中彰顯出專業課程的“德育性”,同時在各類教學活動中進行落實。從實踐角度來講,高校在設計“課程建設”的相關文件時,需要考慮“知識傳播、能力強化、價值觀引領”等方面內容的建設,在線開放課程、重點課程以及特色課程中進行立項、評定、驗收,通過建立價值引領、思政教育內容或者德育教育指標促進思政教育。
在新時代背景下,如果不能發揮思政教育的思想引領功能,高校專業課程教育便會失去其意義,高校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有可能迷失方向,導致其在接受專業教育的過程中出現了知識理論學習、能力強化以及價值引導等之間相互割裂,甚至相背而行的現象。實際上,在現代高校教學工作中,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思想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性,這是教學工作中積累的寶貴經驗,但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有必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創新,學校需要通過對各專業教師的能力培訓,讓教師在專業課程開展過程中,改變自身只關注知識傳播和能力培養的格局,而思政教育融合進《高等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便是要消除這一負面影響,讓思政教育真正意義上在專業教育當中發揮引導作用,教師在專業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專業精神、職業精神、工匠精神等內容的融合,深度挖掘每一個專業的思政元素,有效地體現專業課程中所承擔的思政教育功能,推進專業課程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在長期經驗積累過程中,形成各專業思政教育開展的相關學術理論并進行總結,使今后各專業教學和思政教育形成協同理論。
高校教師是開展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是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首要責任人,老師需要扮演指導者、組織者、鼓勵者的角色對學生學習進行引導。另外,思政教育融合《高等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培養優秀的專業人才,必須依靠教師的主導作用去實施,所以,高校要通過建立一支具有“德育思想”與“德育能力”的師資隊伍,是保障高校專業課程開展過程中融合思政教育內容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思政教育融合進《高等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環節。
將思政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融合在課堂教育過程中,是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創新,也是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難點,對于高校專業教師和非思政課程教師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這些教師對什么是思政教育內容的滲透,怎樣進行思政教育滲透,都存在有很多疑問。這就需要高校在對這些老師進行培訓的過程中,讓教師了解上述內容,并掌握思政教育的融合技巧。讓教師能夠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依托高質量教材和自己身邊鮮活的事例,讓學生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也接收到了良好的思政教育。
除了上述內容以外,高校還需要通過自身的機制建設,讓專業課程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成為一種“規則”,其中高校黨委需要承擔其主體功能,主動成為高校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重要的責任主體,通過責任主體的帶頭引導,保障高校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的融合工作可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目前,我國思政教育的一種重要趨勢就是高校專業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相融合,因此,高校必須要從領導層面高度重視這一內容,依托各項改革工作的開展,以保障高校專業人才培養中思政教育的融合發展,進而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具有專業技能素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