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建紅 劉繼承 高琳琳 李文
近年來,隨著我國汽車行業的迅速發展,汽車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對汽車從業者的需求越來越大,技術要求也越來越高。汽車行業人才的培養模式,一種是傳統的師徒制模式,培養出來的人員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但由于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理論知識匱乏,分析問題能力欠缺,無法滿足目前汽車行業對于從業人員高素質的要求;另一種是大中專本科院校培養的畢業生,經過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但由于大部分院校重理論、輕實踐,人才培養模式及教學體系與社會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需求存在脫節現象[1]。因此,汽車工程行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傳統的本科人才培養,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實踐教學缺乏新意,大部分為理論知識的驗證,學生學習興趣乏味,缺乏主動性,這種傳統的人才培養方式很難滿足企業對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難以滿足互聯網時代對大學生獲取知識和提升能力多元化的需求[2]。當前行業院校人才培養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地方行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應適應社會需求、科技進步的發展,但學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周期性和滯后性與企業人才需求的動態性和不確定性之間存在不匹配的現象。與此同時,校企雙方缺乏合作機制和與激勵機制的長效性和穩定性,學校培養的人才往往滯后于對企業人才的需求,學校的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處于脫節狀態,學生畢業后存在就業難等問題。
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給高校帶來的負面影響導致高校實踐創新環節的薄弱,大部分研究型高校、應用型高校實踐教學環節比重偏低,實踐教學形式較為單一,以教師講解為主,開放實驗室少,綜合型、設計開發型實踐環節少,對社會需求和企業實踐培養的認知不足。
學校的教師選拔和評價標準不合理,大部分的高校教師在博士畢業后沒有經歷實踐環節,直接走上教師崗位,學歷高、理論基礎知識比較扎實,縱向課題研究能力較強,但缺少工程實踐能力,后續學校對教師工程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這就需要學校和行業企業建立一種能較好接納教師進入企業鍛煉工程能力的長效機制。
新工科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形成系統的專業課程體系,教材較為陳舊,更新速度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求;自主企業開放性不足,產品更新換代慢,開發能力不強,人才培養方面的知識更新很難以支撐行業人才需求。為此,必須進行課程體系改革,建立現代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及知識獲取方法[3]。
目前,許多企業注重于經濟效益,不具有戰略的眼光來儲備和培養人才,更不具備完善的制度體系。由于國家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鼓勵校企聯合培養人才,導致企業缺少參與人才培養的動力,大部分企業往往認為參與培養的人才未必會留在自己的企業。他們的需求還缺乏制度化、規范化,致使高校的實習實踐教育范疇、實習實踐教育內容與企業需求匹配度不高[4]。
常熟理工學院汽車工程行業學院以“注重學理、融入業界”的辦學理念,在校內夯實學生的理論知識,增加創新實踐環節的教學,同時兼顧區域汽車產業,將企業需求與校內教學有機結合,培養汽車工程應用復合型人才;汽車工程學院成立行業班,產教融合,校企聯合共建;人才培養目標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秉承“立本求真,日新致遠”校訓,立足于蘇南地區汽車行業發展需要,培養具有“行業情懷、國際視野、創新思維、工匠精神”的應用復合型人才與汽車行業精英。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人才培養模式。
汽車工程行業學院培養模式主要包括四部分內容:制定培養方案、建立汽車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組織行業班和國際班。成立校企專家指導委員會,共同討論制定培養方案。根據新工科建設與發展的內涵特征,結合專業認證準則,在教學內容上強化工程實踐的環節,將實踐教學與企業需求對接,制定行業班培養方案;在校內工程實踐中,完成課內基本實驗及實訓,在校外工程實踐教育基地,完成工程實踐師資的培養、實踐課程的開發、企業實踐教學項目的開發等;以行業職業技能認證為基礎,建立行業班課程體系;根據國際合作要求,建立國際合作班培養方案[5]。
汽車工程學院基于行業崗位需求的技術能力制定行業課程培養體系。該培養體系對應大學四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孕育階段,即在大一學年完成公共基礎課程的學習,為學生掌握科學技術、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加強企業文化、管理及制度等方面的學習,增強工程認知的能力;第二階段是孵化階段,即在大二學年開設大類課程,如機械類、電類及汽車類的課程,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在工程實踐方面,結合企業技能要求,注重工程分析能力的培養,能夠解決工程中單一部件設計的關鍵問題,掌握工程工具軟件的應用;第三階段是形成階段,在大三學年,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開設不同方向的課程群,如汽車零部件設計課程群、汽車電子技術課程群、汽車試驗與檢測課程群等,學生可以根據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群。在工程實踐方面,注重工程綜合能力的培養,模擬企業職場環境、崗位工作流程,將基本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環節相融合,增加學習的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四階段是運用階段,在大四學年,分為校內班和行業班。校內班開展項目化的教學、專業綜合實訓、畢業設計等工作,采用工程深化協同,注重學生素質的提升。行業班開設企業文化、通用知識、領導知識相關等課程,培養學生的通用技能、行業技能、核心勝任能力。
此外,在課程體系中設置創新實踐類課程,包括通識教育、課外研學及實踐教學等環節。例如,開設汽車技術講堂講座、基礎類學科競賽、設計創新類學科競賽、綜合類學科競賽等。同時,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學生品德、溝通能力的培養,培養具有社會責任、家國情懷、行業情懷、工匠精神的復合型人才。
學生前三年在校內完成基本理論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在大三下學期,由學校、企行業代表行業協會三方來確定行業班準入標準,大三下學期進行行業班雙選會。雙選會后,符合條件的部分同學進入行業班學習,其他同學繼續留校學習,留校的學生按照校內制定的課程體系進行學習。進入行業班的學生按照行業班教學體系進行學習,在企業中根據崗位要求,通過校企雙方溝通,確定學習結束后的考核方式。學生有兩周的時間適應企業培養模式,可以再次進行選擇,一旦確定,就不能退出行業班,否則拿不到相應學分。在大四上學期結束后,行業班再一次進行雙向選擇,一部分學生留在企業,繼續校企聯合指導做畢業設計,一部分學生返回學校做畢業設計。
建設汽車工程行業班師資平臺,要求新入職教師在第一年了解院內實驗室設置及實驗內容,青年教師參與到實驗室管理工作中,指導學生課程實驗及學科創新創業實驗,同時要求教師到企業研修至少半年。我們鼓勵青年教師出國研修,博士入職一年后進入企業博士后工作站,或者進行企業研修。根據行業崗位模塊,建設行業班師資教學能力培養體系,例如,學校成人教育可以免費為帶教師傅提升學歷、企業人力資源部門提供帶教師資實踐能力培養、參加校企橫向項目開發等。校企共同開發行業模塊化、項目化課程,使校企聯合培養達到最佳的銜接效果,實現校企聯合培養的無縫對接。
改革汽車工程行業班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學生發展為本,立足于蘇南地區汽車行業發展需求,采用校企合作,聯合制定培養目標、培養方案、課程大綱,構建行業班人才培養體系。通過深入的教學改革與實踐,以校企聯合培養和創新型師資建設為手段,以國際通用工程人才衡量標準作為考核評價體系,建立了汽車工程行業班運行模式與責任機制,培養具有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汽車工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