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開斌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大學畢業生正確的就業觀影響著國家未來方向的發展,面對逐年遞增的就業壓力,再加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如何制定高效的應對措施,減少疫情對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帶來的影響,民辦高校必須加強學生的思政教育,運用網絡等新載體、新途徑通過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用來指導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工作[1]。針對不同類型的畢業生進行有針對性的一對一就業輔導,提高就業質量和就業率,為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奠定基礎。
2017年,教育部黨組頒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文件中明確指出,高校要著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我們要明確定義“課程思政”,它的本質是一種課程的觀念,不是說增開一門課,也不是說增加幾項活動,而是將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中,并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及各方面做到有機結合,實現引領和帶動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民辦高校課程設置更加靈活多變,在就業指導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有利于分別從國家、社會、個人層面對照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實現更加充分和高質量的就業,并且實現學生的自我發展[2]。
從2020年開始的疫情,使我們國家經歷了一次大考,在國家的管理體系以及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方面,中國交出了一份幾近滿分的答卷。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防控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種考驗,我們的體制建設和應對措施,經受住了考驗,我們都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
針對畢業生,國家也采取了多項措施,如:高校研究生和專升本學生招生數量的大幅提升;擴大“三支一扶”的招生規模;對中小學和幼兒教師,采取了先上崗再考證的舉措;同時做好網絡招聘的宣傳和推廣,24365校園網絡招聘,全天全年無休,服務高校學生就業工作。這些系列政策的部署和實施,讓高校畢業生以及企業切身感受到了國家對畢業生的關心和關懷,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愛國情懷。
近年來,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較大,容易產生消極的情緒和心理?,F在大學學生主體是伴隨著網絡發展起來的原生代,他們生活在我國快速發展的時期,家庭大都是進入小康生活水平的狀態,沒吃過苦,個性張揚,思想不成熟,抗壓能力不足,沒有直面挫折的勇氣。
特別是在2020年,許多學生都有暫緩就業的想法。因此,有效的心理溝通對學生就業有著很大的作用,民辦高校更應把思政教育融入就業指導工作中來,以促進學生對自身更加全面、正確的認識,使學生正確把握就業方向,既不過分高估也不貶低自己。引導他們積極應對挫折,提高抗壓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順利實現就業。
民辦院校的學生,思維更加活絡,相對公辦院校的學生,學習習慣不是很好,在學習自律性方面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如此,進入大學之后,部分學生更是放飛自我,熱衷于個人興趣的發展,以至于把專業拋在了身后,很多大學生在校期間對學習不上心,在臨近畢業,找工作的時候,才意識到興趣和工作完全是兩個概念,由于專業技能的不足,又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想調整已為時已晚。所以,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進行的同時,要將思想教育貫穿始終,幫助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知己知彼,并讓他們提前作好規劃,這樣才能高效完成學業,順利就業[3]。
民辦高校思政教育和學生的就業指導一樣,是民辦院校教育的重要一環。然而,就民辦院校的課程設置來看,兩者是分離的。一年級設置的都是基礎課程,原理課以及毛澤東思想概論放在了二年級,三年級以公共課為主,四年級設置了就業指導課。盡管課程都有涉及,但是缺乏連貫性。所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生的就業工作中,從一年級就加強生涯規劃指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擇業觀念。
當下許多民辦高校的思政工作與就業指導工作契合度不高。大多數民辦高校在就業指導工作中更加關注的是學生的就業率、就業方向、面試技巧。就業指導課程中,教師也主要側重的是解決學生的這些困惑及問題,缺乏對學生就業心理和職業道德的教育。
由于現階段民辦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隊伍還是在低年級的公共課,對畢業班學生的價值觀和職業觀缺乏有效性指導。大學生在選擇就業方向時,薪資待遇是主要的考慮條件,事少、待遇好、離家近的工作,成為他們的首選,對辛苦和掙錢相對較少的工作,大都選擇了逃避。因此,民辦高校在就業指導課教師的配置上,不僅要選拔有就業指導經驗的教師,還要兼顧培養引導學生形成良好職業道德的教師;特別是現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針對一些就業心理有問題的同學,更需要專業對口的教師。
實踐是檢驗一切問題的真理。目前,就業指導課程還是采取傳統的理論課程為主。為此,應在授課過程中,穿插實踐內容,如講到簡歷制作的環節,可以結合校園招聘會,直接在招聘公司的檢驗下,看教育成效。讓公司的HR直接對學生的工作觀念和簡歷制作提出明確的指導和修改意見,以期學生正式畢業參加工作時,可以有正確的價值觀和扎實的專業基礎。
誠信的品質是做人處事的基礎,大學生一定要有遠大的抱負和使命感。大學生是我們社會發展的根基,他們只有在校認真踏實的學習和掌握知識,才能設計好自己的人生道路。比如四史學習,要讓學生對黨史、改革開放史入腦入心,才能知曉我們當下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唯有不忘初心,不忘來時路,才能激勵學生更加認真地學習。
教師要結合國家政策和就業形勢進行解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充分解讀當前的就業形勢和政策,讓學生的就業與國家的現行方針政策相結合。例如對大學生服務西部計劃、支農、支教、支醫和扶貧工作的解讀,大學生保家衛國的入伍政策的宣講,如果是去企業就業的話,需要基本的職業道德理念的教導,自主創業的同學,更要做好細致的引導工作,把相關政策做好詳細的解讀,引導他們結合自身情況,做到合理就業。
自古以來,愛國主義與親情都是密不可分的,大學生一直是國家建設的主力軍。在畢業生就業指導中,要突出培養大學生的家鄉情懷、愛國情懷,動員大學生參與基層建設。當前,疫情防控成為常態化,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應具有更強的社會責任感,要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識回饋和報答社會。民辦高校更需要利用思政課,鼓勵學生把愛國情懷轉化為實際的行動,培養大學生不怕艱險的精神,鼓勵學生力所能及地參與到疫情防控中來,參與到國家的基層建設上面來。
運用網絡等新載體、新途徑,通過分析疫情期間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新困難,加強高校就業工作統籌協調,充分利用微信、抖音、QQ群等網絡信息平臺,簡化工作流程和工作手段,對不同類型的畢業生實行一對一的就業援助和指導,提高就業指導針對性。
招生、專業知識的傳授、安排學生就業是民辦高校的三大命脈。思政工作是高校立德樹人的根基所在,我們必須把思政工作貫穿于各項工作中,才能保證培養出講誠信、有理想、有信念的新時代大學生。與此同時,大學生在哪里,我們的思政教育就要在哪里,要牢牢把控網絡的宣傳陣地,做好網絡的思想引領工作。疫情防控常態化時期,一些學生工作在網上開展的比率增加,所以我們教師也要與時俱進,掌握網絡語言和網絡陣地,用學生看得到、聽得懂的方式和語言來教育他們。就業工作和學生的思想引領工作相輔相成,我們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當前快速發展的學生,做好他們從學校學生向社會工作者轉換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