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玲
(東營科技職業學院 山東 廣饒 257335)
高職院校作為職業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專業職業技能人才的重任。通過課程思政的建設,能夠對學生的思想素養形成培育。而工匠精神,從本質上來說,也是屬于一種思想意識形態。所以,將工匠精神這一思想意識形態融入到課程思政建設當中,能夠對教育活動帶來積極的幫助。所以,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就需要對此形成重視,并通過合理手段,來落實相關的工作。
1.1 教育發展的同向性。課程思政建設,這是高職院校教育活動的一個全新方向,在專業課程教育中將思政教育融入進來,推動課程思政的建設發展。課程思政的建設,可以將專業課程教育和思政教育合為一體,這樣在培養學生專業素養的同時,讓學生形成與之相對的思想素養。而工匠精神培育,也是新時期高職教育的一個發展方向,要求在專業教育中滲透工匠精神,讓學生形成更高水平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從教育發展的角度來講,課程思政建設和工匠精神培育,保持同向性,也就是在朝著同一個方向發展。鑒于課程思政與工匠精神培育所呈現出的同向性發展,因此將二者融合起來,就是可行的。因為二者的方向目的是一致的,而且在屬性上接近,因此就具備了融合的基礎。
1.2 服務于高職育人。課程思政和工匠精神,從教育活動的開展來講,屬于非專業性的內容,也就是專業課程之外的內容。不過,課程思政的建設,以及工匠精神的教育融入,都能夠對教學活動起到服務的作用。通過課程思政建設,充實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思想內涵,在專業課程教育中對學生落實思政教育,促進學生的思想素養和政治素養的發展提升。而工匠精神,同樣具備服務教學的作用。工匠精神并不僅僅是在職業中體現出作用,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同樣可以產生積極的效應。學生形成工匠精神,養成精益求精的理念,那么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就能對自身的學習提出更高的要求,從而增強學習的效果。所以,從高職教育活動來講,課程思政與工匠精神都能起到服務高職育人的作用,二者形成了功能上的契合。
要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對學生的工匠精神展開培育,這需要確定合理的方法路徑。具體來說,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到課程思政建設中。
2.1 以工匠精神拓展課程思政建設內容。從課程思政建設的角度來講,主要內容是以馬克思原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十八大、十九大,習近平系列講話等作為核心內容。課程思政的內容,多屬于思想、政治層面的內容,往往并不包含工匠精神。因此,就可以立足工匠精神,將其作為一項專門的內容,融入到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容之中。通過內容上的契合,就可以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將工匠精神內化吸收。使其成為課程思政的一個部分,從而發揮出相應的教育效用。
2.2 創設合作研討的教學模式。針對專業教學的課程思政建設來講,每一門不同的專業課,都需要體現出思政元素。因此,對于工匠精神的融入,也需要立足每一門課程的教學開展,將工匠精神融入其中,通過合作研討的方式,讓學生對專業課程中包含的思政內容與工匠精神做出探討,這樣能夠增強學生的思政素養,以及對工匠精神的認知。比如針對某專業課的教學,可以從現實行業當中,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事物,將其引入課堂。先組織學生從專業的角度展開剖析,然后再從思政角度展開剖析,最后再從工匠精神的角度做出剖析。對于一個案例,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展開合作研討,這樣能夠挖掘出不同的內容,讓課程思政建設與工匠精神培育實現同步滲透。
2.3 組織多元化的教學活動。課程思政的建設,并不簡單是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還需要注重到相關教學活動的構建,要讓學生從具體的活動當中,取得收獲。比如,可以組織“非固定學習會”,可以將專業內的不同課程進行自由組合,以“興趣”或“志向”為紐帶,將學生聯系起來,形成非正式的學習團體。在這樣的學習團體中,就可以融入工匠精神,開設思政活動,對學生實現有效的教育。
2.4 依托新媒體加強思想宣傳。課程思政的建設工作,還需要關注當前新媒體的發展。從目前實際來講,新媒體已經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廣泛的普及,高職學生平日里對于新媒體的運用也非常廣泛。因此,就可以立足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等渠道,構建起專門的專業思政宣傳賬號,針對專業課程,展開專門的思政宣傳。與此同時,也可以將工匠精神納入進來,構建起專門的工匠精神宣傳主題,在思政宣傳的整體大框架之下,通過新媒體渠道,對學生實現工匠精神的宣傳。依靠新媒體渠道,就可以讓工匠精神融入到課程思政建設之中。
在當前教育改革新時期,課程思政建設成為了一個全新的教育目標,對于專業教育而言具備積極的意義。作為專業教師,在構建課程思政的同時,還需要將工匠精神融入進來,讓工匠精神和課程思政實現一體化建設,給專業教學注入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