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妹
(河南省項城市千佛閣中心校 河南 項城 466200)
小學階段是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塑造的黃金時期,教學實踐證明,主題式德育活動更符合小學生的學情和身心發展規律,基于此,小學主題活動方式是小學德育工作有效開展的主渠道,探討小學主題活動方式能充分發揮德育在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引領作用。
廣義的德育是采取有效手段促進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系統活動過程,包括思想品德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等方面,而狹義的德育則專指對受教育者道德方面的教育。[1]《中小學德育大綱》將小學德育定義為對小學生進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共產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德育主題活動”則是德育活動與交流是按特定“主題”意義的預設形式展開的。基于此,當前的小學德育主題活動是在落實教育部門“立德樹人”教育之根本任務的情況下,教育者根據小學生的客觀條件,結合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在邏輯性,遵循小學生的學情及身心發展的特點的需要,圍繞小學生思想品德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而設定的活動。小學德育主題活動本質上是教育者通過道德主題活動的方式將社會規范內化為小學生道德品質的德育教育模式,旨在通過活動的方式完成對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塑造。
2.1 德育主題活動缺乏階段性和系統性。縱觀當前小學德育主題活動,學校并沒有結合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進行全方位系統性的德育統籌規劃,致使德育工作者無論在對主題活動項目的安排,還是德育目標的設計均帶有較大的靈活性和隨意性,不能順應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此外,各年級之間的德育活動也缺乏協調聯動性,沒有遵從不同年級的兒童發展稟賦及其道德發展的規律,未能組成協調一致的教育和管理合力,削弱了德育主題活動的教育效能。
2.2 德育主題活動內容設計缺少科學合理性。首先,德育活動內容的設計單一化、形式化和模糊化。當前的小學德育管理工作主要圍繞著學科教學工作展開,缺少科學規范化的德育活動讀本,通常采用照搬網絡德育活動案例的方式進行。而網絡上的案例往往因沒有貼合小學生的生活實際而內容過于空乏,且超出了小學生具象化感知事物的范圍。其次,德育活動設計的目標導向不科學。德育工作者往往以追求活動熱鬧氛圍為目標導向展開主題式德育活動,致使德育活動的層次不鮮明,主題不突出,沒有為學生提供反思和思考的空間。最后,主題活動內容設計缺少科學的反饋機制。當前,德育活動反饋是以讓學生寫心得體會的方式進行,缺少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反思及評價環節,導致德育主題活動的有效性和持續性不強。
2.3 德育活動管理實施主體專業素養不高。當前,小學并未專設德育活動管理機制,盡管有時領導層面對德育活動主題進行了設定,但執行方面卻受著教師專業素養的制約。首先,學校領導層面缺乏專業的德育活動管理素養,在工作執行方面缺少整體規劃和統一領導。其次以班主任為主的德育管理者往往是非德育專業出身,德育專業知識不夠系統條理化,導致教師德育活動管理形式內容固定單一化,缺少科學的活動組織方法,也不能準確把握德育活動開展時的學生心理發展變化,更沒有針對活動開展及兒童心理發展特征相結合的活動評價技巧,很難使德育活動發揮實效。
3.1 對德育主題活動內容進行系統編排。學校應當完善專業化的德育活動管理機制,根據兒童的認知發展特征及學校教育的客觀環境,對德育主題活動的內容進行系統化的編排。[2]首先,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導向,立足學校特色,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學段學生的需要和個性發展開發德育活動校本教材,聘請專家指導,使教材內容的設計符合德育教學的邏輯和規律。其次,制定德育活動工作實施計劃及德育活動教學反饋機制,對德育活動的開展實施分級、分班管理,做到全員參與。并通過德育活動的教學評價,不斷對德育活動內容進行完善。
3.2 打造專業化的德育管理隊伍。首先,加強德育思想領導,增強領導層的德育活動管理理念,提升班主任在德育管理活動中的工作技能,培養各學科教師德育管理與學科教學相結合的能力。其次,增強師德師風及教師隊伍德育專業化建設,通過職后培訓等方式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最后,提升教師參與德育課程開發的能力。鼓勵教師多參與、討論德育活動的開展情況,為發揮德育課程的導向作用提供保障。
綜上,德育活動是小學德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活動的內容、方式和評價的設計是個系統化的工程,需要多方形成教育合力,強化德育管理意識,并根據不同學段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展開教學管理與評價,才能充分發揮德育主題活動的實效,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