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德
(廣東省豐順縣湯西西城小學 廣東 豐順 514331)
小學語文老師就要充分利用現代網絡信息中的資源庫,把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機結合,實現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通過優化信息技術平臺,運用教育新理念、新思想,促使小學語文課程更具有活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不斷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那么,我們將信息技術引入小學語文課堂,合理地應用到教學中,從實質上改變以前枯燥無味的語文學習,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我們一定要明確,我們把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更好的地服務于語文課堂的教學。但許多老師并沒有弄清楚這一目的,一節課的內容,就制作很多課件,導致課堂的容量很大。結果,一堂課里,多媒體過多地進行演示教學內容,課堂大部分時間都被課件占據了,課堂教學就像工廠里的流水線一樣,學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課件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的動畫上,整堂就讓信息技術占據著,學生就缺少了思想的空間。自然也就違背了信息技術應用到語文課堂的初衷。所以,我們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就是要明白信息技術的應用只是一種教學手段,一堂課究竟要不要使用信息技術,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教學組織的需求。要把信息技術真有效地應用到課堂教學,就要明確信息技術應用的目的了。畢竟信息技術只是輔助學習的一種途徑,只要根據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特征,加深對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方式的研究,就能使信息技術這種教學工具發揮其巨大的作用,產生相應的效果。使教學效果事半
信息技術涵蓋的教學資源比較豐富,語文老師就要充分發揮其優勢,結合課本上的具體內容,巧妙地創設教學情境,讓同學們在身臨其境般的情境中進入學習,從而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因為興趣是獲取知識的源泉和催化劑,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有主動探求未知的欲望,就能促進對知識的渴求。正如托爾斯泰所說的:“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習興趣。”當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欲后就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就會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使老師教得更加輕松,學生學得更加有趣,提高了老師和學生互動的質量。這樣,教與學的活動就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優化了課堂教與學的結構,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由于信息技術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的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通過圖片展示,化難為易,使學生茅塞頓開。
例如,我在教學《故宮博物院》這一課時,學生很難理解課文中故宮建筑群規模宏大壯麗,建筑精美,布局統一的特點。我就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故宮的示意圖,學生就在腦海中形成了對故宮博物院的整體印象,為進一步理解課文打下了基礎。當介紹“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臺基上。臺基有三層,每層的邊緣都用漢白玉欄桿圍繞著,欄桿上面刻著龍鳳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個圓雕鰲頭,鰲頭嘴里都有一個小圓洞,是臺基的排水管道”這段話時,同步展示其畫面,“龍鳳流云”、“圓雕鰲頭”這些難懂的詞語就迎刃而解。還有,在介紹太和殿的內部結構時,金漆雕龍寶座、雕龍屏、蟠龍金柱、藻井、雕金蟠龍等這些難懂的名稱,通過多媒體依次出示其相應的畫面,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樣,這些難以理解的事物,學生很輕松就掌握了,此時此刻的學生猶如身臨其境般體會到“故宮博物院”的輝煌。感受到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懷。這樣,在信息技術的應用下,一堂本來枯燥難懂的課文,學生學得很輕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借助信息技術開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可以引起小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于是,很多老師將信息技術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一味尋求信息技術教學的形象性,卻忽視了教材的作用。因此,在教學時,過多使用信息技術,忽視了語文傳統課堂中朗讀以及書寫等,導致小學生脫離了課本,對課本上的內容模糊不清。這樣的教學方式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造成學生興趣轉移,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會對信息技術產生審美疲勞,降低了教學效果,這樣,信息技術的優點就得不到體現。因此,只有把握好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量”,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才能融為一體,才能真正實現信息技術的價值。課堂教學價值自然也就得到有效的體現,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獲得有效地提升。
總之,我們要明白信息技術應用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是課堂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只是輔助課堂教學,是一種手段。所以,要做到能夠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有機地結合語文文本特點和語文課堂教學的特征,把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入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才能優化教學,才能圓滿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才能實現信息技術為語文課堂教學服務,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