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磊
(吉林省松原市寧江區第六小學 吉林 松原 138000)
要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效果,需要培養先進的學習理念,不斷研究和探索,敢于創新,結合實際情況,將教材和課外活動相結合,讓學生把所獲得的知識有機地融入到學生的實踐中。教師應從不同角度出發,因材施教,結合學生年齡和認知水平的特點,以實踐活動和新課程理念為導向,選擇合適的時間地點開展一系列的活動在正確的時。我們希望學生可以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的內容。特定教育方法的實施可以讓教育質量全面提高,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人才需求不再局限于文化知識,還要求全方面的能力發展。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具有代表性的素質教育課程,這是一門新課程,許多教師由于缺乏這方面的教育經驗而面臨許多挑戰。教師要學會開發學生的潛力,教師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彌補教學經驗的缺乏,促進學生對課程的理解,通過圖像和文字等多樣化的方式,有效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1]。
2.1 基于合作學習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去的道德和法治課程中,教學方法是使用黑板和粉筆“滿堂灌”教學。這種教學方式阻礙了學生學習道德和法治的興趣。小學道德和法治可以將協作學習應用于課堂學習,以活躍課堂并教育學生,讓小學生可以有效地學習道德和法治,學會有效地辨別和糾正思想道德素質。此外,在課堂教育活動中,道德與法治必須與合作學習相互配合。除了上述之外,還可以在小學生中培養團隊精神。例如,在《團團圓圓過中秋》這門課中,鼓勵學生了解中秋節的傳說和習俗。此前,把班上的學生根據不同的特點,如學習能力或個性等,劃分到不同的小組中,再提出以下問題來引導小組學習,例如:問題1:你對中秋節了解多少?問題2:你知道關于中秋節的傳說和習俗嗎?這些問題,可以讓同學們很快在組內開始自己探究和學習。在這種學習方法中,大部分學生參與了所提出的問題,可以增加他們道德和法治課程的積極性和參與度[2]。
2.2 轉變教學理念,讓學生有效學習。教會學生比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當學生掌握學習技能后,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教師需要轉變教育觀念,讓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提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清楚地意識到為學生提供理論基礎以提高整體素質的重要性,并讓學生準確且有效地學習。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中,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打破孩子在學習中被動的局面。小學的道德和法律課程總體上是復雜的,但如果學生理解并參與,他們可以理解他們學習的知識并取得更好的收獲。學生遇到問題,就需要他們自主研究,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才能更加開闊學生的思路,更加了解自己,從以往的學習定式中走出來。
2.3 貼近實際生活,實施生活化教學。在現實生活中,引入生活化元素對于學生在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中具有重要意義。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教師提供的教科書需要與學生產生共鳴,讓學習內容貼近生活,讓學生更加專注于學習,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當老師描述與“友誼”相關的材料時,老師可能會提示學生:“你最好的朋友是誰?你們發生過矛盾嗎?與朋友發生矛盾時你是怎么做的?”允許學生自由地表達他們的想法,在這種狀態下,學生可以與自己的現實生活相結合,反思自己的行為,促進學生人際關系的建立[3]。
2.4 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現代教育理念強調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明確學生的立場,并幫助學生監督他們的學習,只有這樣,你才能給學生提供更好的情感體驗,培養對生活的正確理解,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教師首先要轉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和教學思維,創造新的師生形式,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相應地轉換角色。第二,通過多種方式了解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動態,營造舒適愉快的課堂。當學生興趣低時,教師應調查原因,更好地了解和回應學生的表現,鼓勵他們,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在新的形勢下,道德與法治制教師必須重新發現新的學習模式,不斷轉變教育觀念,尋找更有效的教學方法,應采取有效措施,優化課程整體學習環境,提高整體教育質量,多方面鼓勵學生成長。在這種形式下,教師必須根據教育內容、學習環境和教育目標,樹立新的教育理念。研究影響學生的各種教學因素,做好課程準備和設計,這樣就可以提高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教學水平和質量[4]。
總的來說,在小學階段,老師根據學生的特點開展有效的教育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師應踐行以學生為主體、貼近現實、以團隊合作為基礎的道德和法治教育方針,讓學生通過有效教學來理解學習,使學生得到更多的收獲和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