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磊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武漢 430064)
“雙創”教育體現了現代教育技術最新的發展動態,教學的內容要體現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教育技術學的學科特點,要從多個角度介紹當前教育技術研究的熱點問題,如信息技術和課程教學整合,網絡資源建設管理與遠程教學策略等。“雙創”教育力圖使學習者熟悉和掌握日漸豐富的新媒體、新技術,更加適應信息時代多媒體、網絡化的市場環境和學習環境,培養學生適應信息社會的基本素養和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踐最早起源于20 世紀40 年代的美國。1947 年,哈佛商學院于開設了《新企業的管理》課程,這是目前可追溯到的最早開設與創新創業相關的課程。之后,世界經濟與社會結構的變革中出現了大批優秀的企業家,有經濟學家在這場靜悄悄的大變革中預測到了“創業革命”。為了滿足市場需求,歐盟及其成員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針對職業院校在校生的創業教育政策,極大促進了職業院校創業教育的發展。
目前,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相對比較完善,配套的理論研究也比較豐富。發達國家的創新創業教育在理論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方面較為成熟,創新創業課程的課程標準、課程規劃都比較完善,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也相對雄厚,構建了多元化的由專任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不同社會背景的教師組成的師資隊伍。不僅如此,為扶持大學生創業,歐美發達國家均有各自的信貸計劃和高等教育創新基金,重點資助高校師生的創業活動。多年的發展經驗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讓國外的創業教育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創業教育知識結構體系和順應國情的考核體系。但是,這些也都只是停留在“創業”這一層面。
創新創業教育在我國高校推行已久,在國家的政策推動下,眾多職業院校都開設了創新創業教育相關課程,部分職業院校還創辦了“雙創”學院。但是,創新創業教育的效果并不顯著,大多數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效果無從考究,存在不可衡量性,無法對其產生的效果進行量化考核。學生的“雙創”能力也沒有科學的衡量標準,學生的創業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巨大反差。職業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并沒有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2015 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需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通俗地說,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智慧和創業素質及創新品質,以便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環境中能從事具有競爭力的創新創業活動,為終身可持續發展和實現自我超越奠定堅實基礎。
絕大部分院校都將創新創業教育簡單地理解為創業教育,忽視了創新的獨立性,創新的概念被簡單地植入了創業教育。然而,創新創業教育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創業教育,創業是“雙創”教育中的一部分,或者說是創新的一種形式,創業的核心和重點是創新,由創新引發創業、由創新引發提高崗位工作或者企業管理的效率。眾多的職業院校由于對“雙創”概念理解不清晰,將職業院校的“雙創”教育目標與行業對企業家和實業家的培養混為一談,從而忽略了人才“創新”層面的培養。“職業性”和創業傾向過于明顯的培養目標直接導致創新創業教育的局限性。
目前,很多院校只是籠統地強調要“創新”“創業”,沒有形成一個明確而清晰的教育教學目標,只是簡單地通過舉辦創新創業大賽、講座、科技論壇以及開設少量的“雙創”課程來推動“雙創”教育,內容大多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和思維拓展為主,缺乏明確的目標和完善的創新創業環境,以及完整而系統的考核指標體系,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難以明辨學生的就業觀和創業能力。
由于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壓力較大,高校畢業生人數連續3年超過800 萬,與此同時,較大的經濟增長壓力需要高等教育體系的高層次創業對經濟結構的調整產生部分支撐作用。于是,2014 年9 月融入了“創新”層面的“雙創”概念被提出,且熱度持續高漲,尤其是高校“雙創”教育備受關注。但是,從“雙創”概念提出到現在,我國并沒有形成系統完整的“雙創”理念。
由于職業教育的特殊性,特別是其對人才實踐技能方面的關注,立足職業院校“雙創”教育的研究課題不在少數。對“雙創”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我國現階段“雙創”教育現狀進行分析,尋找“雙創”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進一步推進“雙創”教育實施舉措,如何讓“雙創”與現有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更好地融合等。比如,分析目前職業院校創新創業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從課程建設標準、課程資源開發、課程實施等方面提出了建設思路,或從宏觀上去探討應用型大學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體系的構建,如何更好地使課內外、校內外以及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實現有機融合,同時借助各種各樣的創新實踐活動來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創業能力。另外,也有立足國際視角的研究課題,基于對麻省理工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研究,如創新創業教育學位和課程、組織和管理、教育競賽和獎項、學生創新創業俱樂部、全球化創新創業教育等方面。但是,這些研究也只是停留在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目標定位、知識結構、課程體系構建等內容的初級探索,對創新創業課程考核指標體系少有研究。
“雙創”教育的研究應基于本地市場,選擇本地的典型案例,結合專業課程和本地獨特的地域文化,培養“雙創”人才,創新教育和市場雙壁結合的新形式,創造市場發展的新動能,切實服務地方經濟。長期以來,我國多省市一直履行地方院校應突出辦學特色、優化專業結構、切實服務于當地經濟發展需要的政策,各地省領導多次深入學院調研,推進高校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效對接,強調地方政府和地方院校應注重研究用人市場需求,突出培養應用型和實用型人才,職業教育結構應與地方產業發展相適應,多為本地和全省產業發展培養所需應的高技能人才。要發揮科教大省優勢,增強教育“服務力”和“黏合度”,推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多項舉措;完善產學研對接平臺建設,鼓勵企業在高校設立獎學金、建設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推動職業教育創新發展。
創新創業教育與職業院校專業教育是遞進提升的關系,有廣博而精深的專業知識為基礎,才能繼而談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創新創業的理念、能力和時代要求又倒逼專業知識的增容和更新。具體研究應著眼于“雙創”課程考核指標體系的構建,通過這種考核指標體系能夠比較清晰地反映“雙創”教育的質量和學生的創業能力,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提前做好職業規劃,助推大學生理性就業、理性創業。
創新創業課程作為一門綜合性的應用科學,課程構建的總體目標是增強學生對創新創業流程、要素、操作原理、應用技巧的了解以及相關工作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應培養學生調查研究的能力、對熱點發展趨勢的預測能力、團隊協作和流程管理的能力。另外,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實踐以及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創新創業課程屬于專業拓展提升課程,它的前導課程設計和安排應該放在學生的第一至第四學期,經過這一階段的學習,學生有了大量的知識積累和一定的校內實訓經驗后,才能有能力嘗試創新創業。在“雙創”教育仍未大力推廣之前,創新創業教育仍游離于實際項目外,基本以案例教學為主、虛擬項目為輔,對其前導課程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在專業課程融入“雙創”教育之后,課程逐漸重構,從工作過程和工作任務出發,對接真實的項目開發過程,基于工作過程構建知識結構,而創新創業課程本身也能由此煥發出自身的特性。學校應繼續夯實這樣的課程知識架構,以激發學生更大的創新創業能量。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創新創業課程的考核直接沿用普通的學生考試,基本沒有對整個過程有動態的、可持續的考核,普遍存在考核不合理的情況,比如,考核浮于操作技能層面,疏于對學習過程的分析,過于看重大賽,成果量化偏重項目數量等。同時,以前的課程評價標準僅僅局限于“平時考勤+期末考查”的簡單模式,無法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評價真實的“雙創”水平,無法激勵學生認真對待課程、發揮潛能。對此,應根據行業特點、地域經濟特點,設置動態的考核形式。
綜上所述,職業院校“雙創”教育的健康發展需要根據本區域的經濟發展、專業特色,依托具體的“雙創”課程進行相應的教學理念、課程標準、課程考核指標改革并進行反復的實踐驗證,才能探索出一條科學的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