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坤坤 徐州市瀟湘路學校
隨著我國教育教學的發展,體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因為每一位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學習能力、身體素質都是不同的,如果采用無差別的教學方法,會嚴重阻礙學生的個性化發展[1]。分層教學是新型的教學方法,在教育教學中有著廣泛應用。在初中體育課堂籃球教學中應用分層教學法,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充分發揮其主體性,促進學生的發展[2]。因此,作為初中體育教師應該提高分層教學法應用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的發展。
目前,很多學校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依然是以“教師講解、學生練習”的灌輸式教學方式為主。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沒有體現出來。在灌輸式教學中,教師一味地講,學生一味地聽,使得教師和學生之間缺少溝通和交流,并且采用“一刀切”的課堂教學形式,導致教師不能完全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不能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阻礙學生個性化發展。
初一、初二、初三年級的學生的身體素質不一樣,體育基礎不一樣,對體育的感興趣程度不一樣。同樣的一堂課、一個動作,高年級學生能夠學會,而低年級和中年級的學生不一定能學會。而在同一個班級中,學生的學習情況呈現出巨大的差異性,有的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極高,并且還能快速掌握各種技巧,同時還有部分學生對于籃球運動基本上是一無所知,對于具體的規則更是沒有一點了解[3]。因此,初中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低、中、高年級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對同一班級內的學生進行分組分層教學。
當前大部分初中體育教師可以獨立地研究數學教材,也能根據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教學,但是很多教師還不能完全掌握學生的具體學生情況,不能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無法深入開展個性化教學。另外,在初中體育課堂教學中,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師過多地講解數學基礎知識和動作技巧,對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不夠重視,對學生的學習需求不夠重視,嚴重限制了學生個性化發展。
積極、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能夠讓學生的心情放松,迎合了學生的天性,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氣氛中學習,學生的學習效率更加高效,也有利于師生互動,有利于提高體育教學的有效性。然而,現實情況是初中體育課堂的教學氣氛比較嚴肅,尤其是理論課堂,久而久之,學生逐漸失去了對體育的興趣。
學生對于籃球的興趣、籃球的學習能力是不相同的。應用分層教學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適合自己層次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活動,可以避免不同實力的學生從同一個起跑線上出發,資源配置不得當。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更深入地去學習;學習能力差的學生也能打下堅實的基礎,增強成就感。
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是學生。分層教學可以讓所有的學生都能按照自身所處的水平獲得學習內容,或者自己主動去選擇學習內容,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學生的興趣得以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也得以增強。此外,分層教學富有針對性,在不同的學習能力下匹配對應的動作技巧,使得學生更有成就感,也能讓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到籃球學習中,產生相得益彰的效果。
初中體育課堂籃球教學中的分層教學可以讓處于同一層次的學生找到同伴,產生“歸屬感”,也可以讓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相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所有的學生都可以輕松、愉快地交流,使班級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提升學生的籃球水平。
1.以學生為本原則
不管教學目的如何,初中體育課堂籃球分層教學需遵循以人為本原則,科學合理地劃分學生層次。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是學生,在進行分層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自身對籃球的興趣強弱、對籃球技巧的掌握程度來進行分層,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此外,分層是隱性的,不能讓學生知道,否則會挫傷他們的自尊心。
2.“因材施教”原則
根據學生呈現的學習差異,初中體育教師應該分別應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規劃不同的課程內容來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訴求,做到“因材施教”。
3.動態管理原則
學生所處的學習層次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依據自己的學習能力不斷發生變化。當上升到另一個層次,此時,就不能再按照原來層次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教師要對學生實施分層教學的動態管理,保證分層教學的合理實施。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初中體育教師應該細心留意學生的學習狀態,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A層次的學生是籃球水平比較差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重點應該側重于籃球的基本動作的教授,相對容易。B層次的學生是籃球水平中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的設置應該難度適中,比A組難一些,比C組容易一些。C組的學生是籃球水平高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大教學內容的難度,開拓他們的思維,促進他們進步。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在教學目標設計上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初中籃球教學目標的設計關系著初中體育教學的質量和目的。因此,教師應該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目標,在全面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之上,認真研讀數學教材,結合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進行教學目標的分層設計,尋找適合不同層次的教學方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獲得各自層次所需要的知識,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因此,需要設計不同的學習目標,讓分層教學活動更具方向性[4]。
在進行“三步上籃”教學目標設計時,初中體育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將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分別設計三種不同的教學目標。第一個教學目標是:掌握“三步上籃”動作要領;第二個教學目標是:學會“三步上籃”;第三個教學目標是:在實戰中“三步上籃”。第一個教學目標側重于掌握技巧,第二個教學目標運用技巧,第三個教學目標側重于在實戰中運用技巧。這三個教學目標分別對應著A、B、C三個層次,難度依次增大。初中體育教師通過針對不同層次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進行了分組分層教學,充分尊重了學生在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課堂是學生學習籃球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體育素質最重要的教學階段。學生對籃球的學習情況是不一樣的,而在現實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初中體育教師大多采用統一的要求,讓學生“齊步走”,使得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設置側重于中間層次的學生,而對于水平較高層次的學生和水平較低層次的學生則無從顧及,導致水平高的學生“吃不飽”,水平差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鑒于此,初中體育教師應該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
比如在學習“籃球的規則”動作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將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分別代表學生學習水平低、中、高三個層次,然后對這三個層次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要求。對于A層次學生,教師要求學生根據教材中的要求掌握籃球的規則;對于B層次的學生,教師讓他們觀看比賽,充當裁判;對于C層次的學生,教師讓學生在實戰比賽中當裁判。在這個過程中,C層次的學生通過體驗實戰,將籃球的規則運用到實戰中;B層次的學生通過觀看比賽,運用籃球的規則知識;A層次的學生可以掌握所學知識,獲得自身的進步。
在初中體育籃球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之后,教師應該對各個層次的學生的實際表現進行不同要求的評價[5]。教學評價的標準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模式,每個層次要有對應的評價標準,教師要根據每個層次制定的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中肯的評價,并根據分組分層教學中呈現出來的薄弱點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當學生長期進行自主學習,自主練習之后,其學習能力會大幅度提高,并產生一種持續的動力。同時,分層教學要遵循開放性、公平性、蔽性的原則,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不同層次的教學評價中,引導學生進行不同層次之間的交流,各自取長補短,實現共同進步。
在初中體育籃球教學中應用分層教學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初中體育教師應該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對學生進行分組,在教學目標設計、課堂教學、課后評價等教學環節應用分層教學,促進學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