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經濟學系
貿易可以使每個人的狀況都變得更好。在這句話里,需要注意原理中的幾個關鍵詞,第一“貿易”;第二“每個人”,“都”;第三,“變得更好”。下面就將通過對這幾個名詞的解釋來說明本原則的具體含義。
第一,貿易。貿易,是指買賣和交易行為,通常指以貨幣為媒介的一切交換活動或行為。在這些貿易行為之中,不僅包括商業所從事的商品交換活動,還包括商品生產者或他人所組織的商品買賣活動;同時包括一國內的貿易和世界范圍內國與國間的貿易。在貿易進行中,各個市場主體以及生產要素之間是相互依存的。專業化和貿易的意義不是在于絕對優勢,而是在于比較優勢??梢哉f,當一個生產者生產商品時產生了相對優勢,而這種相對優勢使他在市場商品交換中處于主動地位,這種相對主動的地位極大促進了生產領域的專業化。而當每個市場主體專注于生產自己有比較優勢的物品時,經濟總量相應增加,經濟總量蛋糕變大使每個市場經濟主體分得的蛋糕更多。
第二,每個人?!懊總€人”涉及到了市場主體。市場主體主要涉及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以及市場規則的制定者——政府。其中,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身份在不同的經濟活動中兩者的身份可以相互轉化(比如當商品生產者需要到市場上購買生產商品所需的原材料時)。
第三,變得更好。變得更好就是有益。對于市場,“變得更好”可以指市場(包括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市場競爭規則的不斷規范、市場調節更加有效等等。對于市場主體來說,貿易的不斷發展有利于經濟總量的增加,從而使公民收入增加和國家經濟增長同步。細化到各個市場主體,對于企業,貿易作為資本要素、技術要素傳播擴散的一種手段,促進了企業間技術要素的交流和進步,從而通過帶動技術的革新實現生產率的提高,從而實現社會生產率的提高;同時,在貿易過程中,企業不斷改進生產技術,從而減少總成本的投入,實現生產利潤的不斷增加。對于一般消費者來說,貿易的不斷發展勢必會帶動消費市場中需求的不斷增加,由于供給受需求影響,企業生產規模擴大。在這個過程中,給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了勞動者的收入;同時,生產規模的擴大、生產商品的種類的增加,也為消費者消費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從而提高了消費者額的生活質量。而對于政府來說,經濟總量的不斷增加會增加稅收總量,從而為政府進行公共建設提供更多資金支持。
接下來將進一步探討貿易是如何使各個市場主體之間得到良性發展的。在貿易活動之中,貿易的雙方是消費者和生產者兩大陣營。首先,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目的是獲得利潤。由于整個消費者群體的消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是保持不變的(在整個消費者群體之中,由于需求彈性,即價格、政策等等引起的消費需求的變化可以忽略不計),無窮的商品生產者為了滿足有限的消費需求以賣出產品獲得利益,這些商品生產者之間就出現了競爭關系。這時,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就處于競爭市場之中。商品生產者通過考慮總收益、平均收益和邊際收益,得到了利潤最大化與競爭企業的供給曲線——只有在生產過程中的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按照此時的產量生產,企業才能獲得最大化利潤。在這其中,為了盡可能減少邊際成本,生產者會通過技術革新等方式提高自身的生產效率,最大限度利用生產要素,生產出物美價廉的商品。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消費選擇更加多樣;同時,由于生產決定消費,消費者在消費選擇不斷增加的情況之下,消費需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由于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在競爭市場中,商品生產者會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擴大生產規模。這使得一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不斷繁榮發展,使政府稅收收入的不斷增加,為政府進行公共事業建設等支出提供了物質基礎,社會的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完善。
假設一種情況——壟斷。如果說競爭企業只能被動接受價格,那么壟斷企業則在價格的決定上占據主動。壟斷雖然有利于壟斷者獲得利益,但從壟斷者自主決定價格等行為來看,壟斷缺乏效率。壟斷者類似于一個私人收稅者,但與政府不同的是,政府得到的是稅收收入,而壟斷者得到的是壟斷利潤。從長遠來看,壟斷者生產的產量小與社會有效率的產量,而壟斷者的銷售量低于正常貿易情況下社會的最優水平。在壟斷市場情況下,企業由于處于壟斷之中,不參與與其他企業的競爭,失去了企業自身技術革新和生產效率提高的激勵動力;對于消費者來說,壟斷市場造成的價格競爭機制缺失會使商品價格高于競爭市場條件下的商品價格,無形中提高了消費者的生活成本;而在社會損失方面,壟斷的社會損失既包括壟斷企業為了維護其壟斷地位而產生的成本,又包括由更少產量引起的無謂損失;對于政府而言,壟斷使政府的稅收收入減少,從而使政府進行正?;顒拥慕涃M減少。綜上,在壟斷情況下,對于各個市場主體都是沒有好處的。因此,貿易對于市場主體的好處更加顯而易見。
有兩個國家,假設為甲國和乙國。甲乙兩國中各有一家廠商,生產的產品同時供給兩個國家(兩個廠商生產的商品不完全相同)。在貿易和生產過程中,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這種貿易可以帶動兩國的就業。在貿易進行的過程之中,甲乙兩國都要考慮產品的產量、需求、在自己國家以及對方國家的商品價格以及市場銷售數量。假設在這個案例中,甲乙兩國都存在一個國家機構(暫且稱之為就業委員會),就業委員會可以決定本國的最低工資,同時,在這兩個國家之中勞動者的收入差距很小(也就是說兩國的勞動者工資幾乎是由就業委員會決定的)。同時,兩國也存在著失業保障制度,這筆錢也可以視作當消費者離開原來崗位后從事其他工作所獲得的收入。假設勞動者在失業或離開原來工作崗位后從事新工作所獲得的收入小于從事之前工作收入,那么勞動者可以選擇不從事新工作,而領取失業保障度日。在甲乙兩國中,本國的工資水平由就業委員會先行決定,最優產量由廠商后決定(在這里,廠商的目標是最大化利潤)。
假設在第一階段時,兩國的關稅都非常高,以至于兩國廠商的額產品都是自產自銷,沒有國際貿易,那么這個時候兩國的就業量、工資水平、廠商利潤和就業委員會收益分別是怎樣的呢?
首先,由于國家間關稅很高,這時兩個國家之間存在著貿易壁壘。貿易壁壘造成了兩國廠商生產的商品在本國國內自給自足交換、消費的狀況。這時,由于國際市場貿易的不可行,兩國國內市場的商品價格會自行調整,因此平衡了國內供給和需求,這就是沒有貿易時的均衡狀況。接著,在這種情況之下,廠商所獲的整個社會總需求僅僅局限在一國公民的消費需求(設為Q)。顯然,一國公民的消費需求是大大小于國際貿易狀況下的公民需求的(因為這時商品的購買受眾群體涉及到至少兩個國家的公民,人數大大增加)。需求影響供給,由供給——需求曲線可知,這時的商品供給量S是與Q正相關的。在社會勞動生產率不變的情況下,企業會根據商品的生產量來決定雇傭勞動者的數量。所以這時的就業量和Q也成正相關。勞動者的工資水平取決于廠商的利潤;就業委員會的收益在這里約等于現實生活中的稅收(在商業中的個人增值稅),也是對于廠商生產中的增值部分所征收的稅,這里的增值部分是指商品銷售價格與商品總成本的差,大體上說與企業利潤是相等的。所以可知,勞動者的工資水平與就業委員會的稅收都是與廠商利潤呈正相關的。
若兩國進行自由貿易,則國際貿易出現了。這就涉及到了世界價格和比較優勢。世界價格是指一種物品在世界市場上通行的價格。通過比較世界價格和國內價格,甲乙兩國在世界貿易中的比較優勢。作為世界貿易的參與者,當國際貿易成為可能時,國內價格與世界價格的水平將會相等。在國際貿易之中,獲得比較優勢的商品生產者狀況變好了,貿易可以增加整個國家的經濟活力。這時出口國的“得”在于,從貿易的贏家和輸家來說,贏家的收益大于輸家的損失,貿易增加了本國的經濟福利;對于進口國,國內消費該物品的人狀況變好,同時貿易也使進口國的經濟福利增加。
假設貿易行為不存在,那么貿易雙方就成為了寡頭(在本案例中為雙頭)。此時,當只有寡頭企業選擇利潤最大化的產量時,它們生產的產量大于壟斷但小于競爭的產量。寡頭價格比壟斷價格低,但比競爭價格高。從而,貿易的進行可以使貿易參與者處于一個公平競爭的狀態之中。在競爭過程中也許企業在經濟利益上有得有失,但從總體上來看,貿易有助于各個生產者自身勞動生產技術的提高,以不斷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在競爭貿易進行的過程中,世界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經濟福利也不斷增加。
觀之當代中國經濟,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應該積極參與世界貿易,形成以科技進步為核心的競爭優勢。中國作為世界貿易的參與者,不該在經濟浪頭之下因某些國家惡意的抹黑和制裁而止步不前。應迎浪潮而上,這樣才能在提升本國生產商品的豐富度和競爭力,促進本國經濟的穩定與發展,使十四億中國人民解決就業問題,早日全面實現小康社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