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佩文
遼寧省民辦高校與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其硬件設施和軟件條件普遍落后于普通高等院校,主要體現在師資力量和教學基礎設施上,其一般都是自籌經費辦學,運營資金有限,進而嚴格控制教師的數量,導致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且工作量大,對教學質量有著不良的影響[1]。而新媒體在民辦高校人才培育中的應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以上問題,其能夠豐富教學資源,改進教學模式和手段,并提高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信息交互效率,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對遼寧省民辦高校人才培育質量的提升有著促進作用。
信息化教學在民辦高校教學中已經得到普遍應用,其融合圖片、文字、視頻、動畫、聲音等多種元素,徹底改變傳統的程序化教學方法,使課堂變得更加輕松活躍,新媒體平臺則是融合現代的主流媒介,技術也更加地先進,功能強大,具有在高校人才培育中應用的可行性。而且現階段的大學生,接觸網絡的時間較早,一般可熟練操作計算機和智能手機,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多,眼界更寬,其對新媒體教學的適應性更好,尤其體現在教學互動上,教師和學生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實時互動、實時交流,學習效率將得到明顯提升。
高校的公共課通常是一個教師面對上百名學生,因此在課堂中教師不可能關注到每個學生,也不可能與每個學生進行互動,教師對課堂整體的掌控程度不高,且公共課教學課時有限,使得教師教學節奏較快,學生課堂自主學習時間較少,再加上民辦高校大部分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較弱,課下很少主動學習,影響到公共課的教學效果[2]。教師要利用新媒體平臺,將公共課由課堂延伸至課堂外,將錄制的教學視頻或是制作的教學課件上傳至新媒體平臺,學生只需使用智能手機就可進行課后的鞏固學習,針對不理解的地方,可觀看教學視頻進行再次學習,進而提升自身的學習效果。
1.拓寬信息傳播渠道
新媒體為信息傳播提供諸多的平臺,例如,人們常用的快手、抖音、微信、微博、QQ等都屬于新媒體范疇,并且都可用于教學之中,也可用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信息交互。學生使用這些新媒體平臺,可以收集學習資料和信息,對課堂知識進行鞏固和學習,拓寬學生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并彌補課堂教學上的不足,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知和理解。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對于部分理論和理念的學習和理解的難度較大,可通過人民網或者是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官方平臺去搜尋信息,以全面深入學習思政教育內容。
2.增加人才培育的內容
傳統的課堂教學主要以教材為主,教師根據依據教材的內容進行教學活動、教學內容、問題的設計,使得整個課堂教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學內容過于單一和枯燥;而新媒體中擁有大量的教學素材、文件、資料,教師可通過運用新媒體查閱相關資料以豐富教學內容,且思政教師可依據教學的需求搜尋最新期刊,檢索相關的時政要聞,關心國家政策和方針的變化,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為思政教學做好充足準備。
3.保證人才培育的實效性
目前,智能手機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應用較為普及,教師可以借助移動通信網絡、通過新媒體平臺與學生實時進行溝通和交流,掌握學生的思想和心理變化,將人才培育從課堂擴展至學生的課余時間。還可以利用新媒體的開放性特點,將思政的教學內容、教學課件、文件、資料等上傳至新媒體平臺,這樣讓學生一旦使用智能手機就可以進行學習,學生還可以將自身的建議或是學習成果在平臺上分享,為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供依據,進而提高人才培育的質量和效率[3]。另外,新媒體平臺基于互聯網運行,學生利用新媒體平臺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可隨時隨地進行學習。
1.弱化教師教學主導地位
將新媒體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學生學習的方向會發生一定的變化,以往學生主要依靠教師傳授來學習和了解理論知識,而在新媒體背景下,新媒體成為其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學習的自主性逐漸增強,加之教師在教學中大量地運用新媒體的教學手段,使得自身教學主導地位逐漸弱化,促使學生成為課堂主體,教師作為輔助和指導者,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積極主動學習,教師督促學生改變自身學習方法上的不足,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思政教育方式方法發生轉變
學生使用新媒體進行思政知識的學習,不再過度依賴思政教師,思政教師也從教學主導地位轉換為輔助教學的位置。新媒體在思政教學中的應用對教師的影響較大,思政教學的方式、方法、內容等需進行適當的調整和改變,以符合現階段高校人才培育的要求。
民辦高校要想在人才培育中良好地應用新媒體,首先要建立正確的應用觀念,在高校教師和學生群體中進行積極的宣傳,使教師和學生對新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有個深入了解,為新媒體的實際應用創造良好基礎條件。還需對新媒體在教學中進行重新定位,明確其輔助人才培育的地位,但不可完全取代教師的位置,以適度、準確、靈活應用為原則,確保新媒體優勢充分發揮。學生是人才培育的對象,要從學生的個性特征出發,為其提供個性化的培育內容,以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將思政教育貫徹于學生的校園生活,延伸思政教育的廣度和深度,使學生在進行專業課程學習的同時,完成思想道德的良好建設,成為新時期的優秀大學生。
1.以人才培育內容為核心
遼寧省民辦高校可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打造自身的新媒體平臺,建立校園網站,將時政要聞、思想政治經典理論、當前形勢等建立各自的學習專欄,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和平臺。例如,時政要聞專欄,為學生提供國家最新政策、時事政治、黨中央重大戰略部署等內容,以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把握當今的發展形勢。或者是進行守法教育,從學生生活中發生的真實事件入手,例如,校園出現偷盜和發生矛盾沖突等問題,使學生認識到遵紀守法的重要性,并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構建信息交互平臺
為高校教師和學生打造信息交互平臺,將專業課教師、輔導員、思政教師、政工人員、行政人員等集中在一個交互平臺,相互之間加為好友后可進行溝通和交流。專業課教師可在平臺發布與教學相關的內容,輔導員通過平臺可了解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實際狀況,學生借助平臺可尋求教師和高校其他人員的幫助,以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在信息交互平臺中,也可積極邀請教授和專家學者的加入,為學生提供學習上的建議,解答學生的疑惑。高校的黨建工作,也可借助平臺進行黨建工作,打造集“微黨建+微黨課+微講堂+微論壇”于一體的信息交互平臺,使高校的黨員、干部、預備黨員等通過該平臺進行實時互動和學習。
基于上述分析,新媒體具有融入教學的可行性:第一,在思政教學中,教師可使用新媒體設計教學內容,以活躍課堂教學的氛圍。在進行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講解中,可播放與之相關的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什么是社會主義價值觀。在專業課教學中,可使用互動模式,激起學生參與教學的興趣;第二,使用在線教育平臺,例如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等,對傳統教學進行改革,并將制作的教學視頻上傳至新媒體平臺,作為學生課后學習的參考;第三,分享教學資源,教師可將自身收集的文件資料、制作的教學視頻,通過微信群或者是QQ群分享給學生,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學習,進一步鞏固課堂的教學成果;第四,在實踐活動中,錄制學生實踐活動中重要的環節以及拍攝照片,活動后制作成小視頻并上傳至短視頻平臺,引導學生對視頻的內容進行討論,或者是采取直播的形式,對實踐活動進行全過程直播,吸引未參加活動學生的參與和關注,擴大實踐活動的影響范圍。
在新媒體環境下,對高校人才培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媒體平臺在專業課程和思政教學中的應用,需要教師具備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的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可熟練使用操作各種新媒體平臺,以及具備較好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可以從網絡中收集教學資料和文件,并使用相關軟件制作教學課件,或者是使用手機錄制教學短視頻,以適應新媒體環境下民辦高校人才培育方式方法上發生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