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芳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城郊街北星小學 廣東 廣州 510900)
陳先云指出:“語言理解與運用,是處于語文核心素養整體結構的基礎層面。”包括現在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有一個共識——“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在語文教學中,大家都把聚焦點放在“言語形式”上,尤其是關注文章“怎樣寫”、“為什么這樣寫”。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我們更著重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的言語形式,學以致用,在閱讀教學中轉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
1.1 挖掘文本體裁,捕捉言語智慧。文體一般是指獨立成篇的文章體裁,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文體展現的是一個文本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特點,不同文體的文章都有其獨特性。在現在的小學人教版實驗教材從一到六年級就安排了近20種不同體載的課文。在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文本自身的體裁特點和學生具體的學情,挖掘最具價值的教學內容,根據文本的特點有針對和有目的性地開展閱讀教學,讓學生理解不同文體的文本特點以及內在的邏輯性,更好地獲得閱讀與習作的方法。
如在《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第三學段的閱讀要求中就明確表示:“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場景、人物、細節……”、“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等。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文本體裁,教給學生閱讀該類體裁的閱讀方法。
由此可見,教師要充分挖掘文本的主體價值,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語言進行思維,并將思維的結果用語言表達出來。我們教學生閱讀文本,就要教會他們立足文本,更要善于捕捉文本里所蘊藏著的言語智慧。
1.2 緊扣關鍵文眼,感悟知識的靈性。眾所周知,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與最終目標就是要讓學生具有熟練使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緊扣文本里的關鍵字、詞、句,在閱讀、探究、傾聽、表達、交流、分享等各個環節中進行學生思維的訓練,習得語言。尤其是重點關注那些顯而易見的能體現文章情感的詞句,也就是能統領全文的“文眼”,它們富有表現力、能幫助學生理解文本主題或文章脈絡層次的重點詞句。這些“文眼”既是作者著力刻畫和描摹的焦點,又是結構的銜接點、主題的中心點,更是情感升華的聚焦點。它就像人內心深處的一扇窗,透過它可窺視文章的脈絡與主題,映照出整個作品的精氣神。教學中,教師如果能緊扣“文眼”展開教學,便能“窺一斑可知全豹”,從而引領學生進行豐富、靈動、扎實而又有效的言語訓練,讓學生在訓練中體驗,在訓練中感悟,在訓練中創造,在訓練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3 關注文本表達,實驗言語轉換。我們知道,語文閱讀教學既要感悟文本所要表現的思想感情,又要準確地理解語言文字的表達的意思,掌握字里行間所蘊含的內在規律,從而領悟作者在言語表達上的技巧與藝術,獲得語言規律,形成豐富的語言經驗,最終“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文本具體的語用特點,分析語言內部的表達形式,引導學生學習相應的語用知識,如方法、規律或規則等。例如在教學中我們如果關注了文本里的排比、反復的表達方式,并且引導孩子賞析這些表達方式,這樣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
1.4 把握文本結構,學習行文思路。這里說的“文章結構”其實是指作者對文本材料的組織與安排,是支撐文章的一個整體的框架,它是作者寫作思維特征的一個外顯形式。作者在文章中的表情達意、敘事說理上都要通過行文中的建構、層次(或寫作順序)和段落這些外顯形式表達出來。我們知道,一個文本其實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它代表的是一個相對完整而又獨立的意思或意義。其在謀篇布局上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傳遞的是作者在表情達意上的目的。因此,在細讀文本時,我們一定要注意把握文本的篇章結構,實現對文本的全面認識與學習其行文思路。尤其是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結構的特點,認真剖析文本內在的組織結構,才能品味出作者行文的匠心獨運與精妙構思。
在閱讀過教學過程中,我們只有引導學生認真品讀文本,把握好其篇章結構,能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與文章脈絡,才能更好地品味出文章字里行間、布局謀篇和表情達意的精妙。
在閱讀教學中拓展與鏈接課文相關的課外資料,幫助學生學習課文是我們常用的一種教學策略。只有我們善于開啟文本閱讀的切入視角,站在語用的角度,充分挖掘和拓展文本的有利因素,最大能效地放大其教學價值與功能,為語用訓練增效。背景資料一般包括與文本相關的、與文本中的人物、故事情節或內容有相關聯系的內容,而在課文中沒有出示或完全呈現的材料。好比說文章里所發生的一些社會或歷史背景、作者當時寫作時的生活狀況等因素,我們都要引導學生去關注,去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鏈接文章的寫作背景資料,幫助學生了解背景故事,才能更好地掌握語用知識。同時,閱讀這些文學作品,我們還要引導學生考慮時代的言語表達的特征,還有作者的個性創作的魅力,這樣都有利于學生了解和把握文本的時代背景,有助于他們深入發現和認識作品的言語美,習得言語建構方法,更好更深入地進行閱讀,為“語用”訓練增效。
總而言之,關注言語形式的閱讀教學已經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常見的方式。因此,作為一名新時代下的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以可行的方式、方法引領學生經歷閱讀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加強語言理解與運用,發展學生的閱讀素養,最大化地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