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瑜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大石小學 廣東 廣州 511430)
隨著信息技術手段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使用,成為了小學語文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工具,將原本枯燥的文字描述以生動、立體、直觀的圖片、視頻形式為學生呈現,為學生創設富含德育思想的教學情境,從而使學生在寓教于樂的語文教學中既加深了語文知識理解,同時也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使學生在信息技術手段的輔助下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和行為習慣。
2.1 將德育知識內容融入課堂多媒體教學中。0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的課文都是經典的文學作品,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對處于初級學習階段的小學生而言,有些內容僅憑蒼白的文字描述難以輕松完成理解和內化,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同時也給學生留下了枯燥乏味的印象,不利于德育知識的滲透。現在老師可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開展多媒體教學,將靜態學習轉變為動態的知識探究,將課文中的德育、美育內容生動直觀的呈現給學生,調動起學生的思想和情感,從而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文章中的思想和內涵,得到思想的熏陶。多媒體教學的應用使小學語文德育教育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同時也促使在課堂教學中實現了情感的升華,強化了學生的德育學習體驗。[1]以《狼牙山五壯士》這課為例,文章中想象的描寫了五壯士痛殲敵寇、壯烈犧牲的英雄事跡,但是由于小學生成長于和平年代,對于文章中描寫的內容難以擁有思想和情感的共鳴。因此在講解這課內容時老師可以將課文內容以戰爭視頻的形式為學生進行講解引導學生在觀察的同時去體會,使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深刻感知五壯士的偉大,從而獲得思想的熏陶,體會到今天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獲得品德素養的提高。
2.2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小學階段由于年齡偏小,生活經驗少,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都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因此在小學語文德育教育過程中,老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實際學情和年齡特點來開展課堂教學設計。老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生動性、靈活性、交互性的特點來為學生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自覺走進生動的情境中喚醒情感意識,調動起探究興趣,進而積極主動的跟隨老師的引導炸開知識的深入探究,同時將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從感性認知升華到理性分析,從而真切的體會到文章作者通過文字要表達出的深刻內涵。以《開國大典》這課為例,老師結合課文內容為學生選取了《開國大典》的電影片段來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生動、直觀的視聽體驗使學生如臨其境,真切的感知到當時的盛況,使學生對新中國的誕生產生激動和自豪的情感,激發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培養了學生愛國主義情懷。
2.3 利用信息技術特點豐富德育課堂內容。在小學語文德育教育過程中,老師要立足教材的同時結合教學內容進行知識拓展,將更加多元化的德育教育資源融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拉近德育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距離,使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去理解和體會,從而強化了德育知識的感染力,使學生在豐富的德育知識中獲得了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提高,促進了小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比如六年級學習《只有一個地球》這課時,老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現代生活中關于生態環境的保護,生存資源的珍貴等內容為學生進行生動展示,引導學生在學習本篇課文時認識到環境保護與人類發展之間的密切關系,從而形成愛護環境、珍惜資源、勤儉節約等優良習慣,使學生在語文知識學習過程中道德品質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2.4 在課后作業中滲透網絡德育教育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后作業也是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不僅能夠使學生通過課后練習完成基礎語文知識的鞏固,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能力,同時也能夠深化學生對德育知識內容的理解,促進學生內化吸收。老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布置網絡德育作業,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結合老師布置的議題來進行網絡資料搜集,并整理出個人見解,學生在組內可以共享網絡資源,并且在組內進行交流討論,使學生在課后小組合作中對德育知識內容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比如《落花生》這課后,老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搜集生活中關于不求虛名、無私奉獻的事跡,并挑選出自己感觸最深的事跡進行分享和討論,使學生在網絡德育教育資源中深化無私奉獻的德育內容,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小學語文教學作為小學生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需要充分發揮學科優勢,立足教材的同時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學生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對課文中蘊含的思想和內涵擁有深刻的理解,從而促進了學生知識積累與道德素養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