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瑩
(陜西省西安市浐灞第十七小學 陜西 西安 710000)
由于小學語文從教者深受我國應試教育所影響,仍將提升學生成績作為教學主要目標,殊不知這樣的教育理念卻忽略最為重要的學生能力培養。在新課改的今天要求我們以人為本打造高效語文課堂,那我們需要轉變以往的教學理念,改變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觀念,將課堂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讓他們成為課堂的小教師。
以往課堂教學中學生多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做事,缺乏自身的觀點,這也使教師的觀點就是學生的觀點,毫無自主性可言,這樣的教學氛圍中很難使學生學習到豐富多彩的知識,即使教師浪費再多的時間與精力,也僅僅是將生硬刻板模式化的知識材料傳遞給學生。而學生只是依靠死記硬背的形式接受教師的傳遞,課堂提問也是程序化進行,師生之間缺乏良好的溝通交流,不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下更加注重學生感受情感,體會學習語文的魅力所在,完善自身人格。[1]記得有一次我在教學四年級語文課文《幸福是什么》的時候,在課堂上我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同學們,你們覺得幸福是什么?由于學生剛學完這篇課文,有的會根究文中內容來回答,幸福就是當醫生治療好自己的病人之后而感到幸福,幸福就是用自己的勞動創造價值用工作換取快樂。教師:那你們對幸福有什么看法嗎?幸福很簡單,也可以是在烈日下口干舌燥的時候喝上一口清水。在以往傳統語文課堂中,教師往往會根據教材要求學生分析故事情節,從中獲取主題思想和意義。但是在以人為本的教學與理念下教師讓學生大膽的發表自身觀點,表面來看是偏離了教材內容,其實不然,這是在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表自身真情實感,完善了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實際體驗。如果教師僅僅將文中價值觀和世界觀強行加給學生,那學生在這樣的傳統課堂中也就失去了表現自我個性的機會,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下的引導作用大過對知識的死記硬背,學生只有做到真正掌握和理解擁有自己的獨特的見解,這才能稱之為高效課堂,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前驅動力,更是最好的教師,只有學生對某一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參與進其中,那我們在教學中不妨將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作為教學的重點。在實際教學中通過精彩的課前導入做到先聲奪人的效果,通過這樣的導入吸引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促使學生積極參與進語文學習活動之中,為打造高效課堂奠定堅實基礎。課前導入方式多種多樣,多媒體運用可謂是課前導入的一種有效手段。譬如,在教學《冀中的地道戰》這篇文章的時候,在課前初始階段,我通過多媒體的形式為學生播放了抗日戰爭時期的故事,通過這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熱情,在視頻故事的渲染下有助于學生充分了解和把握所學文章的背景,從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
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還小,由于受到思維的限制,他們在進行課文探究的過程中很難深入理解和掌握文中內容,在實際教學中為了可以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文中內容和抓住文章內涵,完全可以根據教材內容以問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促使學生在問題的不斷引導下積極學習和思考,以此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構建高效語文課堂。[2]譬如,在學習《蝙蝠和雷達》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在課前初始階段向學生展示了蝙蝠的圖片,然后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同學們,我們都知道雷達是我們所發表的一種探測儀器,而蝙蝠是一種動物,而這篇文章的題目卻將他們放在了一起,那他們之間會有什么聯系嗎?那接下來我們就走進課文中來看看他們之間會有什么關系吧。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當學完這篇文章之后,教師可以繼續提問,蝙蝠在晚上的時候是怎么來飛行的呢?那在漆黑的夜晚又是怎么來探路呢?飛機為什么裝上雷達之后就可以安全飛行了呢?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一定會深入分析文中內容,在文中找答案的過程中也會深刻的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以此,構建高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
在以往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多數以教師來教為主,這也使很多問題的答案是教師自己的體驗結論,并非學生的親身體驗,在表面來看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學到了很多知識,但其實語文能力依然處于較低的水平,鑒于此,我們要在以人為本的視野下,開展廣泛的探索與實踐,以此構建高效小學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