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芳
(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實驗中學 湖北 南漳 441500)
誦讀經典在如今的語文教學中應用得越來越普遍,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不斷增強自己的誦讀能力,掌握一定的誦讀技巧,增強對經典的理解和感悟,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無論哪一種優秀的文化都具有其流傳至今,永恒不朽的經典著作,這些經典是文化的源頭,激勵無數世人不斷奮進,具有歷久彌新的價值。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誦讀經典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誦讀經典可以優化學生人格,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所謂經典就是那些包含許多偉大人生哲理、處世之道,可以對讀者起到重要影響的優秀著作,學生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可以從中學到關于孝順父母、尊師重道、文明禮貌的內容,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教養,豐富自身的內涵。
2.1 營造經典情境,增強情感體驗。每一篇經典文學都具有特定的時代背景和主題,教師在進行誦讀教學時可以根據經典的內容營造相關的情景,提升學生的誦讀興趣,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進行輔助教學,運用圖片、視頻、動畫等等形式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通過創設與經典有關的情境等等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與作者置身于同樣的場景當中可以幫助學生體驗作者在經典中表達出的感受,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1]。
以部編版教材八年級上冊《使至塞上》為例,這首經典古詩創造于開元二十五年,王維奉旨出使邊塞,慰問士兵,在途中創作了此時,最終留下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樣的千古名句。在進行誦讀教學時,教師可以首先為學生播放相關的圖片、視頻將邊疆一望無際、豪邁壯闊的場面體現出來,讓學生仿佛和詩人王維一樣置身于祖國塞漠風光當中,感受作者對國家強盛的驕傲之感和向上的精神。為后續的誦讀奠定感情基調。
2.2 小組探究經典,增強學生理解。由于時代背景和寫作方式存在一定的差距,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困難,學生不能充分了解經典的實際意思,存在一知半解的情況,影響學生的誦讀[2]。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充分討論經典的實際意思和思想內涵,增強學生對經典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對誦讀時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語音語調進行交流,提升學生誦讀的能力。
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為例,這篇文章中主要運用論證說理、品味對比和排比等修辭手法從“天時”“地利”“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幾個方面介紹了國家安定的影響因素,強調要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心態對待生活。在教學時為了增強學生對這篇古文經典的理解,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學生在小組內部對文中的古今異義、文章大意、結構脈絡以及中心思想進行探索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將自己的理解表述出來,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提升學生對這篇文章的深入理解。
2.3 保障誦讀時間,多種形式并行。對經典的誦讀不能僅僅局限于語文課內,還可以適當地運用課外時間開展多種形式的誦讀活動,保障學生的誦讀時間。初中語文的教學任務較重,時間有限,僅僅在課內進行經典的誦讀滿足不了誦讀的需求,只有多加練習學生的誦讀能力才可以得到提升和增強[3]。為了保障學生的誦讀時間,教師就應該合理安排誦讀的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誦讀練習,化整為零。教師可以通過教師示范,學生跟讀、小組協作分角色誦讀、誦讀比賽等等形式開展誦讀練習,通過多形式的誦讀活動有效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讓學生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誦讀能力。
以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為例,教師在進行誦讀教學時可以通過學生分段合作誦讀的方式進行,每個小組被分配幾個段落,然后小組內部再進一步地進行劃分。劃分完畢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自己需要誦讀的段落進行練習,根據自己段落的內容選擇恰當的誦讀語調,增強自己的誦讀感染力。大家都在一起進行誦讀可以非常明顯地感受出哪些同學誦讀得好,哪些同學誦讀得有待提升,而初中學生好勝心強,這樣學生們就會在自己練習階段互相進行探討和交流,掌握一定的誦讀技巧,在最終的誦讀展示時可以取得不錯的成果。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經典誦讀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對經典的理解和積累,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重視起對經典的誦讀,創新誦讀活動的形式,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激發學生的誦讀熱情,提升學生的誦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