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鐵峰
(江蘇省無錫市東北塘中學 江蘇 無錫 214000)
讀寫結合教學的關鍵是處理讀與寫的關系,由讀仿寫,以讀促寫,讀寫真正實現融合。以往,我們的課堂講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簡單地一分為二,如何將讀與寫實現融合,才真正的突出讀寫結合教學的真正價值。
一切學習都是從模仿起步。比如學習書法,需要有對臨,背臨和意臨這樣一個臨摹過程,如果不臨摹名貼,那就不可能學好書法。寫作也是如此。朱熹說:“古人作文寫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學之既久,自然純熟。”王勃模仿庾信的“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寫出了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韓愈模仿孟子,成為“唐宋八大家”;歐陽修又模仿韓愈,成為一代宗師。
常言道:“天下文章一半抄。”對于這個“抄”字應這樣理解,直接抄襲別人的文章,那是剽竊;如果模仿他人的寫作方法,巧妙地化用和創新,那就是高超的仿寫。
仿寫是根據一篇文章的立意、選材、結構、語言、表現手法等,有目的地進行模仿的一種寫作方法。它是初中作文教學不可或缺的一種訓練過程。由讀仿寫主要從詩歌創作訓練和片段模仿訓練兩種形式。
課例一(詩歌寫作訓練)
譬如我在教授蘇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單元誦讀欣賞《少年歌》時,并沒有帶學生過多的分析文本,只是對文本作一個簡單的了解,而把大部分時間放在了模仿詩歌前兩個詩節后,讓學生大膽嘗試詩歌寫作。因為前兩個詩節分別永恒詩的語言表現了少年的活潑和清純,這兩個詩節是并列的關系,我就借題發揮,讓學生模仿著創作“秋”。
我要求學生抓住符合秋天特征的幾個景物:如秋風、秋葉、秋果等,組合三個并列的詩節,二十多分鐘后,學生的小詩初見端倪。讓我有了意外的驚喜。
【教學目標及重點】:
通過朗讀指導《少年歌》,模仿第一、二詩節寫一首小詩《秋之歌》
【方法指導】
先指導學生選擇符合秋天特征的幾個景物,用并列的詩節對這個景物進行寫作
【學生活動】
學生當堂創作(如時間允許,可進行當堂修改,二次創作)
課例二(片段寫作訓練)
結合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沈從文《端午日》中有一個典型的場面描寫片段龍舟競渡,指導學生對第二段趕鴨子進行場面描寫。學習場面描寫中的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和虛實相結合的手法。
【教學目標及重點】:
(1)指導學生分析龍舟競渡場面描寫技巧(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和虛實相結合的手法)
(2)運用上述兩種手法仿寫趕鴨子場面描寫以突出激烈之效果。
【方法指導】
正面描寫可抓住鴨子的動作、兵士的外貌、動作進行描寫,同時由眼前的實景如何展開聯想與想象到虛景。
【學生活動】
(1)學生當堂模仿寫作
(2)朗讀并修改
課文龍舟競渡場面描寫片段:
每只船可坐12個到18個槳手,一個帶頭的,一個鼓手,一個鑼手。槳手每人持一支短槳,隨了鼓聲緩促為節拍,把船向前劃去。帶頭的坐在船頭上,頭上纏裹著紅布包頭,手上拿兩支小令旗,左右揮動,指揮船只的進退。擂鼓打鑼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劃動便即刻嘭嘭鐺鐺把鑼鼓很單純的敲打起來,為劃槳水手調理下槳節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聲,故每當兩船競賽到激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梁紅玉老鸛河水戰時擂鼓的種種情形。
下面是學生片段仿寫優秀例文:
兵士把30只綠頭長頸大雄鴨放進河里,鴨子立馬四散開,兵士們脫掉外衣,縱身一躍跳進河里,奮力地追趕鴨子。其中一個兵士盯準了一只鴨子,不停地追趕,眼看快要追到時,鴨子像后腦勺長了眼睛似的,撲梭撲梭翅膀又游遠了;有一個兵士趁鴨子不注意,從水里高高躍起,猛撲上去,牢牢抓住了一只大雄鴨,緊接著用手高高舉起。兩岸圍觀的群眾此時也大聲呼喊,加油聲、喝彩聲、鼓聲、掌聲不斷響起。此時,看到此景,我想起了動畫片中貓捉老鼠的情景。
讀與寫的關系,應該說是一個思辨的過程。閱讀和寫作是一個互動式的過程。閱讀是基礎,是吸收;寫作是實踐,是運用。“勞于讀書,逸于作文”即闡明了閱讀和寫作的密切關系。葉圣陶先生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之。”這句話點明了讀寫是語文教學永恒的主題,是語文教學的皈。
作為初中學生,閱讀應該由課內跳出來,抓住課外閱讀。最近幾年,在我校大力推進課外閱讀。老師推薦學生讀書書目,讓學生自由選擇,擴展學生的課外閱讀量,讓學生喜歡閱讀,使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從而推動閱讀成為一種真正的“悅讀”,甚至師生共讀,然后交流閱讀心得,共寫讀后感,讓閱讀促使學生有寫的欲望,寫的沖動,真正實現了以讀促寫。
課例三
今年我向學生推薦閱讀了一部美國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寫的《追風箏的人》,我與學生共同閱讀,然后寫了閱讀后的感想,并在課堂與學生進行交流,將閱讀進行到底。下面就是學生和我寫的讀后感。
讀后感一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
(學生例文)
其實從翻開這本書開始,我就一直覺得故事中隱藏著讓人透不過氣的難過。整篇小說都是以樣子紅壓抑的感覺寫的。作者并沒有用華麗的語言過多修飾,而用細膩、樸實的話語勾勒出人性的本質與救贖。
它講述了主人公——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仆人兒子哈桑之間的故事。阿米爾是懂得父親,更加偏愛于哈桑,然而阿米爾想獲得爸爸的關心,為了自己的私心,他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跟隨父親逃亡美國。然而成年后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了久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后一點心力,卻發現哈桑其實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此時此刻,他的心情是糾結的,是憤怒的,也是不解的。但最后還是釋然了,也更覺得對不起哈桑,因此,一場救贖展開了。
阿米爾和哈桑親密的友誼是貫穿全文的脈絡,這兩個男孩所放的風箏,也同時象征了他們之間關系的脆弱,在往日生活消逝之際,也備受考驗,然而結局是美好的,就像重新回到了阿米爾和哈桑童年時一起追趕風箏,在夕陽的余暉下,在歡笑聲下,仿佛有回到來了從前,美好的結局也是美好的開始。
(教師點評指導:讀后感可以從內容、結構、主題入手,談自己的閱讀感受,如果能借助理論性的話語支撐自己的思想,文章就更有深度了。而理論性的話語則更需要廣泛的閱讀了。)
讀后感二 人性的救贖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
(教師例文)
一個故事,一次人性的自我救贖,更是一次自我的挑戰。
美國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仆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仆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與侮辱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阿米爾因為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后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后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為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于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著中年的阿米爾……
一場救贖再次開始。故事的最后,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說起風箏——那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才會不知覺的笑起來……書的后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于又向他敞開了。
故事是凄苦的,因為阿米爾的自私,傷害了忠誠的哈桑,傷害了一段純真的友誼。但故事的結局是美好的,在多年后,阿米爾選擇勇敢面對自己的人性丑陋的一面,敢于懺悔,最終實現的人性的自我救贖,自我完善。自己的心靈徹底從愧疚的陰影中走了出來,這對阿米爾來說是幸福的。
人性是所有一切社會規則和法規的根本。人性本有善惡之分。美國小說家納·霍桑說過:“人的本性中決無行善或作惡的所謂堅定不移的決心,除非在斷頭臺上。”人人都有可能因一念之差而做出讓自己心靈譴責的丑惡行為,阿米爾因為自己的思念,栽贓哈桑,逼走哈桑,從此,心靈被黑暗籠罩著,開啟了他漫長而沒有光亮的生活。
然而,阿米爾在經歷了這段長期的心靈折磨后,勇敢地跨出救贖人性的一步,重回家鄉,找尋兒時的朋友,找尋兒時的“風箏”,找尋兒時的罪行,用行動去懺悔,最終完成人性的自我救贖。
“當時我是什么樣的人,我就寫成什么樣的人:當時我是卑鄙齷齪的,就寫我的卑鄙齷齪;當時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寫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萬能的上帝啊!我的內心完全暴露出來了,和你親自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那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種種墮落而嘆息,讓他們為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這是盧梭《懺悔錄》中說的一段話。
一個人能面對自己人性的弱點,并去承認和挽救自己的過錯,這是需要勇氣的。盧梭面對自己的一生,敢于說出上述一段話,正視自己的缺點乃至罪惡,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自我的挑戰。
有一種行為叫贖罪,有一種勇氣叫懺悔。自私、懺悔、贖罪……
完善自我,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語文是一種生活,一種豐富多彩的生活。語文生活是美麗的,因閱讀與寫作而變得美麗。由讀仿寫,以讀促寫,讀寫結合這種語文教學的方式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語文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閱讀與寫作就是語文的真諦。閱讀與寫作的結合猶如語文插上了一雙翅膀,語文生活有了他們的結合,才能翱翔于廣闊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