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洋
(江蘇省常州市龍城小學 江蘇 常州 213000)
伴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動,“有效性”已經成為課程教學開展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話題。而要想實現有效教學的構建,有效提問的實施則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只有提問有質量,有效益,才能夠優化整個課程教學的氛圍,讓學生在投入的過程當中更加主動。所以,在當前課程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教師就應該多舉并施,讓有效提問在數學課程教學實踐當中得到真正的落實。
在小學階段數學課程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提問往往是非常常見并且行之有效的一種教學手段[1]。通過有效提問的設置能夠帶動學生在學習興趣方面的增強,讓學生積極運轉思維,在知識獲取當中更加主動和積極。所謂的有效提問就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當中結合教材內容和特點,緊密結合目標,提出各種啟發性、引導性比較強的問題,讓學生在學習中始終處在思考狀態的一種教學手段。
2.1 優化師生互動。最近幾年來,伴隨著課程教學改革的推動,以往應試教育模式逐漸暴露出各種各樣的問題[2]。在傳統課程教學開展中,教師將大部分的目光都放置在知識的引導和講解上,在課程教學開展中一味包辦,完全按照自身思路和意愿,對數學概念、規律、定理進行灌輸。導致學生在知識探索的過程當中始終處在被動地位,要想達到理想的課程教育效果是非常難的。而在現階段,通過有效提問就能夠在無形當中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也能夠通過啟發式提問讓學生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密切和有效,讓師生之間在課程教學當中的情感交流和語言交流不斷增強,達到理想中最佳的教育效果。
2.2 打造課程氛圍。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師生間的互動是非常缺乏的[3]。所以,課程氛圍較為枯燥和單一,學生在知識獲取的過程當中容易出現走神,消極心理,經常開小差,要想達到理想中的教學效果非常難。現階段,通過有效提問的手段實施,能夠更加注重學生在知識獲取當中的體驗感,可以通過提問的巧妙設置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深化情感,獲取到情感體驗,讓整個課堂氛圍變得更加活躍和積極。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在趣味性較強的環境中不斷的獲取知識,讓學生始終展現積極性和興趣,帶給學生更多交流和溝通的機會,讓學生能夠對知識點生成更為深刻的表象。
2.3 提高教學效果。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有效提問的設置也能夠在無形當中讓教學變得更加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在現階段數學教學開展中,只有結合學生的學情對教學進行開展,才能夠讓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得到不斷的提高。而通過有效提問,教師能夠及時的獲取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此基礎上對癥下藥,及時引導,讓教學在開展的過程當中滿足學生的諸多需求,提高學生對于教師的關注度,也能夠讓教學更加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針對性。使得教學內容和進度在推動的過程當中得到靈活的調整,帶動教學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3.1 加強情景創設,實現有效提問。人們常常說,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在課程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要想讓提問變得更加有效,教師首先就應該對學生的興趣進行引導,讓學生在有效提問的帶領下能夠在教學當中展現出積極性和主動性,讓理想的課程教學效果得到達成。所以,在課程開始時,教師首先就可以對情景化教學積極地進行運用,將情景和問題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能夠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例如,在對“單位換算”等相關知識進行講解時,學生在記憶分米、厘米和米的換算關系時非常容易混淆。所以,教師在課程教學開展中就可以對問題進行提出。可以拿出一張100塊錢,再拿出10塊和1塊錢,對學生進行提問“雖然大家對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是比較陌生的,但是對錢幣換算應該比較熟悉。那么多少1塊的等于一張10塊的呢?多少張10塊的等于100塊呢?100塊當中有多少個1塊的呢?”引導學生借助面值相關知識來對長度單位間的換算進行輔助。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加強理解,掌握規律,帶動學生的學習效果變得更強。
3.2 秉持差異原則,實現有效提問。眾所周知,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開展過程中,學生之間的學習具備著較強的差異性,不同的學生在思維能力、學習能力方面都是不同的。所以,在提問的過程當中,教師不能運用一刀切的模式,而是應該秉持著層次性的原則,讓提問變得更加具有層次性。這樣就能夠在無形當中更好地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達到理想中最佳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對“直角三角形”相關知識點進行講解時,教師就可以從高到低的將全班學生劃分為ABC三個層次。如,對于C層次的學生,基礎能力相對較差。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說一說直角三角形具備怎樣的特征?而對于B層次的學生,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C層次的基礎上進行補充,說一說直角三角形還具備怎樣的特點?最后對A層次的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嘗試著能否對三角形的高進行繪制?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有更多問題回答的機會。讓學生在知識獲取的過程當中展現主動性和積極性,帶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效果得到不斷的增強。
3.3 密切聯系生活,實現有效提問。陶行知更加倡導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觀念。所以,在當前課程教學實踐的過程當中,教師也應該密切的聯系實際生活,實現現實生活和數學知識之間的有效聯系,讓學生在實踐性、生活性的場景當中對問題更好地探索,達到理想中最佳的有效提問的效果。
例如,在講解“時間單位換算”的過程當中,由于之前學過的單位間的換算通常情況下都為十進制,但是時間在換算的過程當中卻是60進制。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在知識掌握的過程當中存在著一定的難點,要想達到理想的課程教育效果是非常難的。在這時,教師就可以加強生活情境的創設。比如“傍晚,媽媽在6:15做好飯,而自己一共用餐了半個小時,吃完后應該是幾點呢?”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來對問題進行解決,引導學生逐漸的探究到答案。通過這樣的方式就能夠幫助學生輕松的化解在知識探究過程當中的難點和重點,達到最佳的課程教育效果。
3.4 重視提問梯度,實現有效提問。在數學教學開展中,為了幫助學生在知識掌握的過程當中更好地做到循序漸進,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也應該注重問題設定的梯度。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在知識掌握的過程當中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讓課程教學與學生當前的思維和認知規律更加符合。讓學生在抽象知識掌握的過程當中加深理解,達到理想中最佳的課程教育效果。
例如,在講解“圓的面積”這一知識點的過程當中,教師不要直接將計算公式教給學生,而是可以先對拼接這樣的方法進行引入,并在此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提出。如“在之前我們學過平行四邊形,那時是怎樣對面積計算的數學公式進行推導的呢?”讓學生很快的聯想剪切和拼接。在這之后,教師就可以繼續引導“那么在現階段,我們在探究圓形面積計算公式時能不能用這樣的計算方法呢?你覺得將圓以平均的方式分成20份或10份會有怎樣的不同呢?”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方式讓學生能夠對知識進行掌握,讓提問更加具有有效性。
3.5 把握提問時機,實現有效提問。在數學課程實踐當中,要想讓有效提問得到真正的實現,教師在教學中也應該對提問的時機進行把握。這樣就能夠讓學生獲取到更多思維方面的歷練,讓學生的提問效果變得更好。數學知識本身具備著較強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知識間的邏輯性關系非常強。所以,教師就可以抓住這樣的特點來找尋提問時機,讓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進一步的增強。例如,在對“乘法”相關知識點進行講解時,教師就可以利用之前學生已經掌握的加法來作為出發點。比如,教師可以連續地列舉出10個5相加的算式,讓學生來計算。在探究之后,教師就可以對問題進行設置“這樣的計算過程是怎樣的呢?”大多數的學生都表現得非常繁瑣。在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的思維,從加法逐漸地朝著乘法來轉變,讓學生感受到乘法計算的便利性,點燃學生的積極性和思維的火花。使得學生的認知難度不斷降低,讓學生在知識探索的過程當中可以跨越出思維障礙,獲取到更好的成長與發展。
3.6 實行有效引導,實現有效提問。在數學課程教學當中,教師應該展現自己的引導作用。雖然在現階段,教學中大力的推動以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但教師依舊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實行有效的引導。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知識探索的過程當中朝著正確的目標和方向不斷前進,讓教學的效果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例如,在講解“除法”相關知識點的過程當中,很多學生在學習中都無法集中專注力。在這時,教師就可以實現有效的引導,讓課程教學的開展事半功倍。比如,教師可以聯系之前寒暑假的情境,對問題進行設置,如“暑假大家都出去玩了嗎?老師在暑假當中遇到過一個問題,現在想讓大家幫助我一起解決。在吃早餐時,我一共買了五屜包子,每屜包子當中有七個,一共有三口人,該怎樣分配才能夠讓包子吃的更加均勻呢?”引導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下自然投入到解決問題的情境當中,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更加主動和積極,達到理想的課程教育效果。
3.7 做到趁熱打鐵,實現有效提問。在有效提問設置的過程當中,教師也應該真正的做到趁熱打鐵,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變得更加深入和全面。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課程教學當中有所收獲,讓有效提問推動高效課堂得到真正的構建。
例如,在對正方形和長方形面積相關知識進行講解之后,教師就可以對問題進行設置。如,可以讓學生貼近實際生活對問題進行解決。比如“在現實生活當中有哪些物體中包含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呢?給你什么數據能夠對面積進行計算?”“現在王大媽要借助一面墻來圍成寬6m,長10m的雞場,占地的面積為多少平方米?假如想用竹籬來代替,需要運用到多少竹籬呢?”讓問題的設置環環相扣,讓學生從中選擇一個問題來進行解答。讓學生在課后積極的進行鞏固,在無形當中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學以致用,達到理想當中最佳的課程教育效果,讓有效提問得到實現。
3.8 善用激勵策略,實現有效提問。除了以上這幾個方面之外,為了更好的在數學課程教學當中將有效提問的價值展現出來,教師也應該在課程教學當中對激勵策略有效地進行運用,讓學生在問題回答的過程當中產生更加真切的體驗和感受。這樣就能夠在無形當中不斷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學生提問的過程當中,教師一定要一視同仁,可以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讓不同學生進行回答,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提問環節當中積極參與,有所發展。對于學生問題的回答,無論是對是錯,教師都應該對學生容易回答問題的行為予以表揚,再在此基礎上引領學生朝著正確的學習方向不斷的前進。在學生問題回答的過程當中,教師一定要秉持著耐心和信心,循循善誘,讓學生逐漸的找尋到正確的答案。這樣才能夠實現有效提問,使得課程質量和效率得到不斷的提高,讓學生在數學教學當中有更多的收獲。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數學課程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有效提問的實施是非常關鍵的。能夠更好的優化學生的學習質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更加有目標和方向,帶動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進一步的增強。在這其中,教師主要可以通過加強情景創設、秉持差異原則、密切聯系生活、重視提問梯度、把握提問時機、實行有效引導、做到趁熱打鐵、善用激勵策略,讓有效提問得到真正的實現,帶動數學課程教學當中高效課堂的構建。